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698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 从“三个务必”看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

    刘斌;薛靓;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党建理论创新成果,亦是研究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优秀视角。“三个务必”的提出彰显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科学内涵体现了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及教育目的与宣传目的相融合的重要原则。新时代面临新的党建形势,优化提出机制、创新话语表达及拓展传播平台是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2023年03期 v.55;No.256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杭州;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论断和新需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就是要把握“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把握“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就是要把握“三个务必”包含的各要素的内在规定与必然联系;把握“三个务必”的实践逻辑,就是要把握“三个务必”在实践中具有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的规律与要求。只有全面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才能深入理解这一科学思想理论体系。

    2023年03期 v.55;No.256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崔猛;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述蕴含着独特的生成理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意识。它立足党的百年演进历程和党的长期执政实践,具有丰富的理论根基与历史现实基础。这一论述从突出政治标准、压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三个层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论断、新思路和新举措,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推进了履责要实、问责要严的党建实践进路,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合力,是新时代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标尺。

    2023年03期 v.55;No.25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嬗变——基于法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的分析

    李素琴;

    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无产阶级”概念逐渐走向成熟。“无产阶级”最初诞生于法哲学批判阶段。借助德国解放这一现实背景,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形成、组成和历史使命,呈现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形象。但这时的“无产阶级”还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实质是为完成德国解放而被拟定的“上帝的选民”。真正从现实的物质利益中阐发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现实经验性的一面和政治建构性的一面被揭示,成为既有内在革命动力,又有外在革命能力的现实力量。总结批判转向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变化会发现,它在本质规定、历史使命和政治建构性上都得到了深化,生成逻辑也发生了转变。对这些变化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成熟的“无产阶级”概念,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现代无产阶级遭遇的困境。

    2023年03期 v.55;No.25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透视国际话语权科学内涵及其角逐演进的本质蕴涵

    闫晓瑞;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国际话语权是以国家“利益关系”为根本,以国家“实力关系”为支撑,在国际社会“话语关系”场域中形成的“权力关系”。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目标维度和历史维度对国际话语权角逐及其演进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具体体现为:“权力话语”与“话语权力”相融合,“相对统一”与“绝对斗争”相并存,“自我实现”与“他我认同”相融通,“普遍现象”与“特殊存在”相结合。这是对国际话语权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认知与说明,也是探索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与路径的科学依据。

    2023年03期 v.55;No.256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笔下的丝路戍守

    高建新;

    唐王朝的繁盛,一方面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再次繁荣分不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常年在河西走廊、西域的不怕牺牲、艰苦守护“丝绸之路”的唐朝将士。盛唐时期,描写“丝绸之路”戍守最为杰出的诗人是王昌龄。其诗内容主要包括戍守的艰辛与危险、戍守的庄严与喜悦、戍守中的怀念与感伤、戍守中对战争的反思。边塞行丰富了诗人的情感,扩大了诗人的眼界。诗人观察细致、思考深入、体验深刻,所作内容深厚,有玉壶冰心的朗洁。

    2023年03期 v.55;No.25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闻一多唐诗研究未完成稿之学术价值及治学理路

    赵鹿园;

    闻一多唐代文学研究未完成稿有《杜甫》《陈子昂》《唐诗要略》《诗的唐朝》四种及《诗的唐朝》所附王绩、韩愈两章节,学界对此鲜有关注。在内容上,未完成稿反映出闻一多对唐代文学分期考察的多维观照,呈现出闻一多因势利导对唐代诗人风格的独到探索。在形制上,未完成稿因其“进行时”特点,借由文献、提纲、按语等信息反映出诗话评点与现代论文新旧思路的融会贯通,展现出闻一多乾嘉思路与诗心独蕴相互补充、相互成就的治学路径。

    2023年03期 v.55;No.256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拓跋鲜卑“南迁”及所迁之“大泽”——兼谈“厥土昏冥沮洳”中的“昏冥”二字当作何解

    阿尔丁夫;

    许多人认为,自古以来,四方便是东南西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四方也有“史”,南并非向来就指面向日出方向时的右手所指代的方向,也就是今天的南方,在此之前,“南”曾经指日出方向。日出方向曾经被称“南”是不争的事实。拓跋鲜卑族众在“宣皇帝讳推寅”的带领下“南迁大泽……”,此处的“南”指的恰是日出方向的“南”,实为今天的东。除了方向搞错之外,将“大泽”理解“湖泊”——在这里指呼伦湖(池),也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误解都回避了“厥土昏冥”中至关重要的“昏冥”二字宜作何解的问题。

    2023年03期 v.55;No.256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高车历史研究述评

    王石雨;

    高车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的重要一员。20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对高车历史有所关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具体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高车历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学界在高车的族源族属、民族关系、种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研究氛围进一步浓厚。进入21世纪,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对高车研究现状的总结、归纳与问题的发现,会给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3期 v.55;No.256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

    张乐;李杰;

    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非均等化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空间反映。借助熵权Topsis法和变异系数对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结果显示:基本社会保障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贡献度最大;全国四大地区在基本公共文化体育维度上的评分差距最大,在基本医疗卫生维度上的评分差距最小;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较低;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地区差距依然显著。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基本公共设施和基本社会保障维度。对此,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注重因地制宜、聚焦优势领域、对标薄弱环节,向西部、东北地区实施政策、财政倾斜,增强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辐射带动功能,由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优化、结构优化。

    2023年03期 v.55;No.256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6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多源流理论”视阈下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阶段变迁的动力研究

    高秉龙;齐海丽;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中国反贫困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决胜功不可没。政策的变迁虽不可逆,却充满着政策记忆。借助多源流理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阶段性变迁进行探索后发现,政策之窗开启时,源流的有机汇聚推动着政策变迁,但导致政策阶段变迁的三个源流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政策试点探索阶段,政策变迁主要由问题源流决定;政策全面推进阶段,政策变迁由政策源流主导;政策重点攻坚阶段,政治源流在政策变迁占支配地位。此外,政策阶段变迁中三个源流的内涵不仅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且政策变迁的阶段具有继承性。中国长期政策的推进既要注重分阶段进行,又要注重问题、政策和政治本身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对政策变迁和实施效果的影响。

    2023年03期 v.55;No.256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同案同判:价值理念、实现困境及解决对策

    程延军;王嘉怡;

    在司法改革中,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律统一适用至关重要,而同案同判则是司法公正和统一法律适用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同案不同判现象使人们容易对司法公正产生信任危机,妨碍了司法改革进程。同案不同判现象违背了公正性、平等性、安定性等价值理念。同案同判的实现困境成了实务界与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破解这个困境亦是一个难题。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实现同案同判:构建完备的类案检索平台,通过法律规范对类案的判定标准与类案检索结果冲突适用机制作出详细规定以助力同案同判的实现;完善指导性案例的生成、遴选、编纂、适用全过程,并强化案例指导制度的指导性;通过合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强化法官维护个案公正的主观意识、增强法官专业素养等手段来保障同案同判。

    2023年03期 v.55;No.256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仁不屈法:清代法外施仁的特质及成因

    龚珊珊;

    仁不屈法是清代法外施仁的特质。清代法外施仁案件存在数量少,且司法过程谨慎。为顾及官员想法,清代皇帝法外施仁时强调,所施之仁不违法并在程序与实体上都要求合情理。受功利性的经济因素、政治需求及高度成熟的君臣博弈机制的影响,清代法外施仁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清代法外施仁案件相较前朝明显减少的特质,在立法上表现为皇帝要求官员守文并不断加重相关追责制度;在司法上表现为皇帝对不合圣意的法外施仁案件的审办官员处罚严厉,官员依靠法律的屏障作用主动规避追责制度。因此,清代法外施仁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对残缺、僵硬的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补充、矫正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发挥了皇帝为了避免自身官僚化的工具作用。

    2023年03期 v.55;No.256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内蒙古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秀丽;赵伊杨;武敏;

    科学测度内蒙古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对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2005—2019年内蒙古10个盟市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内蒙古10个盟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并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动态分析内蒙古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化。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为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技术进步是制约内蒙古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资本—劳动比上升对内蒙古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作用。应该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构建适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内蒙古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2023年03期 v.55;No.256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