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348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世界军事的关注与研究(1939—1942)

    李玉伟;石镇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建军以来逐渐形成持续关注世界军事发展动态、积极学习先进军事理论的传统,并通过宣教手段将之普及军队基层,以提升军队总体战力。《八路军军政杂志》是抗战时期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并发行的重要宣传刊物,其编委会由中国共产党内和八路军内高级干部构成。该杂志对文章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思想意志与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八路军军政杂志》刊载了大量有关世界军事的文章,内容涉及战术战法、军事哲学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八路军军政杂志》对世界军事的关注与研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对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认知与评估,以及对军事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对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视与实践。

    2025年04期 v.57;No.26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挤敌人”: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高雯倩;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扫荡”与“蚕食”,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在毛泽东“挤敌人”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晋绥根据地军民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斗争方式。通过建立武装工作队、整合军政力量、发动群众运动等举措,形成了军事打击与政治发动相结合的系统性战略体系。以第八军分区为代表,晋绥根据地军民成功突破了敌强我弱的战略困境,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转变。这一战略实践不仅创新发展了游击战争的战术体系,更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开展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4期 v.57;No.269 11-1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哈尔滨地区党组织活动考论

    季驰炜;徐志民;

    1923年10月哈尔滨党小组成立,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成立的党组织。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迁至哈尔滨,使得哈尔滨成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领导核心地区。抗战期间,哈尔滨地区党组织虽然屡遭破坏,数次重组、改建,但仍坚持斗争:一方面积极开展武装抗日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发动工人群众,机智地解决了哈尔滨工人、市民的现实生活问题。哈尔滨地区各级党组织还参与领导哈尔滨左翼文学运动,向全国人民揭露日伪当局的残暴罪行,推动东北地区革命的发展进程。哈尔滨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唤醒了受剥削、受压迫的黑龙江各族民众,汇聚起浩浩荡荡的抗战洪流,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2025年04期 v.57;No.269 19-3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文科 新视野

  • “出位之思”:坚守本位及学科越界——郝苏民民间文学研究谫论

    毛巧晖;

    学者是学术史书写的重心,故对学者研究的梳理、反思有助于更好阐述一时代一地域的学术脉络。郝苏民生于西北长于西北,其学术研究也未离开西北地区,但他并未将自己的学术局限于此,而是在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互动中,形成了与时代“共名”、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在民间文学研究中,他长期秉持语文学研究范式,但又不囿于此,而是兼顾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在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西北研究”。

    2025年04期 v.57;No.269 31-3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萌发到融通:郝苏民先生治学之路的超学科取向——从西北口承语言民俗说起

    袁同凯;张佳雪;

    郝苏民先生的治学之路展示了超学科取向,并在其学术研究、办刊理念、学科建设和民族教育中得到体现。他基于对西北地区多元一体文化的深入理解,提出了“口承语言民俗”概念,打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构建了跨学科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在创办《西北民族研究》过程中,他将“专家办刊”与团队协作相结合,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联动。通过“四维一体”模式,他将超学科取向落脚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中国乃至全球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西北经验。

    2025年04期 v.57;No.269 37-5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边疆学

  • 时局与学术:论民国时期多学科的边疆研究及当代启示

    张浩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边疆危机。民国时期,在传统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从事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学者,尤其是“禹贡学派”,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疆域历史沿革和建制变迁的论述,还有许多边疆民族历史文化考察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和社会剧变,促使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学者投身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由于学术范式的不同,“南派”“北派”及后来的“华西学派”基于不同学术倾向对边疆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习俗文化、族际互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随着抗战爆发,立足相关政治议题的“边政学”产生,其中《边政公论》发表了一些边政学视域下的边疆问题研究的成果。目前,学术界呼吁构筑“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民国时期多学科的边疆研究给予我们理论指导思想、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具体学术脉络发展等方面的启示。

    2025年04期 v.57;No.269 52-6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梗阻与实践进路

    王永明;白嘉玥;

    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适配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进而促进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国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数字协同”较弱、技术体系基础薄弱、人才结构体系不合理、数字风险频发等现实梗阻,需从完善协同机制、创新实现途径、完善人才结构和监管机制、重塑价值基础等方面赋能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进而全方位助推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57;No.269 61-70+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式现代化

  • 现代化脉络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智慧

    刘红旭;王毅;

    现代化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将人类历史推入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快车道,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高效的生产和丰富的社会活动需要和谐稳定的秩序,有赖于有效且清晰明确的制度架构。有序和稳定是理性的外显,理性精神为内核的制度化应运而生又由此彰显。伴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社会理性化的因素促进个体理性化觉醒,促动着社会不断分化,社会结构的制度化水平也逐步形成。制度化和人的现代化,可谓现代化的双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对制度架构的合理把控,又有现代国民精神的塑造培养,中国社会清晰的发展轮廓和丰硕辉煌的发展成果,都向世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可行性,呈现出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新景象,为人类探索更优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深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脉络之中。

    2025年04期 v.57;No.269 71-8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进路——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考

    朱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建设的最新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三重价值意蕴:一是中华民族共建共享的实践过程,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归属。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政策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政策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实际上是统一整体。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生支柱,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进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二是构建我国社会政策自主知识体系,三是重视制度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保证社会政策投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此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下建设高质量社会政策,需要坚持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注重兼收并蓄,二是重视文化自信。

    2025年04期 v.57;No.269 82-9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理性的希望:黑格尔希望学说的建构与批判

    王运豪;

    就对希望的认识而言,人们较少提及黑格尔,但黑格尔实际上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希望学说。其希望学说深入地表达了希望的本质。其一,黑格尔的希望学说批判了“乌托邦”性质的希望,后者预设的希望与现实相分离,不能在现实中起作用,不具有客观性与能动性,因此是“不真的希望”。其二,黑格尔的希望学说认为希望内在于现实之中,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希望的现实性与历史性进一步体现出希望的客观性和能动性。黑格尔的希望是诉诸理性而达到的,展现出内在希望观。但是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表现出逻辑的唯一性及认识的完成,未能充分面向未来,这又有扼杀希望的一面。对希望的扼杀是黑格尔发挥理性精神的附带产物。

    2025年04期 v.57;No.269 93-100+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空间正义的理论依据、现实问题和当代实践

    郭世英;

    人类社会从区域历史迈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空间生产、空间秩序和空间关系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20世纪后半叶以来,空间转向背景下空间实践价值显著提升,全球空间重组进程中的非正义问题也随之显现,这对于重塑全球治理中的正义价值提出了普遍的现实诉求。空间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重点论域,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全球空间正义的理论依据,进而对全球空间发展中的非正义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构建全球空间正义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未来全球空间的均衡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57;No.269 109-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术期刊文风改进倡议

    <正>为贯彻落实中宣部办公厅《关于推动理论刊物和党报理论版改进文风提高宣传阐释质量的通知》要求,促进学术期刊文风改进工作,我们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出如下倡议:1.把牢方向,服务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关注中国实际、提炼中国经验、传播中国话语,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2.质量为本,优化生态。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的审稿标准,破除“四唯”。抵制抄袭剽窃,善用AI技术,严守学术规范。建设青年学者友好型期刊,拓展青年学者发展空间,促进学术传承与创新。

    2025年04期 v.57;No.26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边疆学”专栏征稿启事

    <正>为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设“中国边疆学”专栏,现面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稿件。

    2025年04期 v.57;No.269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