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北方草原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价值分析视角

    崔思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当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既要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理念,也要充分发掘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游牧生产方式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北方草原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以今日之视角考量,游牧生产方式有效维护了游牧民族自身生存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其生态价值与生态经验值得今日内蒙古地区乃至我国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借鉴。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价值在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予以充分重视,值得深入发掘与弘扬。

    2022年05期 v.54;No.252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内蒙古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正镶白旗牧区村落为例

    苏德斯琴;

    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是各民族群体在时空上的密切接触与互动,尤其是地理空间上的交错聚集或杂居,这是先决条件。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牧业地区从周边农村地区接纳了部分汉族移民,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蒙古族与汉族杂居村落。这一空间上的交错加深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成蒙汉民族和谐共存、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2022年05期 v.54;No.252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视角研究“和合”文化

    涂浩然;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合”文化对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各自的专业出发,主要论述了“和合”文化与诸子百家、社会建设、国家治理、外交关系、民族宗教、经济管理的关系,成果颇丰。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仍不够深入细致,流于碎片化、零散化,既没有具体阐发“和合”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型,也没有讲清“和合”文化与革命文化、“和合”与“矛盾”“斗争”的关系,鲜有学者将“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研究视角之下去探讨。

    2022年05期 v.54;No.252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翟婷婷;

    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导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以及物质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异化交往困境,在全球化视域中拓展了交往类型、丰富了交往形式,以新的交往规则塑造新型交往关系。它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异化交往的反思和批判,是对公平合理新型交往模式的描绘和构建,是对马克思未来理想交往形态内在价值意蕴的彰显。它是交往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对当今交往问题的重新审视,是解决现代性交往困境的有效方案。

    2022年05期 v.54;No.252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百年进程、经验及启示

    袁健;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经历了四个时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发挥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全力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聚焦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2年05期 v.54;No.25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政府数据治理绩效生成路径:治理工具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黄雅卓;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是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价值判断问题。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情景下,何种治理工具或治理工具组合能够带来高水平的政府数据治理绩效?将治理工具视角引入政府数据治理绩效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案例,探讨政府数据治理绩效的生成路径与模式,得出生成高水平政府数据治理绩效的两种模式:政府深度参与模式和企社合作参与模式。与以往研究强调政企合作型治理工具的关键作用不同,在政府未处理好既发挥企业相对优势又避免其挑战政府监管权威的情况下,这一治理工具并不构成影响政府数据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而,政府数据治理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企业等相关主体的有效参与和高效配合,而合理合法、积极主动的制度化建构应当是维系政企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路径。

    2022年05期 v.54;No.252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反对到默许:精英俘获中普通村民的行为转变及其生成逻辑——以变迁、结构与话语为分析框架

    杨佳将;

    近年来,在惠农资源下乡过程中,普通村民对待精英俘获的态度从反对转变为默许。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基于“变迁、结构、话语”的理论框架分析发现,农村社会的变迁、相对开放的政治机会结构,以及精英俘获这一话语议题的转变,共同促使普通村民“默许行为”的生成。因此,在惠农资源下乡的背景下,面对难以避免的精英俘获现象,可以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基层政府对村民诉求的回应能力,以及在惠农资源分配中兼顾多元主体权益等措施,缓解基层治理压力,维护乡村治理秩序。

    2022年05期 v.54;No.252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着眼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发展体系——挑战与前景

    李鲁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国际发展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国际发展合作格局呈“东升西降”“南起北落”之势。疫情暴露了全球治理困境,贸易投资受阻,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参与国际发展体系面临新形势。一方面,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多双边发展合作稳中有进;另一方面,中美博弈向纵深发展,两国关系走势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发展体系。后疫情时代,中国应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以双边合作为基础扩大多边与三方合作试点,以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助力全球减贫与发展治理。

    2022年05期 v.54;No.25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高适笔下的河西

    高建新;

    河西护卫着京师长安的安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也是中原王朝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汉唐以来备受重视。高适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名理想来到河西,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期间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河西的战争、边防情况,描绘了河西的自然环境及山水胜迹。高适善于描写河西的苍凉辽阔之景,注重远观、俯瞰,大笔开合,以成旷景,亦即视野开阔、豁人心胸的大景,故常有惊人之笔。高适的河西之作,皆与“丝绸之路”相关,内容充实,感情饱满,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22年05期 v.54;No.252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促曲急破:西域音乐融入隋唐燕乐的方式、意义及影响

    武君;

    “促曲急破”不仅是羯鼓的音乐功能,也是西域音乐融入隋唐燕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一是表现于“法曲与胡部合奏”,“胡部”充任大曲“入破”乐曲,形成大曲“散—慢—快”之固定程式。二是“解曲”作为隋唐时期使用西域乐曲的方法,因“曲终不尽用解”的“卒章”功能,成为胡乐大曲及其他一些乐曲中,具有对比性的结构单元。西域音乐融入隋唐燕乐多用于乐曲后部的高潮部位,不同于前代丝竹管弦的歌弦音乐,以羯鼓为代表的打击类乐器加入,促成一种强烈的、全新的音乐高潮。宋大曲及曲破之“催衮”与元曲之“羯煞”受“促曲急破”用乐方式及审美观念影响,是西域音乐融入隋唐燕乐后在宋元时期泛起的涟漪。

    2022年05期 v.54;No.252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李斯的双驱式追求与“魔鬼契约”

    王绍东;

    受“厕中鼠”与“仓中鼠”不同处境的启示,李斯决定千方百计追求高官厚禄。来到秦国后,他帮助秦完成统一大业,并设计规划了秦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在推进历史发展的同时,也一步步升迁到秦相之位。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剧,为了保住权位,李斯逐渐由推进事业发展到谄媚迎合君主,参与沙丘政变,并最终被赵高送上了断头台。早期的李斯将推进和巩固秦统一与自己的富贵追求结合起来,属于“双驱合一”;后期的李斯则将自己的功名富贵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属于“双驱互搏”。李斯的心理动因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他的前期成功与最终悲惨结局。

    2022年05期 v.54;No.252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两蕃”都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王丽娟;张祥瑞;

    唐代“两蕃”都督指管辖契丹的松漠都督与管辖奚的饶乐都督,是唐“羁縻”统治策略日臻成熟的重要体现。据考证,松漠都督共有十二位,依次为窟哥、阿卜固、李尽忠、李失活、娑固、郁于、吐于、邵固、李过折、泥礼、李怀秀、李楷落。饶乐都督共有六位,依次为可度者、李大酺、李鲁苏、李诗、李延宠、婆固。“两蕃”都督的向背对唐代北部地区的稳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两蕃”都督的设立对契丹、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是“两蕃”与唐之间交往交流的主要媒介。一定程度上,“两蕃”都督是唐代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多民族交融互鉴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年05期 v.54;No.25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元代书状吏制度探析——兼论古代诉状书写的专业化与官方化

    杨蕊;

    两宋时期,随着诉讼活动的增加,官府开始限制普通百姓书写司法诉状,最终将书状权集中于“书铺户”之手,完成了诉状书写的专业化历程。然而,书状权的集中为书状人非法写状、唯利是图提供了温床。元初书状人不懂法律、扰乱词讼的情况频发。为了更好地监管司法诉状的书写,元政府以待阙吏员写状,由此出现了新型胥吏——“书状”,书状人身份渐趋官方化。书状吏制度是元代统治者加强司法控制和追求司法效率的结果,它逐渐渗透到地方社会司法治理之中,但在推行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弊端。

    2022年05期 v.54;No.252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西方哲学史中的“无定”(απειρον)范畴及其本体论意义

    景剑峰;徐鸿元;

    西方哲学之本体论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主要围绕着“存在”这一核心概念。而其另一重要范畴——“无定”在“存在”以先便出现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却在西方哲学史中常被忽视。“无定”时而被用以谓述“本原”,时而被用以指代“质料”,彰显出极为丰富多变的意蕴,道说出“同一”与“差异”之共同本质。“无定”作为使一切对立双方得以统一的最原初的根据,揭示出理性的有限性,宣告了传统本体论的极限,并使“自由”之开显与实现得以可能。

    2022年05期 v.54;No.25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