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李杰;杜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空间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根本遵循,需要解决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破解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以党的文献形式正式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使各地区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共享"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因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径,意义重大。

    2022年01期 v.54;No.248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徐学谦;乌永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源于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中国国家构建的思想意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01期 v.54;No.24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8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共富”到“共识”: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

    任博;包洋洋;

    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根本遵循。以共同富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好中央统筹、发达地区帮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共同富裕为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

    2022年01期 v.54;No.248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3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殷文贵;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内容和引领世界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基本内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维度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一是,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二是,构建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三是,构建开放创新、共同繁荣的发展共同体;四是,构建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人文共同体;五是,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紧要关头,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01期 v.54;No.248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66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理论·实践: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三重依据

    张立国;姚雪峰;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是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深入认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进行伟大斗争、保障总体国家安全、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思想前提。从古今中外的历史镜鉴中寻求其历史依据,秉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寻求其理论依据,应对风险挑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从现实发展需求中寻求其实践依据,风险挑战集中显露是治国理政面临的现实处境。

    2022年01期 v.54;No.248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高富锋;董经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力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境界、新的话语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聚焦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与监管,不断丰富并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领域的内涵。

    2022年01期 v.54;No.24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31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百年乡村建设研究述论

    李青青;

    乡村建设作为国人有意识地改造乡村的实践活动,自20世纪初至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历程。从最初的主要以部分知识分子团体为代表,试图通过以教育为主的乡村建设达成国家自救之目的的实验活动,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包括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社会改造等在内的局部的乡村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乡村范围内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建设,乡村建设始终伴随着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变迁。回顾与梳理百年来乡村建设发展及研究历程,对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明晰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律及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1期 v.54;No.248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公域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余晓迪;

    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探索其主权管辖范围外的领域提供了硬性条件,大国竞争范围逐渐延伸到网络空间、太空、深海、极地等公共领域。各国对公域资源的争夺和竞争,极易导致全球公域治理出现困境,突出表现为人类需求高涨与公域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霸权政治对公域治理的干扰,公域管理规则和机制不完善,公域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在治理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治理目标上致力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在规则制约上发挥"软约束"与"硬约束"的综合作用。作为全球公域治理的主体,中国以共治为原则,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坚持以多边主义推动公域治理,并致力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公域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为消解公域治理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01期 v.54;No.24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网络中立政策变迁——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

    王洛忠;杜静静;

    网络中立指网络运营商平等对待所有网络流量,不得实行差别待遇。美国网络中立政策经历了15年的变迁,围绕"网络是否应该中立"逐渐形成两种力量,支持者与反对者阵营成员包括政治家、企业家、社会组织等。利用倡导联盟框架分析美国网络中立政策变迁历程,探讨支持与反对网络中立联盟的信仰系统及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发现:网络中立的政策联盟因利益主体的多元与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而呈现出不稳定性;网络中立政策的变迁主要发生在次要方面的信仰层面,并由对抗状态逐渐转向在次要方面的信仰层面寻求共识;外部因素是推动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美国网络中立政策变迁过程可为我国提供借鉴,未来我国可从两个方面维护网络中立原则:一是,将广大互联网使用者吸纳进支持网络中立联盟中;二是,运用现有的政策工具促进互联网的平等开放,维护网络的中立性。

    2022年01期 v.54;No.248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探析

    高奕;王伟伟;

    新世纪伊始,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文化外交成为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因主要在于对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再认识及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表现出四大特点:扩大传统项目开展规模,拓展传统项目影响范围,升级传统项目开展形式,创制新型文化外交项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美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加速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并强化其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三个方面。但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不同对外政策手段间的内在矛盾、国内治理问题的"对冲"效应、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关系上相对中立的传统都对其影响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对于美国在周边地区的文化攻势,中国应有充分的认知和相应的对策,做到防范与借鉴相结合,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

    2022年01期 v.54;No.248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6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关于“西周史诗”问题的若干思考

    敏承华;

    自从西方古典学的史诗观念引入中国,学者就开始思考中国文学是否存在史诗的问题。他们对"西周史诗"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持否定意见和持肯定意见的论争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态势,且延至当下。因此,对20世纪以来"西周史诗"问题的论证进行较为细致的学术梳理,检讨与反思持否定意见和肯定意见各自蕴藏的学理性和合法性,对理解和认识史诗的观念、促进中西文学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2年01期 v.54;No.24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的接受与传播

    苏铁生;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2022年01期 v.54;No.248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身体的写作如何可能?——以丁玲早期小说(1927-1931年)为研究中心

    朱悦莹;

    身体,是丁玲小说的叙事动力。身体视角是丁玲早期小说(1927—1931年)的独特视角。身体叙事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女性主体,并展现出这一时期丁玲小说的书写机制及其主题突破。小说安排上,丁玲塑造了男权"凝视"下被压抑的、同性伦理中解放了的,以及为革命"献身"等几类身体形态。文化观念层面上,身体的"痛苦"与这一时期女性及女作家的身份言说困境有关,折射出作家现实主体的失落。通过比较《田家冲》《水》和后期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得以发现,向左转后丁玲的写作,在"信仰"的感召下,以身体为触媒,实现了对"新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超越。

    2022年01期 v.54;No.248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QCA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基于内容分析法

    马富萍;杨柳;陶世佳;

    基于36种管理学核心期刊的文献检索结果,对QCA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QCA方法主要应用在创新管理、社会治理、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研究热度正迅速攀升,研究范式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扩展研究层次和研究情景、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规范结论的稳健性检验等方面展开,使QCA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2022年01期 v.54;No.248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13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