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1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

    张天;

    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经四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我国革命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呈现鲜明的革命导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紧密结合,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遭受了严重挫折,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注重政治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呈现出创新性与实践性。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夯实党的政治信仰、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四个主要方面来着手开展。

    2021年05期 v.53;No.246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三重运动中的国家治理——兼论“清晰/模糊”在准确表达国家治理绩效上的限度

    杨腾原;

    三重运动有助于回答既有研究为何使用"清晰""模糊"等词汇去描述国家治理绩效。在三重运动中,国家现代化追求治理手段、内容与目标的清晰化及治理效果的清晰性,却无法避免在日常的治理现场内生出新的模糊性,政府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意味着政府角色的精细化及社会自身进一步"成长"的应然性,这又要求在清晰治理中留出权宜的模糊空间。对"被拆除的路牌"和"没电的座机"两则实例的分析展示了三重运动的作用机制。

    2021年05期 v.53;No.246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资源配置视角下新中国政社关系的形成与变迁

    郭锐;郭道久;

    政治是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所以资源配置可视为政社关系的纽带。资源配置权在政社之间的分配与调整,意味着政社关系的形成与转变。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资源配置先后经历了国家掌握资源配置的绝对主导权、国家向社会逐渐下放资源配置权、国家与社会在资源配置上明确分工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相应体现出政社合一—政社分离—政社协同的变迁历程。国家如何安排资源配置权,是以社会基本面为基础的。社会基本面由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因果递进的关系,所以资源配置方式便成为国家改善社会基本面的起点。它的调整最终又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使国家再次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调整。国家与社会基本面由此构成循环互动系统,同时也呈现出政社关系的演变。

    2021年05期 v.53;No.246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一线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政策研究——基于NVivo 11的政策文本分析

    张春颜;路辉;

    住房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通过选定六个一线城市的66个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以Nvivo11软件对其进行编码、归类和分析,得出六个核心类属,即准入标准、条件审核、运营管理、社会管理、监察督管、退出管理,并依次进行文本分析,依据其结果为我国一线城市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2021年05期 v.53;No.246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疫”背景下国外主要国家治理模式及启示探析

    刘涛;

    当前,全球"抗疫"充分展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功能效用,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和分析国外一些主要国家治理模式,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实践看,这些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坚持以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来实现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变迁,立足本国实际以遵循"更好治理实践"的改革逻辑,在市场化深度改革和发展中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日益优化调整,从而建立一种"良政善治"型国家治理模式,以有效应对和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危机,广泛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2021年05期 v.53;No.24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关系探析

    盛立民;

    雷蒙德·威廉斯建构文化唯物主义就是选择和构建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过程。他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成和转义的历史和思想语境,展开了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反映论的批判,建构并践行了"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的英国式文化唯物主义,在文化领域"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2021年05期 v.53;No.246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枢纽——三部马克思辩证法研究著作比较

    张立波;吴妍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辩证法研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作为2020年出版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法研究著作,无论是聚焦文本的深入解读,还是集中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进路分析,或致力于马克思哲学生命力的阐发,都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联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性议题,并在根本上都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枢纽,从而切实从社会现实性的层面出发,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及其时代精神。三部著作所提示的三种模式、路径与叙述,大体上涵盖了近年来辩证法研究的基本路数,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路数所能达到的层次、高度与广度,当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向价值。

    2021年05期 v.53;No.24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G.A.科恩对正义概念的拯救

    乔玮;

    科恩对正义的拯救,实质上是在元伦理学意义上对正义概念的拯救。科恩认为,只有直觉主义的方法论才是获得正义概念的唯一哲学路径,拒斥以生成正确的社会管理规则为目标的建构主义。基于直觉主义所获得的正义概念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不敏于任何事实;二是独立于其他非正义价值,并且拒斥其他非正义价值对正义的影响和限制。科恩对正义概念的拯救对建构主义形成巨大挑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异议与反驳。

    2021年05期 v.53;No.24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里翁对笛卡尔“我思”概念的两次颠倒:两种不同的呼唤结构

    涂攀;

    当代法国哲学家马里翁主要在《自我与上帝:进一步的笛卡尔问题》和《既给予:通向一种被给予性的现象学》中讨论了笛卡尔的"我思"概念。两次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联系,因为这属于马里翁的两个研究领域:笛卡尔研究和现象学研究。有的学者即使注意到了两次讨论之间的联系,但也只是从外部相似性来描述。实际上,这二者之间遵循着一条内部线索,即"从限制性到非限制性,从外在性到内在性",并且马里翁对"我思"概念作了两次颠倒。在第一次颠倒中马里翁提出了"他者的呼唤-自我"的结构,但碍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因素并不彻底;而在第二次颠倒中,马里翁遵循"自身给予的呼唤-沉醉者"的结构,通过被给予性活动克服了形而上学的"我思"困境。

    2021年05期 v.53;No.246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李白诗中的汉横吹曲与其“故园”情

    卢燕新;

    李白诗题及诗中所及汉横吹曲有《梅花落》《出塞》《折杨柳》《陇头水》《紫骝马》等。从内容上看,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横线,即李白的"故园"情结,包括故园依恋、眷恋宗国、边塞叹惋及羁旅乡思。李诗汉横吹曲辞这种情感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李白喜好音乐,以及他对"丝绸之路"及西域文化的熟悉。同时,李白乐府诗题旨的趋同性倾向也是促使这一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2021年05期 v.53;No.246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的丝绸之路歌唱——《凉州词》里咏凉州

    杨晓霭;

    《凉州词》是盛中唐时期的流行歌曲,往往以采诗入乐或撰诗合乐方式配乐歌唱。吟咏调名的撰诗合乐方式,中唐诗人尤其多用。诗中歌唱了凉州的地域之远、风物之美、歌舞之繁、军事之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的多彩多姿及其高远开放的文化精神。

    2021年05期 v.53;No.246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敦煌丝绸之路诗歌整理研究述略

    王志鹏;

    敦煌地处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自汉代张骞凿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起,就成为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敦煌诗歌主要是指保存于敦煌写卷中的诗歌,即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批敦煌写卷中所保存的诗歌作品,包括多种唐代诗人专集、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及流传于敦煌地区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和民间诗歌等。敦煌诗歌作为隋唐时期丝路诗歌的范例,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不仅可以补《全唐诗》之不足,而且极大地充实了隋唐五代时期反映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诗歌作品,对我们考察隋唐五代敦煌地区文学发展及社会状况有重要意义。

    2021年05期 v.53;No.246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记叙到叙事:论早期文学作品中小说因子的生长

    杨晓丽;

    叙事、虚构等因素在早期文学中发端生长,为文学小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学小说因子的孕育得益于早期文学的记叙功能,文学小说因子在文学记叙功能逐渐凸显、叙事艺术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臻至圆熟。

    2021年05期 v.53;No.246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清朝皇帝的“金朝观”

    邓涛;

    清朝诸帝对金朝及金代女真人有较强的民族认同。乾隆帝命编《满洲源流考》一书,即是以官书的形式明确满洲人同古肃慎、金代女真人之间的历史渊源。出于对金朝及女真人的认同,清朝诸帝对北京房山的金朝陵寝尊崇有加,且在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中给予金朝一席之地。同时,出于维护金朝及清朝形象的考虑,乾隆朝时清廷对涉及金朝的史书和曲本作了全面的搜集和删改。除此之外,清朝还将辽金元三朝历史,特别是金朝历史作为资政参考。清朝皇帝对金朝的尊崇和认同、对金朝形象的维护,除了缘于族源认同外,也缘于清朝皇帝相对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021年05期 v.53;No.24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古代雅典“sycophant”的含义

    赵云龙;

    古希腊单词"sycophant"指古代雅典的讼师。"sycophant"一词最早出现于梭伦改革时期,最初的含义与无花果紧密联系,或指非法出口无花果的人,或指偷盗无花果的人。公元前5—前4世纪,"sycophant"频繁出现在诉讼领域,特别是阿里斯托芬喜剧和阿提卡演说家的演说辞中,多次出现"sycophant"。此时,"sycophant"特指诉讼领域的讼师,通过诉讼获得金钱利益。近现代学者就"sycophant"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

    2021年05期 v.53;No.24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