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维德;张乐;
政治认同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础,具有维护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突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非均等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空间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利益满足的现实观照和权利实现的战略支持,彰显着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凸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阈下,增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公民的政治认同,需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增进公民利益满足和权利实现,构建和巩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增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认同的利益共享机制和价值共识机制。
2021年02期 v.53;No.243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耿亚东;
从服务型政府到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主流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公众话语。其建设与发展不仅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涉及政府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求政府廉洁高效,更重要的是要人民满意。经过政府和学界近20年的倡导和推进,学者们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理论基础、建设背景、发展路径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成熟。但是,服务型政府作为与时俱进的政府,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建构和完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进一步规整和完善理论研究,加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还需要紧紧抓住当前时代发展特点,探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结合,以进一步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
2021年02期 v.53;No.243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442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张春颜;贾洁清;
无差别犯罪事件多由工作就业不顺、对政策不满、亲友邻里矛盾和犯罪人格等相关因素诱发,具有单打独斗性、负面情绪转嫁性、手段残暴性、对象选择随机性等特点,单纯依靠政府、公安等相关部门很难有效预防其发生。有必要结合网络治理理论的理念,将多种主体角色纳入考量,如地方政府、社区人员、公共场所(管理者)、售卖者、媒体、公众、领导/老师、邻居、同事/同学、亲友,等等。应该从倾听民众内心诉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构建信息互通网络等方面着手预防。
2021年02期 v.53;No.243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成龙;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人类解放的学说,它包含无产者的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两重维度,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并非其全部内容,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是极大的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基础、理论内涵与价值诉求上,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维度相融相通,因而属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理论范畴,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在21世纪历史阶段下的发展性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完成了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接续,并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新起点。
2021年02期 v.53;No.24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7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巩瑞贤;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内含深刻的生成逻辑,包括扎根于中华民族"危机管理"文化的历史土壤,承接中国共产党风险治理思想的精神谱系,凝练新时代治理重大风险的实践智慧,真正实现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协同一致。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风险治理的时代地位、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根本方法、实践路径等问题,构成整个体系的理论内蕴。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浓厚的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推动着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当代发展,为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参与全球风险治理提供了实践引导。
2021年02期 v.53;No.24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谢春涛;
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逻辑,分析各个阶段的特征有助于总结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普遍贫穷,扶贫事业逐渐起步,摆脱贫困主要依靠政策倾斜和改革开放的"东风"。20世纪90年代,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八七计划",在中央加大重视与投入的情况下更关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提供基本的保障,推动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扶志与扶智、以基层党组织落实因人施策,系统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时代课题。
2021年02期 v.53;No.24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晋;
"自我所有权"问题是资本主义不平等合法性争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科恩在批判自由至上主义者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联合所有权下通过"讨价还价"可以实现两人世界的自由与平等的兼容。为了更清晰地展现科恩"联合所有权"的观点和立场,约翰·罗默在分析解决科恩联合所有权论证困境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联合所有权的论证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与平等的双重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道德论证。
2021年02期 v.53;No.24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培生;
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汗国,以其部众设置羁縻府州,至贞观十三年尽废之。目前学界对这一时期突厥府州的设置状况、地理位置和沿革情况仍存在分歧。通过考察当时的政治背景并结合出土文献,发现颉利败亡之初唐廷以突厥部众设置了顺、北开、北宁、北抚、北安五州都督府。此时五州都督府并无固定治所,而是被寄居于正州县境内,由特别设置的宁朔大使监管。至贞观七年前后,唐廷先后对突厥府州的名称、地理位置、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形成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并存的格局。这一时期突厥都督府的演变历程与空间特征具有典型意义,对唐代北部边疆羁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02期 v.53;No.24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美峰;陆离;
史学界较早对进奏院有关问题作了探讨,主要关注进奏院的设置、进奏官的职责、进奏院的沟通联络与经济方面的作用等内容。这些研究基本奠定了进奏院问题研究的框架。自S.1156、P.3547等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公布后,新闻传播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并引发了与史学界关于"进奏院状与报纸关系问题"的争论。此后,又有学者对进奏院在文人与国家的政治互动的作用方面展开讨论。可以说,唐宋进奏院问题研究成果丰富,所涉领域宽泛,但也存在重复式研究、质量不一等问题,对进奏院从唐至宋性质上的变化,也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故今后的研究应当注意以上问题,对进奏院这一机构性质的变化所反映的地方权力的收缩及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问题给予关注,并以新的视角开创进奏院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2021年02期 v.53;No.243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桑叶;
"第一次罗斯远征君士坦丁堡"是罗斯有史以来发动的第一场针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周边的军事行动。这场远征给拜占庭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拜占庭居民也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帝国损失惨重。由于这场远征的攻势震惊了帝国,使帝国开始了解、认识并重视这支崛起于南俄大草原的新兴力量。这场远征还让拜占庭改变了以往的外交策略,凶残野蛮的罗斯人成为拜占庭实行宗教外交的新目标。"第一次罗斯受洗"标志着拜占庭基督教世界的版图再次扩大。此后,罗斯成为拜占庭的得力盟友,双方在多个方面建立了联系。
2021年02期 v.53;No.24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凡;
汉代的人才选拔以察举制为主。在大一统的王朝,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着文人的仕宦命运,了解文人的仕宦命运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人的创作与思想构成。汉代辞赋家张衡以察举制中的举孝廉步入仕途,身处汉魏文学承变的过程中,上承儒道诗骚传统,下启建安文学,在整个汉魏文学薪火相传的过程中,是枢纽式的人物。汉代是一个文化融通的时代,儒道互补、诗骚汇通、南北合流是汉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突出的文化现象。汉魏子学思想是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的取舍与融合,汉赋渊源于诸子,降及汉代,赋作为诸子言说媒介,"赋以载道"的讽谏意图更加明显。张衡的《二京赋》《思玄赋》《应间》《归田赋》作于不同的仕宦阶段,展现出作者对仕宦命运的思考与回答,融汇了儒道诗骚的精神内蕴,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都具有典范的意义。
2021年02期 v.53;No.243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静;
在党争和主和的大背景下,南渡词继承了苏词以士大夫精神为底蕴的"呈现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内在逻辑,并将其发展为群体叙事。在"家园失落"和"英雄失路"的两大主题中书写士人价值悲剧,词成为士人从政治场退场后自证身份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载体。但在受到政治摧抑后,南渡词人在诗酒风流和群体唱和中构建新的群体身份认同,从政治主体转向文学主体。前期英雄豪杰式的情感大开大阖,最终转入诗酒风流和隐士日常,南渡词见证了自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这一转向之初士人的情感状态和价值诉求。
2021年02期 v.53;No.243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