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2646

蒙古学研究

  • 匈奴南将军与汉、匈丝路北道争夺

    吴方浪;赵凌飞;

    匈奴南将军一职不见于匈奴官制,仅《汉书》《后汉书》有载。学界对此虽有少许探讨,但皆论之不详。考之汉籍,匈奴南将军,全称匈奴南犁汙王南将军,设置时间大致在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至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间,活动于车师后王国、蒲类海一带,经略西域,职责重大,直属匈奴单于;匈奴南将军非匈奴右日逐王(西边日逐王),较右日逐王,匈奴南将军辖地更偏西,紧邻西域,并与匈奴介和王、东蒲类王存在领地交割。匈奴南将军的出现填补了西边日逐王降汉后匈奴在丝路北道一带的权力空缺,意在与汉争夺以车师前、后王国为中心的丝路北道;莽新时,活动区域进一步向南延至焉耆、鄯善一带。东汉以后,消失于史籍中,代之以匈奴左南将军,但匈奴左南将军非匈奴南将军,职责差异较大。

    2019年04期 v.51;No.233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晚年理论视阈的时空转向研究

    王亚杰;

    马克思晚年研究主要以笔记和书信的形式呈现出关于前资本主义与非西方社会在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双重转向。在时间维度层面,马克思采用逻辑推定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基点,追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和未来预测;在空间维度层面,马克思则以历史地理发展多样性为前提,将通向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方案由西欧资本主义转向俄国农村公社。理论视阈的时空转向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空间性纳入马克思对历史规律的论证中,它证实了马克思所阐释的历史规律只能产生于具体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空间的引入开启了解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范式。

    2019年04期 v.51;No.23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情怀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践行

    王洁;刘明明;

    马克思恩格斯胸怀天下,以解放全人类为使命,展现出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处理和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等问题的重要一员,充分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情怀。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新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二是,虽然中国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但中国共产党恪守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宗旨,绝不轻言战争;三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中国积极参与气候治理,推动美丽中国与生态世界的联动;四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坚持共赢发展,与世界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2019年04期 v.51;No.23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杨柠聪;

    中国青年志士的文化思想与政治立场在五四时期向社会主义靠拢有着自身的历史变迁逻辑,它本身是继"器物"层次"师夷长技"救国、"制度"层次君主立宪和共和救国失败之后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以宣扬"民主""科学"开始,最终以"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结尾。在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中学与西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追问,为锻造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从而开辟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作出铺垫和准备。在此之后,毛泽东对五四运动"形式主义"的再思考为我们指明,新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能片面地否定中国历史,也不能盲目地模仿西方,更不能教条式地理解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合理吸收三者有益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2019年04期 v.51;No.23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视阈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实现的可能性分析

    黄超;

    六十余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从爆发到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不同学派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遗憾的是,当前在人工智能视阈下系统分析未来人类社会走向的研究较少。那么,"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将对未来不同制度属性的国家经济、政治、社会走向有何影响?根据马克思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形态嬗变关系的经典分析,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仅是革命性的,它的崛起还将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迎来共产主义的曙光。

    2019年04期 v.51;No.23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制度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

    张立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以提升,也对维护政治安全的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新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决定了制度文明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理念文明建设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石,规则文明建设筑牢政治安全的架构,机构文明建设增强维护政治安全的能力,设备文明建设改进维护政治安全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新形势下践行总体政治安全观的必然要求与反映。唯如此,才能为政治安全竖立牢不可破的防线。

    2019年04期 v.51;No.23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刘非;吴承强;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战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政策激进解读、乡村振兴主体参与度欠缺及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功效受限的现实困境。我们应通过改革与创新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完善乡村振兴机制及优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功能等举措,积极地构建乡村振兴现实路径。

    2019年04期 v.51;No.23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封闭Vs开放: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中的中国式门禁社区

    陈思羽;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体现为物质、社会、价值三个子系统两两联结下的螺旋上升过程,并从这三个层次实现社区塑造。中国式门禁社区是中国城市价值空间结构观念历史延续、社会空间结构环境约束与物质空间结构客观限定的共同产物,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流行具有一定必然性。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市价值空间结构逐渐实现从生产向生活、生态的功能转移,社会空间结构面临公私空间的冲撞和多元共享新理念的倡导,物质空间结构迎来城市存量微更新和空间可识别性重塑的挑战。这使社区的开放化趋势愈加显著。为更好地适应和有效引导这一变化,理顺城市空间结构内部的系统性矛盾成为首要任务,回归人的尺度、追求人的发展成为核心目标与根本原则。

    2019年04期 v.51;No.23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生态美学意蕴

    丁红丽;

    由于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唐代山水诗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唐人朴素的生态观,即:唐代佛禅山水诗着重表现山水自性美及回归自然的情怀,这是人类与自然的终极生态关系;唐代佛禅山水诗"空"的意境折射了人类情感智识的退出及自然物物平等彼此映现的生态观,这是自然与人类审美的双重升华;唐代佛禅山水诗的直觉观照是一种有机整体性的审美观照方式,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理性思维的反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可实践性的二元统一的生态关系。

    2019年04期 v.51;No.23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北宋文人画思潮与李公麟绘画的诗兴意趣

    于广杰;史宝莉;

    北宋苏轼文人集团将诗歌作为文人余事的观念及以诗歌为翰墨游戏的创作态度转移到书画上面,推动了文人画思潮的兴起。李公麟是苏轼文人集团中实践"士人画"文艺思想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王维山水画水墨淡彩之法,创为白描人物、鞍马,此类画作见筋见骨,淡泊清雅;又兼他画中融入诗思,以笔墨表现文人的生活情态和胸中意蕴,从而使他的绘画散发出士大夫文人浓郁的人文精神和诗兴趣味。他不仅在绘画理论上呼应苏轼,还进一步与苏轼合作,创作了数幅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意画",为北宋以来诗意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9年04期 v.51;No.233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明代祠祭署的设置、类别与职能

    张登璨;

    明代祠祭署隶属太常寺,是署官办事、居住的衙署,主要包括帝陵祠祭署、王坟祠祭署及京城祭坛祠祭署三类。其职能主要是组织陵、坟、坛户进行守值、洒扫、植树除草、供办祭祀等活动。各祠祭署署官通常情况下为奉祀、祀丞各一员。通过对明代祠祭署设置的研究可以看出明代祭祀及治国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想:君权至上原则,"亲亲"与"尊尊"原则,敬天保民、以农为本、大一统及慎终追远的思想。

    2019年04期 v.51;No.233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代笔记材料中的“安史之乱”

    唐萌;

    安史之乱是唐代的重大历史事件,除正史对安史之乱的记载外,唐代笔记材料中亦有所反映。其中主要涉及笔记作者对安史之乱的认识与反思及安史之乱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官方正史记载相比,笔记材料往往具有民间化、言论自由、擅发感慨等特点。唐代笔记为全面了解安史之乱及唐代社会提供了丰富材料与新视角。

    2019年04期 v.51;No.23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理念——鉴赏判断何以是普遍必然的

    李岩;

    康德美学主要是围绕鉴赏判断及其普遍有效性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康德引入了共通感概念。与同时代人的看法不同,康德对共通感进行了重新解释和理解,基于它在审美鉴赏领域的运用,康德将共通感定义和设定为鉴赏判断的先验原则和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揭示和保障了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

    2019年04期 v.51;No.23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恢复“生活”的在场状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探析

    王兴辉;

    "生活"是贯穿《费尔巴哈》一章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中多次用到"生活"及和生活有关的词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研究者并没有对此概念给予应有的关注。"生活"概念蕴含丰富的内涵,在《费尔巴哈》一章中"生活"的基本内涵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及再生产,是基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一章的"生活"在本质上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社会存在"内涵一致。"生活"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产的一种社会存在,同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旨,当今所提出的"美好生活",正是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向。美好生活是历史的现实运动,也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04期 v.51;No.233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理性:理性个体与公共规范的统一

    袁航;

    在当代公共政治哲学的复兴过程中,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是一条引人瞩目的脉络,而争论的主题在于作为理性个体的社会成员与社会规范的关系。对此,罗尔斯提出"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公共理性不仅从自我观的角度回应了社群主义的诘问,更凭借公共理性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使政治共识在理论上完成了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在公共理性厚重的伦理维度下,罗尔斯规划了在多元社会中寻找社会公共规范,为个体自由划定合理界限的方案。这一工作对当代公共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4期 v.51;No.23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网络情感导向型信息分享形成机制研究

    肖葛根;王艺璇;

    技术与社会具有双重互构性,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在网络社区中情感导向型的信息成为个人网络信息分享的主要形态。这主要得益于网络媒介与社会交互作用形成的三重机制:网络媒介过滤机制将个人从社会空间中抽离出来,社会背景资料、互动反馈及约束规范的缺失降低了分享互动中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网络群体的去个体化机制将信息分享作为一种群体整合的策略转变为一种个体寻求社会存在的方式,从而增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表达;分享角色的再生产机制使个体可以在网络中再现、重塑乃至改变社会角色,实现了分享角色的多元化,从而提高了个体性自我意识而减弱了公众性自我意识,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

    2019年04期 v.51;No.23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