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维德;
对口支援是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项援助政策和实践。从1979年提出并实施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至今,已经历40年的演进和发展。如何认识和评价对口支援,新时代如何重新定位对口支援,对口支援的未来走向如何?这关系到对口支援作为一项政策及其实践,能否长期实施并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和创新的关键。为此,需要我们对对口支援政策及其实践进行检视和展望。
2019年03期 v.51;No.232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根本要求、首要任务、基础性工作及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等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见解和新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03期 v.51;No.23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大海;廖智鹏;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为目标,将共同发展作为指向,并呈现出中国对未来国际机制发展的牵引之力与带动作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首个正式形成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凸显了中国政府由近及远推进周边外交思路及议题设定和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同时,中蒙俄经济走廊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蒙俄三国合作的既有模式,即利用和整合既有机制的价值,通过推进机制的演进及共同制定和认同的一系列原则、规约和决策程序,促进三国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03期 v.51;No.23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勤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家庭、家训、家风等丰富的家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发生着变革,与之相应,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个体家庭的演变;家训经历了产生、定型、成熟、繁荣、衰落到新的发展阶段的过程;家风在形式和内容、价值与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表现为家风的界定逐步明确化,家风在形式上趋于平民化,家风的内容逐步多样化,在价值上转向世俗化等。当今,我们倡导新时代家风建设,有必要了解家庭、家训、家风等"家文化"元素从传统、现代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流变,进而有针对性地回应现实问题,构筑新时代家风。
2019年03期 v.51;No.23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瑜;
随着邻避事件的规模、影响力迅速扩大,参与其中的居民群体行为动机也表现得复杂多样。基于动机-行为-影响的逻辑关系可将对抗中的居民群体主要行为动机分为五种。行为动机的变化引导着行动的发展方向、可控性及影响力,这种动机的变化不仅与个人心理、认知状况有着密切联系,还与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相关联。由此可以断定,个人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结合对邻避事件中居民群体五种行为动机的产生及行为变化机理产生着重要影响,从而引导我们合理构建参与式治理模式并化解邻避冲突。
2019年03期 v.51;No.232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亦凡;
1688年革命后,英国开启了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但辉格党和托利党在如何重建英国政治秩序的问题上爆发了意识形态争论,产生了现代国家建设的"共识危机"。休谟于18世纪40—60年代出版的《道德和政治论集》,可视作针对这一危机的学理考察和政治回应。休谟敏锐地将"原则党派"作为一个"现代"政治现象加以分析,并从1688年革命后的政体特点和汉诺威王朝统治权利两方面入手,澄清了"共识危机"的性质、原因和论战结构。休谟的政治和学理洞见,既有助于理解英国道路的"危机"与1688年革命遗产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革命正当性、历史-政治共识、成功的现代国家建设这三组问题在政治理论和现代政治史上的关系。
2019年03期 v.51;No.23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娜;
重塑乡村家园图景是新时代乡村文学创作的重要使命。长篇小说《陌上》《圐圙记》等作品呈现了多层次立体的家园图景。从中原到边疆,作家满怀的乡愁和忧患在诗意世界发现了裂变,在裂变中关注乡村发展及社会转型中人的命运和内心世界。这是乡土文学回到原点之后的再出发,是实现新的意义阐释和家园图景塑造的创作实践。
2019年03期 v.51;No.232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小祥;
目前学界对《我与地坛》的阐释主要聚焦在歌颂母爱的伟大、超越自我的意志及沉思生命的价值等几个显性的点上,对它的经典化过程缺乏历史化的分析。从史铁生在叙述中隐藏的材料和沉默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场域中,《我与地坛》之于史铁生信仰幻灭后重新确证理想主义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
2019年03期 v.51;No.23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8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燕萍;
宋代是文人园林发展迅速和密集的时代,因此宋代诗歌与园林的关系更加深化:从空间角度,园林是宋代诗人雅集、诗歌生成的场所,助长诗情,提供诗才,文人化程度高的园林更成为辐射文化因子、促进诗歌生成的文化场域;从审美角度,园林融自然与人工之美于一体,与宋代诗歌意境相通,意象系统互有影响,对宋词和宋诗均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从心灵史的角度,园林的文化意蕴从北宋的疏离朝堂到南宋的自我放逐,堪称士大夫心灵止泊与生命复苏的精神家园。
2019年03期 v.51;No.232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方园;
元散曲中的渔父形象有着多重意蕴,他们是"不识字渔樵士大夫",是清闲自在的乡野村夫,是寂寞飘零的"野客",是远离红尘的仙人逸士,是历史兴衰的见证者。这与前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相比更富动画感,由"隐逸"转向"乐闲",由"清新"转向"野逸"。与同时期的元诗,尤其是题画诗相比,在渔父的形象设置、创作主题、描述手法、诗画关系等方面,两者有交叉,又各具特点。
2019年03期 v.51;No.23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少凡;
1944年,西班牙年轻女作家卡门·拉弗雷特凭借处女作《一无所获》登上文坛并一举成名。在她之后,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在西班牙文学史上被统称为战后第一代女作家。她们的出现,打破了当时男性垄断文学界话语权的现状。在她们笔下,诞生了一群性格、经历、境遇颇为相似的女孩。她们渴望自由,性格孤僻、倔强、敏感但不脆弱,与当时社会要求并宣扬的完美女性形象大相径庭。同属于内战后第一代女作家的安娜·玛利亚·玛图特将这个以《一无所获》主角安德蕾娅为代表的群体定义为"怪女孩"。
2019年03期 v.51;No.232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梁楠;
墨子所论述的为官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立官为公,为官亦为公,各级官职的设置和官员的选任都是为了维护天下人的公利。其次,只有德才兼备的贤良之士才能担当官吏这个角色,人们必须先为贤然后才能为官。再次,为官者应该忠于职守,作为君王的臣子要尚同其上、勇于进谏、弗击自鸣;作为百姓的管理者则要勤于政务、兼爱万民。墨子的为官之道表达了普通民众对官员的认知和期待,其大公无私、忠于职守、勤政爱民的精神,在后世官道思想中绵延不绝,对现代官德的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03期 v.51;No.232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福新;
方献夫在明嘉靖时期由吏部尚书进入内阁,并且以阁臣身份兼署吏部尚书之职两月左右,这是其与嘉靖帝"讨价还价"的结果。其入阁的过程也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官场的一些变化:首先,其中掺杂着方献夫的私心和欲望,从而可以略微窥探到明代中后期官员在官场上谋私利已成普遍风气;其次,其由吏部尚书入阁也反映出当时内阁的地位已经开始超过,甚至完全在六部之上。
2019年03期 v.51;No.23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峰;李文娜;
抗战时期,面对严峻的粮食困境与生存危机,晋察冀边区制定了"对外统制"的贸易政策,建立了各级贸易机构,颁布了各种粮食贸易法令,积极开展对敌粮食斗争,在加强粮食入口、调剂边区物资、掌握粮食市场行情、建立经济情报制度、严厉打击粮食走私与投机行为、加强对粮商的团结与改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进而获得边区民众的广泛认可,为边区经济秩序的稳定、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03期 v.51;No.23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