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蒙古学研究

  • 探寻民族文化之根 发展优秀文化之路——国内蒙古族那达慕研究述评

    阿木古楞;白红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达慕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那达慕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当前研究成果有增长趋势,但在重点呈现其历史起源与意义,积极探索发展途径的同时,仍存在内容乏新、方法片面、视角单一等问题。后续研究中,应当在共识性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兼顾广域视角,观照多维学科,以立体的、发展的理念开展那达慕研究,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保护、传承现代文明之魂。

    2019年02期 v.51;No.231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草原诗歌的三重象限:传统、生态文化与“异托邦”

    鄢冬;

    草原诗歌难以界定,但可以从传统、生态文化、"异托邦"三个象限进行探讨。草原诗歌的传统,即由宗教、史诗、年代记忆三方面所构成的资源层。谈及草原诗歌的生态文化,原因在于草原诗歌有别于其他地域诗歌,草原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因此草原诗歌也是生态型诗歌,在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生态审美的多样性,它们必然以诱惑的幻象呈现并刺激读者的感知屏障。同时,人们怀念草原的方式并非是"乌托邦"式的怀念,而是"异托邦"式的,有记忆范型存在。在传统、生态文化与异托邦三重象限的观察下,草原诗歌的价值需要被重新推定。

    2019年02期 v.51;No.231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辩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四个维度

    王昱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应运用辩证思维从四个维度进行全面把握:在变动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在能动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不是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关系全局又决定工作重点;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只有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实现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

    2019年02期 v.51;No.231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国际共运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刘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未来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代",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新活力",展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新担当"。

    2019年02期 v.51;No.23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

    王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逻辑的研究系统且成熟,但仍需要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提升文化自信的整体逻辑予以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应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逻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创造创新的方法逻辑。以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02期 v.51;No.23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公共文明建设刍议

    刘军奎;

    公共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既属于发展"软实力"范畴,也属于"核心竞争力"范畴。公共文明在评判上表现为对群体性特征的把握,但其建设的逻辑起点依然要诉诸公民个体。在当今的中国语境下,公共文明的认识和反思必然要涉及支撑公共文明发展的种种环境和制度条件,特别是制约公共文明发展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中国公共文明建设的路径必须置于开垦培育公共文明"土壤"的方向之中,而开垦"土壤"的关键在于改变现行若干环境,包括思想文化与教育环境、市场生产与消费环境、社会服务与监管环境。

    2019年02期 v.51;No.231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弱统一国家”的政治整合

    徐步军;

    "弱统一国家"是基于"国家统一强度"所划分出的国家类型之一,表现为组成国家的政治实体异质性突出,存在较多社会分裂,分离意识和分裂活动严重,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受到冲击。"弱统一国家"存在族群分裂、地区分裂、宗教分裂等社会分裂类型,极易引发政治冲突,进而影响"国家统一强度"。为化解社会分裂和政治冲突,民族国家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增进经济融合和均衡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等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以提升政治整合效能、增进"国家统一强度"。这一过程中蕴含着"弱统一国家"政治整合的理论框架,即两个自变量(社会分裂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决定一个因变量(政治整合效能)。基于两个因变量搭建了国家政治整合效能的坐标系,从中可以一窥相关国家的具体位置和移动轨迹。

    2019年02期 v.51;No.23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矛盾冲突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量化分析

    杜宁宁;张晨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多发期,学术界围绕社会矛盾冲突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关于"社会矛盾冲突"的立项课题为数据样本,通过描述统计和词频分析,探讨立项基本情况,发现研究主题重点分布及趋势变化。立项主题体现出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跨学科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型研究等研究特点。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为分析对象,检视社会矛盾冲突研究的状况、效果及趋势,可以为以后更加深入且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2019年02期 v.51;No.23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公共领域冲突管理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春颜;吕亚伟;

    近年来,中国公共领域冲突管理的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十年来发表在CSSCI(2005—2014)来源期刊上有关公共领域冲突管理问题的研究作者和引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共领域冲突管理研究的作者队伍虽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稳定的高产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高达98%的文章曾被引用和13.18条的篇均引文量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但仅2.32%的自引率说明作者自身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对专著的引用仅高于期刊3%左右,这说明作者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2019年02期 v.51;No.231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晚期罗马帝国皇室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董晓佳;

    在晚期罗马帝国,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之手,凭借血缘纽带或婚姻关系而与皇帝形成紧密关系的皇室成员也因此在帝国事务中得以发挥重要作用。就皇位继承而言,男性皇室成员与女性皇室成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保障皇位在家族内传承。在日常行政与军事事务中,男性皇室成员可以成为皇帝的重要助手,参与帝国行政管理或率军征战;女性皇室成员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对帝国日常行政与军事事务产生重要影响。男性皇室成员由于其性别而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较皇室女性成员更为直接与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因此面对着更大的潜在风险。

    2019年02期 v.51;No.23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3世纪弓兵对骑兵的压制——以佩拉戈尼亚战役为例

    孙思萌;

    1259年的佩拉戈尼亚战役是拜占庭流亡政权对莫利亚公国取得的重大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拜占庭弓兵部队成功压制法兰克骑兵部队,是拜占庭取得大捷的关键因素。拜占庭统帅对弓兵的巧妙运用,既是基于对中古法兰克骑兵弱点的充分认识,亦是对拜占庭传统战术的继承与发展。佩拉戈尼亚战役中弓兵对骑兵的有力压制在军事、政治、心理和文化等方面都对参战双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9年02期 v.51;No.23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世纪的希罗多德”:劳尼库斯《精粹历史》的特点及影响

    金志高;

    拜占庭末代史家劳尼库斯的《精粹历史》是研究拜占庭晚期和奥斯曼土耳其早期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与传统拜占庭史家的著作相比,《精粹历史》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表现为写作内容和风格上的强烈仿古典史学倾向,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客观叙述态度,以及在解释事件因果关系时使用"命运"史观。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劳尼库斯的个人经历、导师的影响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精粹历史》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对古典史学的复兴和独特史学观念,以及文艺复兴及近代希腊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9年02期 v.51;No.23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经济范畴的形上学意蕴——以谢·以布尔加科夫《经济哲学》为例

    景剑峰;赵萌;

    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早期研究农业经济学,后转向哲学形上学维度来探讨经济范畴,写就了《经济哲学》一书,完成了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德国观念论及宗教哲学的不断转变。在《经济哲学》著作中,布尔加科夫追溯了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将经济视为人生命活动的展开,并作为先验主体具有"世界精神"的创造性。

    2019年02期 v.51;No.23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社会的个体与共同体之辨

    耿芳兵;

    从历时态的维度来看,个体与共同体的争论由来已久,贯穿整个哲学史。当转换到共时态的维度,个体与共同体则表现为空间的分散与聚合,由此可以勾勒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今,争论以一种"断裂"的方式出现在现代化的城市社会中,具体表现为:以城市分工为代表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断裂,以"忧虑"为表现的个体与集体的紧张关系,以流动性与固定性为组织方式的个体与集体的冲突,等。"城市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命题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城市化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

    2019年02期 v.51;No.231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唐代岁时诗的空间意象与价值建构

    王博施;

    岁时诗中表达的独特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最终会导向价值的建构。其建构方式是通过意象来构建意境生成意蕴,最终积淀为岁时文化。唐人对政治本体的乐感给予其诗以气魄,体现为对生命情感最大限度的张扬和对价值理想的无限追求,而在两者无法实现时,就会形成巨大的张力,唐诗的魅力就源于此。宇宙情怀是唐人岁时诗空间意象的主要特色,是对政治本体时代的一种整体感受的反映,特点是情染自然。诗人通过对意象的秩序的建立,来反映具体的现实社会秩序和心理秩序。通过对唐代岁时诗时空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唐代社会心理及唐诗审美范式的成因,理清唐代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脉络中所处的地位。

    2019年02期 v.51;No.23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生命寓言的辩证与反讽——重读王小波《黄金时代》

    孔德曲鸣;

    《黄金时代》体现了王小波小说的"阴阳"交织辩证的叙事美学,是一种生命寓言的叙事。以男/女主体的二元结构观之,它恰似一篇"阳界"包裹"阴界"的复调型小说:在男性主体王二主导的叙述声音中,间杂女性主体陈清扬独立而暗昧的心声,须要仔细聆听、绎;二人互为"他/她者",彼此生命历程及境界的勾连、并行与迥异,构成叙事内部潜在的对话与反讽关系。小说由此演绎生命的一种"阴阳两界",既有关于"自由"与"监禁"的王二故事,也讲述了"屈从"与"绝望"的陈清扬故事。"他/她者"主体自身及主体间的荒谬辩证法,正是文本生命阐释的逻辑与内涵所在。

    2019年02期 v.51;No.231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9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夜色温柔》:消费主义的悲剧寓言

    王怡然;刘英;

    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小说《夜色温柔》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角度来看,《夜色温柔》中的角色命运与消费社会兴起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夜色温柔》所揭示的是消费对个体影响的两面性:消费既可以赋权,也可以导致个体的异化。妮珂与迪克两人的命运差异是性别博弈的结果,亦是消费主义的推手所造就。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人物命运差异的刻画,为消费主义社会书写了一部悲剧式寓言。

    2019年02期 v.51;No.23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0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中国古字书音序排检法的发展历程及研究价值

    李昕皓;

    中国历代古字书的排检法分部首排检法、音序排检法和笔画法,古代字书中可以看出"音序排检法"的产生、使用、完善与最终舍弃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与兴衰原因。对检字法的不断升级、完毕与自我选择、自我淘汰历史的重新考察,价值在于能反映出汉字在从象形表义文字逐步转化为符号文字中的汉字发展规律,以及部首检字法中"部首"从义符到形化的过程,同时为小学书发展史上字书与韵书体例相互影响、功能相互交错替代的学科建立过程提供实例。这些文字学与字书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与原则,反映了汉字及汉字认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2019年02期 v.51;No.23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者风范

    <正>张丽萍,女,1972年4月出生,博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张丽萍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史""新媒体与社会",主持《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国共两党报刊研究》《抗战时期边疆民族地区报刊的舆论动员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内蒙古民国报刊史研究》、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蒙古语广播电视跨境传播的创新

    2019年02期 v.51;No.23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4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蒙古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投稿途径请登录内蒙古大学学报网站http://ndxbskb.imu.edu.cn/点击"在线注册",进入作者投稿系统。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图表清晰、用字规范,量和单位符合国家标准

    2019年02期 v.51;No.23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