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4

蒙古学研究

  • 经济视角下匈奴族社会风俗审视

    王绍东;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对匈奴族的社会风俗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匈奴族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原因。迁徙移动是游牧生产的重要方式,依靠羊、马、牛等草食动物的移动性安排生产生活,构成了匈奴社会风俗的基本特点。产品的单一性与不易贮存性,使匈奴人对农耕民族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能保证正常的贸易与交流,他们往往会通过战争掠夺的方式来获取农产品。匈奴人的聚会、祭祀风俗也受到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游牧生态因素的影响。

    2018年05期 v.50;No.228 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纠纷与地权问题

    牛敬忠;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纠纷主要发生在蒙旗各级官员及旗丁、喇嘛教寺庙及庙丁、驿站及站丁之间。与罗马法物权意义的所有权、民地的"类罗马法所有权"相较,蒙地在个体意义上的权益是虚置的。这种权利的虚置是土地纠纷发生、蒙古人土地权益丧失的主要原因。

    2018年05期 v.50;No.228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元代蒙汉文学交融研究综述

    邢渊渊;

    元代是蒙汉文学交融的第一次高峰。回溯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两个层面着眼。目前来看,元代蒙古族文人范围还需进一步考证,许多文人族属争议较大。学者对蒙古文化、历史的把握尚有待深入,且在行文中,阐述宏观背景多侧重于政治,对社会场域的思考还不够充分。

    2018年05期 v.50;No.22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丝绸之路”上耸峙的雄关——唐代玉门关诗意蕴再探析

    高建新;

    汉唐以来,玉门关为保卫长安与中原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西方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在唐诗中有丰富多彩的描写。玉门关既是边关也是战场,每每成为英雄的用武之地,与功名和胜利紧密关联;玉门关又是遥远异乡的象征,是有家难回的心灵郁结。无边大漠、雄伟高山、绵延长城、数不尽的亭障、烽燧,成为玉门关具有荒野之美的全幅边塞风景。作为唐诗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象,玉门关从一开始就熔铸了深长的感情,构成的境界高远明丽、意蕴深厚,交织着报国、思乡等多种情感。它是一个辉煌时代的见证。

    2018年05期 v.50;No.228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王粲感伤主题文学作品的创作心理

    徐晓;

    建安七子的感伤主题文学创作涉及文体较多,而且题材内容十分丰富。考察发现,建安七子每一个体的创作实践背后大都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作为支撑,这构成理解建安时期个体创作动机的关键。王粲作为建安七子群体中的代表作家之一,由于受到特殊的童年经历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怀土心理特征,并在王粲的创作实践中屡屡通过"显性表现"与"隐性抑制"两种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心理特点极大激发了王粲的文学创作才能,深刻影响到王粲"文秀而质羸"的文学创作风格,并为他的文学作品赋予了丰富而深广的内涵。

    2018年05期 v.50;No.22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岁时诗的时间体验与生命意识

    王博施;

    岁时是建立在自然时间基础上的一种人文时间观念,诗人通过岁时诗表现了独特的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初唐岁时诗延续魏晋对感性生命的重视,在时间体验上表现为对当下美好情景的充分体认和永久延续的意愿;盛唐岁时诗以对政治本体的乐感为依托的气魄与自信,着眼于未来,以此对生命有限性的悲感进行超越;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标志开始对政治本体进行质疑,开启向内心转变的历程,所以中晚唐岁时诗将目光朝向过去、对历史政治质疑,在基于生存现实产生的细腻诗风中表达对生命流逝之无法超越的悲感。整个唐代岁时诗的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的转变历程,体现了由政治本体时代向文化本体时代转型中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精神的转变。

    2018年05期 v.50;No.22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分析

    刘昊;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社会基本矛盾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转变的方向。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供给与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供需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历史定位的重要前提。

    2018年05期 v.50;No.228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蕴、生成与实践

    贾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重新审视世界、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角""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共生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践行要坚持以包容与平衡为主要原则、以责任与担当为基本要求、以共享与共荣为目标追求。

    2018年05期 v.50;No.22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互联网赋权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吕文增;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人们相互沟通的地理界线,公众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它的普及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均进行了赋权,打破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推动了政治自由化与公民参与,对国家统治和政治系统构成了冲击,引发了政治变革。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疏导,纳入多方行为体进行协同治理,不能无视与否定网络民主参与的事实,也不能对网络民意进行打压。有活力的社会和有弹性的国家有助于推动政治变迁,而互联网为双重民主化的过程提供了平台。

    2018年05期 v.50;No.228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公信力的构成因素及提升途径研究

    庞静泊;

    政府公信力是通过政府的所作所为得到公众信任和认可的力量和能力,是当前政府倡导并践行的行政价值和施政理念。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可从政策的稳定性、承诺的现实性、信息的真实性、官员的廉洁性、权力的规范性等五个方面予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提高政府公信力应着重强调几个方面:加强法治和依法行政,健全民主制度建设,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失信政府官员的问责和惩戒机制,强化媒体监督与网络舆情回应。

    2018年05期 v.50;No.22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4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两山”理论及其实践内涵

    杨琼;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大建设"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两山"理论的提出,彰显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两山"理论既是认知范式的革新,亦是文化观念的转变,更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两山"理论象征着新的生态形势下文化观念的转型,即从传统人类中心论过渡到现代人类中心论,从"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从科学理性迈向代表时代精神的生态理性。"两山"理论的生态哲学内涵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调,同时推进了生态实践转向。

    2018年05期 v.50;No.22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宋姗姗;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对促进西部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结合西部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采取有效手段予以促进和加强。要加大中央专项财政转移补助,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手段和方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元主体的文化供给格局。

    2018年05期 v.50;No.228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封闭小区治理的经验和逻辑

    霍伟桦;

    封闭社区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完整和清晰地解释中国封闭小区大规模兴起和流行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历次经济危机,不得不在住房供给和土地供给两个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致使原本稳定的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基层治安受到影响。单位制解体导致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不足,封闭小区由此诞生,并且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制度化举措。在城市居委会和社区建设运动大规模进行之前,封闭小区一方面维护着社会治安,另一方面在变化的社会秩序中维持着基层政权的稳定。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力图建立新的社会基层整合机制,封闭小区成为城市基层社会常规化和精细化治理与服务的有效载体。

    2018年05期 v.50;No.228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社会控制与清朝考据学兴起的相关性——以文字狱为视角

    钱寅;

    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文化高压专制与君主集权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这非清朝所独有。清代的文字狱与考据学兴起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分析考据学兴盛的原因,宜从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方面着手思考。清代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不仅有助于考据学的兴起,也能支持考据学盛行。这些积极的因素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隐埋在消极的文字狱背后。

    2018年05期 v.50;No.228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0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拜占庭学者与意大利的希腊文献出版——以阿尔丁出版社为例

    张俊芳;

    阿尔丁出版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乃至欧洲最著名的希腊文献出版中心。对于阿尔丁出版社来说,无论是前期筹备,还是日常运营,拜占庭学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意大利的其他希腊语出版社也都聘请拜占庭学者担任主要的希腊文编辑。大量珍贵的希腊古典文献正是经由拜占庭学者之手,才能重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2018年05期 v.50;No.228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从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看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张伟伟;

    作为西方两大主流政治哲学思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对于何为正义及如何实现正义一直存在着分歧,两派之争成为中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自由主义主张一种权利正义,认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维护就是正义,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责任;社群主义则主张一种责任正义,认为追求社群的利益就是正义,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权利。实现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想实现社会正义,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自由主义抑或社群主义对权责关系的处理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力求实现权利与责任的融合统一,只有这样才是实质正义。

    2018年05期 v.50;No.228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审美欣赏新视界——共享

    张习文;

    对城市审美的思考,似乎在其诞生之时便是围绕着无序、肮脏、对自然的破坏、交通阻塞等批评而进行的。诚然,我们始终应以积极的心态与宽广的视野去观照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现象与城市行为,尤其是,审美已经逐渐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在辩证处理城市的功能与形式、人文与审美的关系过程中,我们将共享作为城市审美欣赏的新视界。我们发现,崭新的共享概念作为城市审美革新的集中体现,不仅是一种确认体验之共同性的行为,更是一种基于互相认同之下的分享行为。

    2018年05期 v.50;No.22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晚清“就地正法”的“变例”性考察

    娜鹤雅;

    自清代中叶开始,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日渐多样化。作为区别于常规审判程序的特别死刑审判程序,咸丰三年普适于全国的就地正法即是其中一例。就地正法具有适用对象明确、程序简略及处罚从重的特征。作为晚清政府挽救政治合法性危机的产物,就地正法的适用破坏了既有的审判制度,其苛猛的性质同时损毁了其自身及晚清政权的合法性。

    2018年05期 v.50;No.228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蒙古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投稿途径请登录内蒙古大学学报网站http://ndxbskb.imu.edu.cn/点击"在线注册",进入作者投稿系统。

    2018年05期 v.50;No.22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