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蒙古学研究

  • 萨都剌江南山水诗中的画意

    赵延花;

    蒙古族文人萨都剌诗画兼善,其题画诗,往往能够抓住画作的主要特点,进行传神描摹。他半生都在江南度过,对江南山水风物吟咏颇多,这些江南山水诗对绘画艺术进行借鉴,在诗歌题材、篇章结构、意境情调等方面与绘画有相通之处,使其诗歌具有明显的诗画交融特征。

    2018年02期 v.50;No.22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代蒙古族诗人梦麟乐府诗题材初探

    赵乐;

    梦麟是清代乾隆初年的蒙古族诗人和政治家,也是第一位在清代蒙古族作家中享有盛誉的天才诗人。梦麟的乐府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大我之情怀与小我之情志的抒写,是他乐府诗甚至是全部诗歌中成就最高的两类主题。此外,本无意以文学自显,但梦麟在乐府诗中完成了对武将身份期待的夙愿。正是乐府诗承载了梦麟的汉族儒家思想和蒙古族民族属性,因此乐府诗是蒙汉文化交流的载体。

    2018年02期 v.50;No.225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元朝对“一带一路”的历史贡献

    陈巴特尔;佟代泉;

    "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经济带建设倡议,它既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智慧与历史文化遗产,又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在游牧文化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元朝改变了以往中西方的关系,形成了多元、开放、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背景,推动了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再现生机,生动展示了蒙元时期独特的"丝绸之路"景象。它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历史贡献。

    2018年02期 v.50;No.22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便于自治: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组织基础

    胡平江;刘思;

    便于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是村民自治的两大内在要求,并形成了对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矛盾性诉求。传统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一单元的村民自治不仅难以有效协调这一矛盾,甚至成为村民自治发展的一大阻滞。当前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新探索,其实质是借助自然村和行政村等建构起多层级的村民自治单元,从而在不同层级单元中调适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对自治单元的矛盾性要求。

    2018年02期 v.50;No.22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治理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李俏;

    治理理论兴起后不久就被引入中国,之后的几十年间,在我国发达地区,它的功能得到了详尽的考查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它也被快速转型和变化的中国逐渐形塑和本土化。它是否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地区,成为一大辩题。争论和质疑的来源是我们对"治理"概念理解和诠释的差异,更来自我们看待治理理论的视角。从概念上回顾民族地区的"治理",正视对民族地区治理理论的争议,从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待治理理论是对民族地区进行治理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前提。

    2018年02期 v.50;No.22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服务职责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任博;

    以2007—2016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799篇公共服务职责研究的CSSCI论文为样本,采用可视化方法,对国内公共服务职责研究的时区分布和热点主题、阶段特色及薄弱环节等进行分析,并且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 Space,绘制2007—2016年国内公共服务职责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职责的理论研究,二是购买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职责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探讨,三是特定公共服务领域职责探讨。与此同时,该研究领域也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一是理论的系统性与纵深性有待加强,二是实践模式的凝练不足,三是实证研究方法有待加强。针对上述公共服务职责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学术界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理论的系统构建和纵深挖掘及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2018年02期 v.50;No.225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述论——从“历史文化的维度”

    曾晓丽;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其后,毛泽东开始注重从"历史文化的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层的文化意蕴,并为此带领全党作了理论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然而,当时把"文化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国情背景,是基于抗战时期的广泛动员和建立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的,对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8年02期 v.50;No.22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况周颐论词词评析

    韩鹏飞;

    作为词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况周颐论词词集中显现了他治词的特点:对词学的不懈探索。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词论发展的特点,即校词与其词学观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学为词的创作特点,使况周颐论词词在实践其词学主张的同时,还对他的词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词体的认识及对词人和《百名家词钞》的评价就是例证。这一切皆体现了况周颐词与其词论互相发明的词学特点。另外,况周颐对近代词人的批评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词学理论。对王鹏运、朱祖谋等人的评价及对填词图的关注,体现了他一贯注重创作的词学特点。总之,论词词对况周颐词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8年02期 v.50;No.225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误读周作人——对周作人与小品文关系的再考证

    赵洁;

    周作人从未对其创作的散文命名,也从未明确提倡过小品文这一文体,甚至晚年还对小品文这一称谓提出过质疑,但从"五四"时期至当代,周作人素来被看做小品文作家,甚至有"小品文大师""小品散文之王"的称号。究其原因,主要与胡适、林语堂二人有关。1920年代胡适首次将闲适散文命名为小品文,并声称为周作人所提倡,引起当时文人的追捧;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将周作人与其专刊小品文的杂志《人间世》捆绑在一起,使周作人的"小品文作家"形象深入人心。这其实是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一大误解。

    2018年02期 v.50;No.22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蔡邕影响下王粲文学思想与人格精神的承与变

    徐晓;

    蔡邕赠与王粲的数千卷藏书,深刻影响着王粲文学思想与人格特征的形成。王粲在文学观念与人格精神两个方面都与蔡邕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他通过文学思想与社会经历为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崭新的人格精神和士人意识。这种新的思想倾向在以蔡邕为代表的汉末士人中间发端,并深刻影响着曹魏时期新士人群体的政治生活与文学创作倾向。

    2018年02期 v.50;No.22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对其逻辑本质主义的影响

    邓彦昌;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的形而上学等同于他的逻辑学。对他的逻辑本质主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而对他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就是对他的"实体"理论的研究。一些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形而上学》中的"实体"概念是对《范畴篇》中"实体"范畴的一个修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本质主义的一个哲学后果是他逻辑学词项的"存在意含",同时,本质主义也是他逻辑学的一个外加力。

    2018年02期 v.50;No.22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黑格尔“无”概念的关系性分析

    曲一歌;景剑峰;

    "无"概念作为黑格尔浩大繁复的形上逻辑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和逻辑演进的中介环节,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密钥和关键。黑格尔的"无"概念及"无"哲学是东西方"无"哲学思想碰撞后的融会贯通。深入挖掘"无"概念本身包含的主体自我否定的潜能,从主体、外化和否定三个概念范畴对"无"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显示出了作为动力原则的"无"概念在实现绝对主体对现有实体的扬弃与超越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意义。以微观见之宏观,通过对"无"与"有""非有""一""空""无限"概念的关系性分析来深刻剖析"无"概念思想的丰富性,可以使黑格尔哲学的逻辑体系更为立体地呈现。

    2018年02期 v.50;No.22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发秩序与分配正义——哈耶克与罗尔斯思想比较研究

    刘昊;

    正义作为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是人们所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关于社会正义的思想,从古代的柏拉图到现代社会的新自由主义,屡见不鲜。在当代社会正义浪潮的争论中,罗尔斯是不可回避的人物。罗尔斯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及正义的两个原则将一种规范性的政治哲学再次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当然,反对的呼声亦不绝于耳,哈耶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哈耶克从自由社会理论出发,认为社会发展是自发秩序的结果,进而对社会正义概念进行了否定的批判。

    2018年02期 v.50;No.225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逻辑推演与现实论证:中西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吕文增;季乃礼;

    中西思想家对人性论有着不同的论述。中国思想家一般将人性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并注重在社会中考察人性。这就有了圣人与凡人、君子与小人之别,形成了人有差等观和崇圣道德观。中国走上了君主专制道路。西方的人性观一般从抽象的人性观出发,有灵肉分离之说。他们认为人具有理性,追求至善,但重视规制人性恶的一面。西方走上了通过立约来规范权力的民主法治之路。人性是对人的一种假定,不能用现实来检验,否则就会陷入逻辑悖论。

    2018年02期 v.50;No.225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南北朝正史的时代关注异同比较——以有无《食货志》为例

    卢鹏程;

    南北朝时期三部正史中仅《魏书》专列《食货志》。比较《宋书》《魏书》作者撰史旨趣,可以发现南北双方史家都认识到了史著记载中"食货"部分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沈约《宋书》无《食货志》,应是当时流传史著中已有涉及,并非沈约等南朝史家史识不足。除了《食货志》的专门记载以外,经济史资料更多呈现为南北朝正史纪传篇章中的零散分布。这是因为纪传体正史撰写体例主要以人物叙事为主,同时又体现了史家保存事关国计民生内容的自觉意识。

    2018年02期 v.50;No.22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钟达对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探讨

    郑鹏;

    胡钟达先生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就一直是胡先生关注的焦点。及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一文为代表,胡先生的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果实,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胡先生的论著可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坚持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密不可分。这正是其多年治学最为鲜明的特色。

    2018年02期 v.50;No.225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赫拉克勒斯崇拜探析

    刘成;

    赫拉克勒斯原为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死后进入万神殿,成为奥林波斯众神之一,在希腊人世界信众甚多。从古代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来看,赫拉克勒斯崇拜混合了多种文明元素,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遍布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在传播过程中,东方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来看,除了希腊化王国统治者之外,帕提亚和贵霜等东方王国的统治者,也大力推崇赫拉克勒斯,甚至宣称自己就是赫拉克勒斯后裔。赫拉克勒斯崇拜的产生与传播与王权崇拜密切相关,这也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2018年02期 v.50;No.225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语言学研究

  • 汉语俗语辞书的义类编排对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的启示

    安志伟;

    义类编排是我国早期辞书编排的主要方法,这种编排法一直沿用至今。汉语俗语辞书作为后起的辞书种类,一开始就秉承了义类编排的传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古代的俗语辞书往往语词兼收,其中对词和语的处理有所不同:词以词汇意义构成义类,语则选取其关键构成成分的意义来构成义类。谚语是俗语辞书的重要收录对象,俗语辞书的义类编排方式对谚语义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构建谚语的义类体系要从谚语的意义出发而不是从谚语构成成分的意义出发,要构建层级鲜明的谚语义类体系,要突出谚语义类的文化性特征。

    2018年02期 v.50;No.22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认知语义分析的汉语农谚研究——以含有语素“春”的谚语为例

    张艺;

    谚语按照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一致与否分为两种。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的谚语可分为单域网络型谚语、镜像网络型谚语、单纯网络型谚语和双域网络型谚语四种类型。在农谚传承时可选取与当下联系紧密、较为常用且思想先进的谚语,并按照四种类型由简入难。

    2018年02期 v.50;No.22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者风范

    <正>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1年3月生,汉族,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部委员、教授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任维德教授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草原英才"、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

    2018年02期 v.50;No.22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蒙古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投稿途径请登录内蒙古大学学报网站http://ndxbskb.imu.edu.cn/点击"在线注册",进入作者投稿系统。

    2018年02期 v.50;No.22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