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内大人风采

  • 人民教育家于北辰的大学教师观

    王绍东;杨舜方;

    于北辰曾参加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内蒙古大学的筹建工作。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有着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没有第一流的高等学校教师,就不可能有第一流的高等学校。他始终主张大学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有科研能力,还要钻研教学方法;他强调,为了促进大学教师的成长,要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到大学教师队伍中来,给他们压担子,并提供各种保障。于北辰的大学教师观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和人民教育家的真知灼见。

    2017年04期 v.49;No.22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永远的红学奇匠哈斯宝——回顾《新译<红楼梦>》的成书出版

    格日勒图;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蒙古族文人哈斯宝将曹雪芹120回《红楼梦》节译成40回,名曰《新译<红楼梦>》,又称《小红楼梦》。1975年内蒙古大学学者校勘整理此书,并作为"教学科研,内部资料"影印出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成书出版,对在搜集整理蒙古民族文献古籍、开拓民族文艺学的研究、挖掘弘扬蒙汉文学关系、促进中华各民族"红学研究"学术宏业向前发展等方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17年04期 v.49;No.221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蒙古学研究

  • 清代草原丝路北疆诗作的生命体验与多元文化观

    米彦青;

    清代草原丝路诗人们的书写,源于自身的生命体验。这些作品或许并不都是有深度的鸿篇巨制,但确实从一个新异的角度把看似边缘化的清代北疆主体生活者的生活起居与自然生态的主题很好地融合起来,并在其背后隐然透出蒙汉民族礼俗文化、饮食文化、乐舞文化等在诗人心中融合后的贯通。这显然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意味。在这种融合中,不仅有了清代文学时代气象的氤氲,有了新的社会生活的浸润,而且有了以多民族心理为基础的新的心理结构,这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诗作以其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既增进了清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也体现了清代诗人应时而变,是对传统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学观念进行的一种自觉、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2017年04期 v.49;No.221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道德实践与村庄社会秩序——基于内蒙古V村的个案研究

    宋跃飞;

    由于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中介作用,社会舆论和社区情理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内容对村民的家庭道德实践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内心主观的活动,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内容和方向实际上是由社会舆论和社区情理所包含的伦理规范所约束和限制的。违反了社会舆论和社区情理所规定的情感与认知,村民就会遭受到相应的惩罚。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一旦形成,就会促使行动者做出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尽管家庭道德实践并非完全地按照伦理规范运转,但社会舆论和社区情理会时刻利用其各自途径不断促使其回到正常的伦理规范轨道上来。也正因此,伦理秩序不断得到巩固,村庄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成为可能。

    2017年04期 v.49;No.22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唐诗中的烽火及其文化景观价值

    高建新;

    烽火,是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有白天、夜间之分。烽火在唐诗,尤其是初盛唐诗中,首先表现的是边疆立功、慷慨许国的英雄主义豪情;其次是祈望边境上烽火不燃,全无战事,平安祥和;再次是在投笔从戎的功名观中,唐诗中的烽火又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种更为深挚的家国情怀;最后,烽火台既是重要的国防设施,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

    2017年04期 v.49;No.221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新媒体环境中义山诗的流行性

    邢渊渊;

    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义山诗的解读常出现差异。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读者,不应忽视处在新媒体包围之中的今人。以新媒体为桥梁,本属精英文化的义山诗和大众文化实现了对接,义山诗亦呈现出流行性,即写情的诗句流传最为广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标签时代"读者的阅读能力及动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写情作品呈现的画面感。它不仅是诗人自身心境之画面,亦是读者心境之画面。

    2017年04期 v.49;No.22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以《纽约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牛敬忠;

    晚清至民国时期,《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涉及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人的诚实品质、保守特性等。这些报道既有记者实地考察后对中国文化理性、中肯的观察,也有西方人在"文化傲慢"前提下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2017年04期 v.49;No.221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内蒙古及宁夏、甘肃等地金代石刻辑校

    樊运景;

    我国内蒙古及宁夏、甘肃等地的现存金代石刻,除少量以契丹字、女真字、西夏字镌刻外,多由汉字写成,反映了当时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辑得内蒙古及宁夏、甘肃等地的金代石刻十二篇,并试予整理,校正讹误,订补缺泐,按地区与年代类次。这些石刻具对考察当地历史、经济、文化及其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与学术意义。

    2017年04期 v.49;No.221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儒家之乐与顺自然:《庄子口义》中的德性论

    尚建飞;

    作为诠释《庄子》的经典文本,《庄子口义》遵循了三教合一的治学路径。在价值论的层面上,承认逍遥游与儒家之乐相通,是想说明庄子同样追求合乎"道"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将《庄子》的"道"及其人性论思想归结为"自然"的基础上,《庄子口义》提出"顺自然"即是德性的评价尺度。此外,《庄子口义》还默认佛教的生死解脱有其教化意义,并且广泛地汲取了禅宗的道德主张。

    2017年04期 v.49;No.221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扶起摔倒老人”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一种伦理挑战

    曹成双;

    "扶起摔倒老人"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舆论热点,相关讨论也相当丰富。虽然这些讨论详细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并就道德重建而建言献策,但立足于规范伦理的道德反思却付之阙如。"扶起摔倒老人"的陌生人环境突出,涉及三个伦理挑战:一般而言的道德冷漠问题,心口如一的知行合一问题,陌生人之间道德规范的建立。第一个挑战是普遍现象;第二个挑战没有抓住挑战的规范性特征,强调心正意诚并不能建立现代道德规范;第三个伦理挑战显示了"扶起摔倒老人"在规范伦理上的特点。

    2017年04期 v.49;No.221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探究

    盛立民;李鹏哲;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先河,而其关键环节在于对"有机知识分子"的理解。葛兰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和西方市民社会的演变来理解和界定"有机知识分子",认为"有机知识分子"集团作为沟通文化和受众的渠道而发挥其黏合剂的作用,引导大众走向自觉的文化精神,它和其他社会集团间隐秘的资本、权力关系贯穿了一个阶级产生、发展、衰退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突破对知识分子的传统认识,深化对市民社会、国家和文化意识形态间的关系的理解,对做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017年04期 v.49;No.22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程序正义理念的实证研究——对呼格吉勒图再审案和聂树斌再审案的比较分析

    周宝峰;

    呼格吉勒图再审案和聂树斌再审案是两个相似并具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这两起冤案均发生于法治不彰的"严打"期间,并且均为"真凶出现"进而获得昭雪的结果。综观这两起再审案的实际运行及其运行结果,二者既有高度相似的背景因素和实体结果,也有不同的程序运行轨迹,更有因时间因素而导致的程序正义理念落实程度的差异。两起再审案的启动在本质上均属于非程序性的再审启动。两起再审案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我国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程序必须经受符合程序正义理念的改造。与呼格吉勒图再审案的存疑无罪判决相比,聂树斌再审案的存疑无罪判决更加符合程序正义的应有之义。没有贯彻回避和变更管辖这两种程序制度所体现的程序正义理念,是呼格吉勒图再审案的硬伤。聂树斌再审案的异地复查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则体现了裁判中立的程序正义立场,是程序正义理念的重大进步。

    2017年04期 v.49;No.221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82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企业家精神培育环境研究: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马富萍;郭晓川;

    企业家精神价值发挥的效果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层面上建立企业家精神培育环境的测量模型,开发出企业家精神培育环境的测量量表,并利用调研数据对量表进行检验,这是十分必要的。测量量表包括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行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五个维度,共22个测量题项,并且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启发和测量基础。

    2017年04期 v.49;No.221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碳汇经济的新模式:草原碳汇经济

    杨臣华;

    我国草原碳汇资源得天独厚,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成为履约国际承诺、打造碳汇新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渐趋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内蒙古具有可观的草原碳汇潜力。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碳交易和森林碳汇经验,以有条件、有优势的草原大区为布局重点,搭建交易平台、完善配套体系、加强横向合作、强化示范引领,推动草原碳汇经济的启动发展。同时,应将发展草原碳汇纳入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并将内蒙古列为国家草原碳汇经济先行示范区,实现草原固碳增汇增绿与牧民增收多赢、草原碳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建共荣的发展目标。

    2017年04期 v.49;No.22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7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前提、原则、路径——经济伦理学科面临的现实问题

    苏红梅;刘俊华;安庆文;

    经济伦理学承担着跨学科的研究使命,其研究对象是"伦理"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经济伦理学在立论前提上面临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共生问题;其次,指导经济主体的行为原则面临着无法兼顾公义与私利的胶着状态;最后,在实现路径上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都面临着种种进路问题。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经济伦理学科必须面对这三个关键现实问题。

    2017年04期 v.49;No.22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丁艳;

    文化制约植物词语的意义表现,植物词语的语义反映丰富的民族文化。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植物词语,两种语言中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或相同、相似,或相异,或一语独有、缺少语义对应。从文化的构成系统来看,物质文化系统、社会文化系统、观念文化系统的不同是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

    2017年04期 v.49;No.22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