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3201

文学研究

  • 文学视角下报人作家写作

    韩诚;

    清末民初之际,伴随着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梁启超、李伯元、张恨水等知名报人作家。凭借其双重身份,报人作家将社会新闻转化为文学素材,在文学创作中追求新闻自由,通过作品留存社会史料。在谴责小说传统下,报人作家的写作批评多于颂扬,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矛盾,通过文学作品影响普通读者,在办报和写作过程中追求改造社会的理想。

    2017年03期 v.49;No.22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文学新品种”的锻造者——论许淇对中国散文诗的贡献

    唐小祥;

    许淇在近六十年的散文诗创作中,题材和风格上经历了从草原森林到现代城市、从优美到壮美的变化,在艺术表现上则致力于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散文诗与绘画、音乐相糅合,词牌散文诗和城市题材散文诗即是这种化合的结晶。许淇的散文诗创作和理论探索,拓宽和增强了中国当代散文诗的表现领域、思想容量与艺术表现力,巩固和提升了当代散文诗的文类地位与价值,显示了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考。

    2017年03期 v.49;No.22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释新旧伦理观——论析欧阳予倩《回家以后》的创作意图

    雷超;

    欧阳予倩独幕剧《回家以后》所呈现的新旧伦理观十分复杂。除却时人评论和今人研究中高度关注的吴自芳形象,剧中男主角陆治平及其身上所折射的新旧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分重要。作品不仅能见出作者在时代社会历史语境中"针砭冒失青年"的意图,还能看到作者在新旧伦理观问题上跳出二元对立的深刻洞见及其对新旧伦理观的审思与重释。

    2017年03期 v.49;No.22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享发展”——中国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自我完善

    方杲;李争;

    社会发展理念是指党和政府对国家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对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动力及实现方式的理性认识,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中国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和完善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经历了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此前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完善和升华,包含着四个统一:人民主体地位和价值权利相统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相统一,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相统一。

    2017年03期 v.49;No.220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付爱兰;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存在多种动力因素。探究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动力机制,对确保改革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主要受到三方面动力的驱动,即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社会公众的压力及乡镇政府自身的内动力。我国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需要将民意转变为政府改革的强制性动力,而不是仅仅依赖行政系统的自觉,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激发乡镇领导干部的内驱力。唯此,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深入且持续。

    2017年03期 v.49;No.22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优胜劣进”观念助解决人类危机

    马立杰;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危机对人类影响越来越深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是造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这一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给人类带来巨大危机。只有改变这一观念,才能促进危机的解决。"优胜劣进"观念为审视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维度。

    2017年03期 v.49;No.22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注意力配置研究

    沈亚平;林宝秀;

    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从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忽视的领域。然而,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政府在主体、手段、程序、效果等方面的注意力配置存在失衡的问题,导致注意力这种有限的稀缺资源在分配上产生了不合理现象,从而削弱了政府监管的效果。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注意力配置失当,必然会对政府职能转变、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及政府公信力塑造造成不利影响。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注意力配置所存在的问题,其优化策略在于促进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注意力向多元治理、公共服务、程序透明、可持续效应方面的转移。

    2017年03期 v.49;No.22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历史嬗变

    刘思阳;汪闻涛;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文化塑造了民众普遍的臣民意识,使民众"只讲义务,不知权利",造成全社会思想的贫乏和人格的萎缩。清末民初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探求自由、民主之路,才使"公民"在中国社会"被发现"。公民意识的传播命途多舛,遭受了洪宪复辟及建国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直至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变革,使公民意识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民众意识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理性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民众心理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演变的过程加以梳理,通过对晚近以来我国民众意识嬗变的描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我国公民意识的根基和前景,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服务。

    2017年03期 v.49;No.22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制度的财务困境及其解决之道——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

    杨中浩;

    医疗保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重要支出,其运行模式和财务状况体现着国家和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制度的财务困境对旧医保制度存在依赖,制度形成后的自我强化对财务困境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和影响。解决这种财务困境的途径在于:制度的调整应规避"路径依赖"的陷阱,制度修订应与医疗服务内容和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扩大制度论证环节的公民参与度,积极推进全民公共道德教育。

    2017年03期 v.49;No.22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法兰西内战》中意识形态的批判与重建——基于经济、政治向度的考察

    陈弘;王斌;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总体而言,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关系、政治社会及文化道德形态等多维度对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展开了全面批判。《法兰西内战》作为马克思思想成熟和完善时期的重要文本,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与建设原则及经验的总结,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社会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权力统治劳动的逻辑、解构政治上层建筑,找到了一条克服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的路径——经济上打碎资本权力、政治上解放劳动者,以此来重建意识形态存在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现实。马克思的这一意识形态批判路径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典型方法论模式和根本特征。

    2017年03期 v.49;No.22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法兰西内战》中人民普遍利益思想研究

    张伟伟;

    《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民主实践科学总结基础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人民普遍利益的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人民普遍利益的主要内容,厘清其得以实现的内在路径,对充分理解马克思的人民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03期 v.49;No.22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民国时期北京旗人的“社会形象”及其身份认同

    杜佩红;

    民国时期,北京旗人生活日益困苦,再加上"排满"风潮,使得他们逐渐沦为社会底层人士,很多旗人不得不从事一些他们认为是低贱的行业来维持生计。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社会大众,都对旗人的固有习性存有偏见,认为旗人的这些特征是造成北京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社会形象下,北京旗人的自身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对外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

    2017年03期 v.49;No.220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1912—1937年北京贫儿教育救济浅析——以官民协作为视角

    任超;

    1912—1937年北京城经历了政权的更替和城市地位的转变,经济也因各类灾害、战争等的影响而受到波及,被弃婴儿冻、饿死于街头的事情常有发生,失怙失学儿童沦为小乞丐的问题也成为社会隐患。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官方救助机构和民间慈善组织在救济贫儿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教育,特别是注重对其谋生技能的培养,实行教养兼施的办法。政府对社会办理的救济机构既有监督也有帮助,社会组织也为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了互动协作的局面。

    2017年03期 v.49;No.220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王朔;

    从2012年到2016年,"修昔底德陷阱"迅速成为中美国际关系领域的高频词汇,中美两国政治家和学者关于该问题的讨论持续发酵。回归该词的出处,其实,"陷阱说"借用的是修昔底德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原因的看法。修昔底德将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归于斯巴达的恐惧。一方面,将不可言说的心理因素当做战争的真实原因有失偏颇;另一方面,修昔底德将战争原因归因于人性、国性,也是出于寻找历史规律的目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017年03期 v.49;No.220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约瑟夫斯笔下的罗马帝国

    付杰;

    公元一世纪犹太作家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所杜撰的《阿格里帕二世演说》反映出作者本人对罗马帝国及"罗马治下的和平"的不以为然。约瑟夫斯对于罗马帝国的矛盾表态其实反映出了前民族主义时代精英阶层的一种普遍心理,即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比母邦的自由更重要。

    2017年03期 v.49;No.22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基于环境影响的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评价

    王旭;韩立岩;

    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评价2006—2011年中国29个制造业的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各行业能源效率逐年稳步提升,行业间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环境因素仅对个别行业的能源效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然而它并不能改变能源效率的整体发展趋势。要想实现新常态下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持续改进型高能源效率产业,同时加大对其他产业的约束与激励。

    2017年03期 v.49;No.22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现代汉语词典》离合词的对比描写与统计分析

    姜德军;

    离合词工具书对离合词的处理、界定标准不一,存在标识过度与标识遗漏等现象。理论界定是离合词工具书编纂的理论基础,离合词的收词标识与增减变化,是离合词理论研究在工具书编纂实践中的呈现。做好离合词的理论界定,在分析离合词使用规律、掌握离合词离散类型的基础上,借助语料详尽列举离合词的离散形式并统计其使用频率,寻求离合词衍生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离合词工具书的编纂之中,从工具书编纂、对外汉语教学等离合词应用实践来归纳离合词的性质,尽量减少工具书中对双音词离散性标识不足和疏漏的问题。

    2017年03期 v.49;No.22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