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蒙古学研究

  • 总结与嬗变:清代蒙古族史学史概论

    李德锋;

    清代蒙古族史学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在对北元—蒙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黄教与史学联姻史学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并在记载内容、主要特征和编纂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发展。但在清朝的高压统治下,蒙古族史学采取或回避蒙古族入清以来的历史,或在论述佛教史时放弃其政治涵义,或干脆否定"蒙藏同源说"等改变这一史学传统的做法。在清代一统的局面下,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编纂体裁和语言等方面都继承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史学成就。当然,与整个清代史学一样,清代蒙古族史学也在"开眼看世界"、揭露西方列强入侵的史实等方面开始了其走向近代的历程,整体上呈现出总结与嬗变的时代特征。

    2015年04期 v.47;No.209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文学研究的不足和可能——以中国北方三少民族文学研究为例

    崔荣;

    六十余年的中国北方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可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缩影和具体展开。目前三少民族文学研究的不足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亟待更具阐释力和辨识度的术语或概念;能够说明各少数民族文学本质性特征的理论与结论仍未出现;研究中对文学本体问题的关注不够;研究采用的视角单一,多为生态视角。关注具有文学意义的核心问题,运用概念时避免泛化,回到精细的文本分析等将克服上述不足,从而带来新的研究空间和结论。

    2015年04期 v.47;No.20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蒙古时期文士诗歌活动

    张建伟;

    蒙古时期的北方诗坛并不冷落,从多个方面展示出元代文学的特质。契丹族耶律楚材等人在河中府的汉语诗歌沙龙、姚枢与刘秉忠在吐蕃的唱和,在地理上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领域。河中府诗歌沙龙与畏吾人廉希宪组织的廉相泉园诗酒聚会是元代较早的多民族文人雅集。忽必烈潜邸文人的唱和成为元代馆阁文学活动的先声。河汾诸老的诗社与刘祁归潜堂题诗反映了金源文人艰难的处境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汉人世侯与文人的诗歌活动体现了蒙古时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点。

    2015年04期 v.47;No.209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达斡尔语言生态的变迁与保护

    许晋;

    随着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达斡尔聚居区莫力达瓦旗的语言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达斡尔语的使用功能出现了严重衰退的迹象。为保护达斡尔语言资源,内蒙古在达斡尔语教材开发、非遗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努力。

    2015年04期 v.47;No.20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蒙古国扶贫政策及中国式扶贫的启示

    娄成武;乌拉兹;

    贫困问题仍然是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15年要将各国贫困人口数量缩减两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蒙两国均曾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但中国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贫困问题,国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蒙古国形势仍然很严峻,贫困成为困扰国家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因此,观察与研究中国式扶贫及其启示,有利于蒙古国扶贫政策的调整与改进。

    2015年04期 v.47;No.20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从咏物谈晚唐诗与南宋词的交融嬗变——以李商隐、姜夔咏物诗词的比较为中心

    汪泽;

    咏物诗词反映出不同诗歌体裁发展演变的内在轨迹。晚唐李商隐和南宋姜夔的咏物诗词于意象选择、思想意蕴、创作技巧上体现出两种文体的交融嬗变:李商隐咏物纤巧柔美,以诗体营造词境,姜夔意象纯美典雅,以诗韵提升艳词;李诗缘情而发,姜词具有言志思想,共同在诗词两界的游移间彰显了情志合一的特质;二人都倾向于交融物我、空际传神,使作品呈现出缥缈朦胧的特色。在跨界尝试的同时,李、姜没有摆脱文体形式的束缚,姜词吸收了李诗的创作手法,又借助词体优势将其深化发展。

    2015年04期 v.47;No.209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三苏史论的文学化

    胡静;

    "三苏"以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列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们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而且在史学方面颇有造诣。在他们的文集中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书籍为中心议题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三苏作史的目的已不是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是将史论作为文章来创作,讲求其立意、结构、修辞等,表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三苏在史论中的文学才能,体现出史论对史学的偏离,展现了史论文学化的特征。

    2015年04期 v.47;No.209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谟诗学思想管窥

    王征;

    陈谟是明初江右诗派一名主力干将。他文体简洁,诗格舂容,诗学思想也与江右派其他文人有较大不同。陈谟主张做诗要先厚其根本,才能达到"贵乎有实"的结果;他宗唐得古而不贬宋;尚辞气而重藻丽;拟古而又不泥于古;推崇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和经世致用的诗歌功用观。陈谟诗学思想对明代台阁文学的发展和复古思潮的演进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2015年04期 v.47;No.209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光潜:修造充满东方风情的西式楼宇——以《文艺心理学》为论述中心

    白杰;

    因对西洋学说的广泛采撷,再加上分析思辨的学理构架,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西式风貌。但在选择、吸纳、贯通西方百家之说时,朱光潜又在精神深层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古典美学的支配。在《文艺心理学》中,他将中庸之道设定为奠基性精神结构,以中国诗学范畴来注解西方术语,用东方"心性"改造统辖"直觉"、"距离"、"移情"等各派主张,构筑起中西合璧的现代美学大厦。在此过程中,儒释互济互补的人生品格也获得现代性复活。

    2015年04期 v.47;No.20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一段好时光》中的消费异化解读

    魏懿;

    美国女作家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在其短篇小说《一段好时光》中揭露了消费异化对人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弗里曼通过对女主人公纳西莎的欲望从释放到异化再到失控的全过程的描述,批判了以消费商品符号价值为特征的现代消费主义,诘问了资本主义现代消费模式的合理性,并预见了消费异化时代一旦开启,人们的消费欲望便会变得难以控制。同时,弗里曼在小说中肯定了以勤俭、简朴、理性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时代所具有的意义。

    2015年04期 v.47;No.209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鲍德里亚视野下有关社会浪费的理论思考

    刘文娜;

    鲍德里亚提出,消费社会的本质是人们对丰盛的物进行差异化符号消费。这种由符号消费所引发的社会浪费现象与丰盛社会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厘清消费社会中消费符号的生产、个体对消费符号的认同及消费如何得以实现等有关消费社会运行的机制,方可对消费社会中的浪费做出进一步解释。

    2015年04期 v.47;No.20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夫妻权力结构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佳鞠;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的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夫妻为主轴的夫妻分权家庭取代以父子为主轴的家长制家庭而成为主流家庭形式,这使得夫妻权力结构成为影响婚姻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夫妻婚姻满意度整体水平较高,农村、多儿子的夫妻婚姻满意度倾向于更高。使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对CGSS2006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夫妻权力结构对婚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在中国,相比于异权型夫妻,平权型夫妻拥有更高的婚姻满意度,夫妻双方心理上的相互依赖和信任是保持婚姻幸福稳固的关键因素。

    2015年04期 v.47;No.209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20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货币对社会关系通约的人学机理

    于化廷;

    货币作为通约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的、基础的、具有科学理性的一种制度实在,其通约的人学机理在于,货币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实践的产物,肩负实践介质的使命,具备通约主客体关系的"行为"资格和"行为"能力。而且,现实社会货币正经历着去物化过程,其间接性、概念性、简约性日增,通约能力不断加强。

    2015年04期 v.47;No.209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越逻辑实证主义:迈克尔·斯洛特的情感主义道德知识学解析

    方德志;

    作为当代西方活跃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巧妙地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语义)分析和经验实证的双重原则,将人的"移情"体验作为道德命题的经验参照,使道德命题获得了客观指称意义和真值条件,由此诠释一种情感主义视域下的道德知识(元伦理)学——移情-关怀伦理学,试图实现对逻辑实证主义-(情感表达主义)元伦理的超越。

    2015年04期 v.47;No.209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特点、类型和动因分析

    李慧勇;张钦朋;王翔;

    网络政治参与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政治过程的介入,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政治形态和政治发展。分析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结合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深入探究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因,对民族地区及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04期 v.47;No.209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关系发展的主体及其培育

    唐志君;覃小林;

    民族关系发展与生产力、社会分工、社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主体相关各民族人民。树立各民族平等及相互尊重的观念、强化各民族成员的主体地位、培育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内在活力、提高各民族成员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培育民族关系发展主体的根本途径。

    2015年04期 v.47;No.20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

    王坤;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特殊的一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独立学院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校生已经达到约占本科学生的20%左右的规模。但是我国独立学院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缺失,如法定性质模糊、资产积累归属的划分依据不足、资产回报依据不明确等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财务、土地、税收等法律、法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独立学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2015年04期 v.47;No.209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试论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改革完善

    丁鹏;维英;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以对行政公权力的约束和控制为其价值定位,立足于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实现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从救济法功能向组织法功能的转变,让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回归"权力制衡"的本源。应充分运用检察建议的"柔性监督"优势,拓宽监督领域,提高监督效率,逐步完善对行政诉讼被告的检察监督机制、抗诉制度及检察机关的监督调查权。

    2015年04期 v.47;No.209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启蒙下的抉择——试论五四时期“三次论战”的历史意义

    赵建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曲折斗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五四时期",担负着救亡图存历史使命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承受着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由渴望、怀疑到破灭的痛苦历程;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纷繁杂乱的各种社会思潮感觉无所适从,其中包括传入不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艰难抉择。五四时期发生的"三次论战",正是伴随着这种社会转型而产生强烈思想碰撞的体现。通过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政权。同时,论战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群体,并初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的方向,对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15年04期 v.47;No.20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