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703

哲学研究

  • 生态哲学之维: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智慧

    包庆德;蔚蓝;安昊楠;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2014年06期 v.46;No.205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哲学思辨在生态学中的映射

    葛永林;

    生态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态学理论之间的分歧本质上就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较量,突出表现在关于群落的有机属性之争、生态系统本体论地位之争和群落形成机制之争。要构建统一的生态学理论,就必须完善生态学形而上学。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一种可能的新的形而上学:生态实体的有机性程度取决于生态学研究的尺度,生态系统本质上是偶然的,并且是粗粒化的、历史的实体。

    2014年06期 v.46;No.20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在意义世界的重构中追寻幸福

    郑少翀;

    幸福感的缺失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然则,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并不清晰,对幸福的追求经常滑入物质主义的深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能使人幸福。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也深刻地揭示了:只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才能获取幸福。当前,幸福社会的建设必须关注意义世界的重构,只有在对意义的追问中我们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2014年06期 v.46;No.20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世界的爱”:阿伦特论爱与世界的关系

    陈芳芳;

    "对世界的爱"始终是贯穿阿伦特思想的隐秘线索。以非世界性和非政治性为内核的爱与世界的取向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歧异。阿伦特无意清除爱与世界的悖谬,而是将"对世界的爱"理解为充分表达人类处境之共同性的公共纽带。通过考察阿伦特对爱的不同形式之分析,友谊和尊重被确认为是通向世界的爱的逻辑,"对世界的爱"必须落实到人类的行动能力及友爱的对话之上。

    2014年06期 v.46;No.20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保罗·拉比诺和“当下人类学”进路

    武宁;

    保罗·拉比诺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他在医学及科技人类学领域享有盛誉。人类学在经历了反思潮流的洗礼之后,其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根基受到动摇。保罗·拉比诺的"当下人类学"为反思之后的人类学提供了新的进路。在这一模式下,人类学实践与研究对象活动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人类学家的身份则由"客观"事实的记录者转变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

    2014年06期 v.46;No.205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货币的人学本质

    于化廷;

    货币起源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现代社会,它渗透到整个人类社会细微之处,就像一个变化着的纵横交错的网络,触及人类社会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和每个现实的人。货币作为现行社会需求和对象之间的最认同、最灵敏和最有效的连接者,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双向的影响。从人本学意义上,货币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凝聚着人们集体意向性和意见约同性,用于通约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的基础的具有科学理性且产生双向效应的一种制度实在。

    2014年06期 v.46;No.20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我国刑法学中的罪过概念:问题与解决

    薛瑞麟;

    心理性罪过概念自身存在着严重缺陷。德国学者对它说"不",用规范性罪责概念取而代之。俄罗斯刑法理论中的罪过概念是不纯正的心理性罪过概念。我国的罪过概念面临着挑战,引进规范要素(评价要素)是对挑战的合理回应。

    2014年06期 v.46;No.20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物权法视野中林权的概念和属性分析

    郭丽韫;韩晓奎;

    由于对林权客体的范围认识不同,导致学术界对林权的概念界定观点众多。林权是指以林地、林木和森林等不动产为客体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其中林地所有权在林权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权利人行使林权的过程中,体现出权利具有支配性、对世性和排他性的特性,因此林权属于物权。

    2014年06期 v.46;No.205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国家利益框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刘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各国文化相互激荡、互相交融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只有加强交流与对话,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精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才能共建全球文化体系。中国要摒弃华夏文化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不但要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拓展国家的文化利益。

    2014年06期 v.46;No.20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建设的主要成果和现实意义

    何奥龙;乌兰图娅;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从建立互信到战略伙伴,双方合作已经步入机制化建设的轨道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这对于中国和东盟构建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东亚及亚太地区合作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6期 v.46;No.20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OOC:多中心知识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王宁;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MOOC正在逐渐变革着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说,MOOC正在对整个知识活动的过程进行重塑。具有交互性、低交易费用及无固定空间等特征的MOOC解构着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及评价模式,带来了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MOOC消解着传统的"权威—边缘"知识逻辑,彰显着知识生产的非权威化、知识传播的自发秩序及知识评价的多元机制,使得知识领域成为"开放进入社会",也为未来的知识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4年06期 v.46;No.20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庆格勒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工矿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运动。由于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民主改革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经过民主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内蒙古工矿企业中的封建把头制度和其他压迫工人的封建管理制度,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促进生产发展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014年06期 v.46;No.20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内战与危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内政原因探析——以帕列奥列格王朝时期的内战为例

    胡长江;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是外部各列强的军事威胁所致,也是其自身逐渐衰败而造成的自然结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宗教信仰等诸社会因素。其自身衰败的历史自马其顿王朝末期便已出现,而这一帝国政治上的特点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历史上更是显著而持久,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命运。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内战更是使帝国衰败的历史无法得到逆转,反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速度。

    2014年06期 v.46;No.20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视域中解读《饶舌者》

    魏莉;

    《饶舌者》是加拿大社会现实主义和左翼激进思想相结合的开山之作,在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整体性特征。小说描绘了加拿大社会从传统田园模式迈向现代城市工业化的全景及其复杂性,呈现出巴赫金对话理论模式下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阶级价值观、阶级话语之间的对比和对抗,并为加拿大社会发展憧憬了一幅社会主义蓝图。小说在寻求解决诸多对立矛盾的途径中,从文学手法和政治意义上发生了从草原现实主义到城市社会现实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巨大转变,并对加拿大左翼作家和左翼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06期 v.46;No.205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海归在中国小说传统之间的取舍

    黄曼;

    当晚清海归开始着意于开掘小说所谓举足轻重的价值时,他们面对着两种小说传统:文人的传统与大众的传统。本着启蒙的初衷,海归们几乎一眼便相中了大众旨归的传统,而无条件无限时地搁置了文人传统。这一取舍对于中国小说历史过去之回应与未来之影响的意义都是深刻和深远的。小说传统中文人旨趣的被搁置使得笔记体小说在晚清的式微成为在所难免的事。相反地,应着启蒙的要求,通俗的历史演义小说却在这时被提出和强调起来。

    2014年06期 v.46;No.205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内蒙古“矿区牧民”与包容性发展——基于锡林郭勒盟田野调查

    陈红;那顺巴依尔;

    内蒙古"矿区牧民"的形成与内蒙古快速增长的工业发展进程直接相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内蒙古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及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工矿资源凸显出了它的主导性。包容性发展同传统发展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工业和本土畜牧业的等同肯定。

    2014年06期 v.46;No.20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探析分类的根本依据和固有矛盾

    杜静元;

    人类通过分类这种方法在环境中创造秩序与身份,使之化为社会文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紧张的关系。涂而干和莫斯认为,情感是原始分类的根本依据,之后,科学的逻辑分类逐渐登上舞台。列维-斯特劳斯将源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分类体系之间繁多的转换与变异的图景看做是相互联系的。道格拉斯发现,人们所定义的洁净与肮脏并不由它本身决定,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宗教文化的分类系统。本杰明·李·沃夫提出,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分类进行的,且不会超越语言分类。福柯认为,分类的根据就是其所定义的知识型。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下重新考察社会分类应该更注重分类的认识型、分类与社会的关联与断裂。对于分类产生的固有矛盾可以运用尼采哲学进行调解,一方面,我们承认,通过分类体系我们才成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这样做在逻辑上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要把世界当做是艺术品,用尼采所说的诗意与美感来理解分类的固有矛盾。

    2014年06期 v.46;No.20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