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艺;
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必须在某日某地出生,然后在一定的世界中开始思考和写作,为了客观总体地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就必须厘清马克思是在何时、何地及何种意识形态环境中开始思考,开始发生思想转变的。考察学院马克思思想演进中两个思想趋向——启蒙的理性主义与浪漫的理想主义——的生成及其意义,对于从"个人思想生成史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完整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深蕴及其与西方主要精神传统之间的理论联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014年05期 v.46;No.204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葛玉海;李腾达;
"规范何以可能"是规范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进路或模式,一种是合理性意义上的,可表示为"必然→规范→自由";一种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可表示为"自由→规范→必然"。两种模式或进路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它们共同探讨了规范的可能性与规范研究的必要性。这一点可通过规范、自由、必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2014年05期 v.46;No.204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雪梅;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人们在与机器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道德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标准中,机器人是否可能有道德地位?传统的道德观认为,实体的道德地位都是由与道德相关的属性所决定的。机器人的属性是机器,所以没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Coeckelbergh转变了传统道德的思维范式,主张以关系的方式来思考道德的地位,使机器人具有道德地位成为一种可能。
2014年05期 v.46;No.204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亓静;
文化自信,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出路所在,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要做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2014年05期 v.46;No.20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62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向回;
乐府诗本事往往是某些特定情感或具体名物的典型代表,故而逐渐成为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的典故。就其技巧而言,文人要么通过曲名影射或始辞化用乐曲本事,要么对乐曲本事进行含蓄隐晦的间接使用。就其意义而言,本事之典的使用一是深化了诗歌表现主题,二是在物态摹写过程中往往能将物赋以人性色彩。
2014年05期 v.46;No.20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崔花艳;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2014年05期 v.46;No.204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元峰;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权与法、人治与法治的斗争是长期的。20世纪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以高度的现代意识和理性精神,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披露,热情地呼唤民主法治的到来,显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干预生活的精神。
2014年05期 v.46;No.204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燊;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2014年05期 v.46;No.20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树新;王冲;
谚语是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的最直接的反映。《田家五行》中的许多谚语具有淳朴的天然之美,同时又深入浅出,朗朗上口,蕴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利用《田家五行》流传下来有韵的谚语,可以考察作者娄元礼所代表的吴语方言区的语音特点,进而清晰地勾勒出元末明初这段历史时期的语音面貌。
2014年05期 v.46;No.20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汉祥;马占新;赵海东;
近年来,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西部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行动态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整体旅游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区域差距呈增大趋势。西部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部分地区旅游市场波动性较大。因此,西部各地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在市场、资源、制度和基础竞争力方面采取相应举措,以不断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
2014年05期 v.46;No.204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彦华;
台湾大众传媒在脱离了威权政治时代统治阶层的枷锁之后,反而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自动向那些在政治经济系统内占据优势地位的统治阶层靠拢。究其主要原因,这是台湾大众传媒市场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从台湾大众传媒市场的四个层面切入对上述现象的考察,通过对传媒企业规模的扩张、传媒趋利性倾向的加强、传媒可控性的增强、台湾民主政治的危机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切中台湾大众传媒经济权力的扩张效应的实质内涵。
2014年05期 v.46;No.204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