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蒙古学研究

  • 元代中国与欧洲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周朗《天马图》小考

    叶新民;

    藏于内府的元朝画家周朗所绘制的《天马图》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至正二年(1342),拂朗国使节携骏马历经四年,抵达上都,进献元帝。元顺帝大喜,遂命周朗绘制《天马图》,令揭傒斯作《天马赞》,朝廷文臣多应制写诗作序。这幅画与后至元二年(1336)元朝和罗马教廷的一次重要交往有密切关系。

    2013年06期 v.45;No.19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8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4—17世纪蒙古族史学史述略

    李德锋;

    14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期,蒙古族史学史的主要内容由明朝学者的蒙元史学和北元—蒙古的蒙元史学两部分构成。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期的明人蒙元史学一枝独秀和后期的明朝学者和北元—蒙古学者蒙元史学齐头并进的局面。分别看来,明人的蒙元史学呈现出学随时进的特点,而北元—蒙古的蒙元史学则在黄教与史学结合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2013年06期 v.45;No.19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蒙古有关明蒙封贡互市的法规研究

    于默颖;

    隆庆五年(1571),"俺答封贡"实现,为了维护蒙古与明朝之间的封贡互市大局,顺义王阿勒坦汗及其继承者前后共四次宣立有关的法规条约,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法规对维护明蒙封贡互市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蒙古习惯法产生了影响。

    2013年06期 v.45;No.19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奚的经济类型述论

    王丽娟;

    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经济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狩猎业、手工业和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奚人的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程度不一。畜牧业贯穿始终,是奚人的主要经济类型,生产生活方式大都以此为主导。狩猎业既是辅助行业,也承担着独特功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起着重要作用。手工业门类多依畜牧业、狩猎业而生存。自唐末开始,部分奚人开始经营农业。

    2013年06期 v.45;No.19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生态哲学视界中的荒野范畴及其研究进展

    包庆德;吕忱洋;

    19世纪末20初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生态主义者和政府部门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纳什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界对地球生态文明的自觉探索。近年来,我国生态哲学界对荒野思想和荒野范畴展开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并有诸多相关成果相继面世。为此,对荒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荒野范畴及其价值探讨、荒野哲学真伪命题辨析以及荒野思想本土实践进程等进行文献梳理与初步解读,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06期 v.45;No.199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3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复杂性的困境与反思

    王金柱;

    技术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复杂性增加的倾向在整个人类的技术领域内正在发生,而与复杂性伴生的生态危机、社会风险和人性困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人类面向世界的方式。基于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的语境,最好的策略,就是通过历史的经验,接受历史的帮助和忠告,进行探索和锻炼。

    2013年06期 v.45;No.199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天人合一”的四个维度及其生态启示

    林雄洲;陈墀成;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维度都有特定内涵,"天"、"人"、"合"的所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天人合一"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在生态视域中发现其与西方文化的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现世意义,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2013年06期 v.45;No.19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内涵

    尚建飞;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2013年06期 v.45;No.19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人性基础

    王志;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自由优先的前提下,将理论视点聚焦于平等原则。对平等原则的关注源于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反叛与对社会最少受惠者的关怀,也为良序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的传统使罗尔斯的理论诉诸对人性的分析并将其分配正义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2013年06期 v.45;No.19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的镜像——绘画艺术的技术化

    栗壮志;

    艺术家通过技术手段运用物质材料赋予绘画作品审美内涵,作为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作品,需要正确、合理地运用材料和技法才能长久保存,作品作为艺术家的技术的镜像存在。只有合理的技术手段,艺术诉求才能得以实现,艺术作品才能长久保存。

    2013年06期 v.45;No.19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当代西方经济变量与民主化关系研究历史述评

    刘桂英;

    从经济变量角度研究民主化动力问题是民主化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这一论题经历了从兴起、式微到复兴的过程,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研究过程,即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变量角度到从多元的经济变量角度进行的研究,从旨在确立变量间关系到尝试探索因果机制的研究,从单因素模型分析到多因素模型下的因果关系分析的过程。这一论题研究既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也随着政治发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2013年06期 v.45;No.19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逻辑延展与治理机制

    曹爱军;

    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伦理精神,使其成为一种道义性的社会力量。履行应有的伦理使命是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规范,也是社会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共同期许。在此情景下,公共责任成为非政府组织的核心关切。人们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公益性质及行为的"正当性";而复合性责任概念框架的提出,使得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探究具有了学理规范。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多维性,使其公共责任机制也具有复合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协同治理来实现。

    2013年06期 v.45;No.19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网络化治理:意涵、回应性与公共价值建构

    李志强;

    网络化治理是因应西方政府政治生态深刻变革,并在信息社会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实践的新模式。网络化治理的勃兴顺应了治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深入推进的趋势,并促进了治理理论的演化变迁和治理实践空间的纵深拓展。网络化治理的出现更加彰显了现代社会公共价值,对社会合作与信任机制的构建,权力重构和模式转型及利益均衡和公平分配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06期 v.45;No.199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838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和劳动关系研究

    梁萌;

    IT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劳动关系具有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有代表性的用工形式包括:正式用工、劳务派遣、外包用工和家内劳动等。多元劳动关系虽然有利于IT产业当下的发展,但也需要关注多元化下劳动者利益的保障以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2013年06期 v.45;No.19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知性特征

    崔荣;

    "知性"是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重要特征。从自然中获得启悟,从日常生活中体味哲理以及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都是造成其诗知性维度的重要原因。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沉思让达斡尔族文人诗歌具有冷峻的诗风。

    2013年06期 v.45;No.19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宋诗类选》的编选看王史鉴的诗学思想

    高磊;张洪四;

    王史鉴乃《宋诗类选》之编者,是书的编选彰显了他建构宋诗史的努力和标举性情的诗学观。这既是其学术思想的自然延伸,也是清初诗学思潮激荡的产物。针对当时唐宋诗之争纠葛叫呶的现状,他力主通变,推重学养,倡导唐宋兼采、不拘一格,借以修正宋诗派末流之偏颇,这些都体现出一个理性宋诗派的眼光和胸襟。

    2013年06期 v.45;No.199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对原作的因革看南朝诗学观念的变迁

    郭晨光;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汉魏六朝拟诗的杰出代表,江淹在模拟的同时从"意象"、"句法"、"诗歌体式"、"声律"等角度对原有诗作进行多方面的因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了诗体由"复"而"变"。这些创新性因素同时体现了南朝文学观念和诗学思潮的变迁,成为文人引领文风变革的有效手段,也预示了文学变革时期的到来。

    2013年06期 v.45;No.199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由《诗经》祭品研析两周食礼、祭礼演进特征

    包克菲;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权,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权,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一阶段,也酝酿着礼的"义化"过程,预示礼的进一步发展态势。

    2013年06期 v.45;No.199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元符二年河东路进筑八寨名称考

    高建国;

    北宋时期,宋夏双方在今陕北地区修筑堡寨,长期对峙。北宋河东麟府路与陕西鄜延路之间的交通,时断时通。宋哲宗时,孙览和林希先后出任河东经略使,复取佳芦川,于元符二年(1099)进筑八城二寨,再次打通了麟府与鄜延的联系。所谓的河东八寨,应当为大和寨、大和堡、宁河寨、宁河堡、弥川寨、弥川堡、通秦寨、通秦堡。加上当年修筑的宁边寨(端正平)和乌龙寨,合称河东八城二寨。

    2013年06期 v.45;No.199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早期中华帝国的“儒家式”扩张——读《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其他

    王磊;

    时殷弘教授《文明帝国主义的中国版本》质疑早期中华帝国扩张的"儒家"特征,指出它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有着相似处。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扩张恰恰体现了早期中华帝国扩张的儒家特质。这表现在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在天下体系和华夷之别的框架下展开的,因此在对西南地区的政策上,汉朝采取了"非战略"式的扩张和"羁縻式"的统治。这种带有强烈儒家特征的扩张方式有别于罗马帝国,它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而非实际统治。

    2013年06期 v.45;No.19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评述

    岳庆平;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3年06期 v.45;No.199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