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荣;
汪曾祺小说边缘的叙事立场,"博物"式的内容构成以及短小的形制、散淡的笔墨揭示出其创作与古代笔记存在内在联系,也成就其个性。他的小说回应时代命题、引领读者洞察历史人生,这既是对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其时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2012年05期 v.44;No.19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旺;
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都市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蔚为壮观的一幕,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把都市作为审美对象进行书写是文学回应于这种变化的结果。传统生活状态与都市现代化进程的剧烈冲突,国家民族层面的现代化想象与利益至上的市场意识形态携手施于都市外来者的身心创痛,世俗欲望的现代性需求与物欲膨胀之间的巨大矛盾,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的主题。
2012年05期 v.44;No.19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娟;吴明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文学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异域民俗风情的典型性表达,形成了西部荒蛮、奇异、贫乏而区别于中原大地的边地效果。西部文学坚守着西部"异域"的固化色调,导致西部城市形象在西部文学中的缺场。还原一个真实的西部,需要西部文学作家们对西部形象进行新的完整的确认,用心灵去体验真实的西部生活,开掘西部人现代化领域中无限丰富和变化的心灵,拓展西部作品的力度与厚度。作家应确立文学普世性的价值立场,对于西部文学中被遮蔽的城市形象作出正确的言说,改变一成不变的西部文化色调。
2012年05期 v.44;No.19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世权;
贾平凹的作品在视像呈现方面,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戏剧的视觉呈现方式,主要是以白描和留白的方式,造成人物视像的空灵意趣。早期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注重人物的传神写照;中期在城市小说如《废都》、《白夜》采用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呈现方式突出女性角色的性感体征;在后期的乡土叙事中又回归传统的写意方式甚至达到泼墨的苍茫意境。这种处理方式有效地服务于贾平凹意象与写实结合的艺术原则。
2012年05期 v.44;No.192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恒;
"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体和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在描写乡土时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对封建陋俗的批判。这两种价值取向同时存在于作家的创作中,在揭露批判封建陋俗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到作者浓浓乡情的传达。
2012年05期 v.44;No.19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海晓红;
《暗算》的获奖有肯定也有质疑,这一方面显示出"茅奖"的评选尚存在某些问题,同时也显示出"茅奖"对这部具有"独特"题材的作品所具有的一种宽容的态度。就《暗算》而言,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合谋,显现出主旋律在市场化背景下新的面貌。
2012年05期 v.44;No.19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绪才;
"五四"的"社会"话语论域具有丰富的内容指向。由作为旧的政治单元、政治空间表意符号的"社会"话语与对现代社会观念进行了身份体认的现代意义的"社会"话语以及哲学化、主义化的"社会"话语组成的"社会"话语论域在"五四"运动中发生了大的旨蕴转进。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兴起,哲学化、主义化的"社会"话语试图借此来激发平民阶级的力量,将文化革命的主体从知识分子扩展到平民,试图打碎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焦虑,将以发现并重塑"人"的虚无的文化革命导向更为实际、具体的以社会经济基础变动为中心的社会革命。这为1920年代新文学由"人的文学"到"革命文学"转型提供了话语源动力。
2012年05期 v.44;No.19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荣立宇;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在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沿袭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属于传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余年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表现在把计算机统计技术、实验语言学、语料库研究、比较文学、传播学等引入其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2年05期 v.44;No.19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19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瑜;张天喜;
政府作为草原生态治理的主体,对草原生态治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其责任直接关系到草原生态治理的效果。针对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表现为政府责任界定不清晰,履行不到位,重视政府拥有的权力而忽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加强草原生态治理,政府必须要树立责任理念,充分运用法律、政治、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履行责任,实现从"管制型"向"责任型"政府的转变。
2012年05期 v.44;No.192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顽强;王守文;
WEB2.0时代的网络应用助推了网络公益的参与主体、参与领域、行为数量、行为种类等膨胀式扩展。网络公益的失范现象掺杂其中,发生更加频繁,后果也在网络空间无限扩大,直接侵蚀网络公益对现实社会资源的吸收基础。公益理念深受价值观念影响,网络公益也受价值认同的规范。价值认同异化、政府参与缺失和网络过程虚拟是网络公益失范的主要原因,根据网络公益价值的内容构成,对网络公益主体的参与行为进行规范,是避免网络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
2012年05期 v.44;No.19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佟春霞;
近年来,民族关系监测预警成为民族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理论深度与广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并逐渐从学术研讨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学术支持的方向转变,但是不能否认,目前相关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的应用性层面上。
2012年05期 v.44;No.19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羽强;
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城乡统筹"是对过去"重工业优先"战略的一种纠正。"城乡统筹"是针对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发展现状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均衡城乡发展,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城乡发展的现代化。城乡统筹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公民现代意识的培育。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乡民社会"可作为对广大"在村农民"进行现代意识培育的平台,但要认真分析其制约因素,以探寻适合的实现途径。
2012年05期 v.44;No.19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玉伟;刘瀚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内蒙古自治运动,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土地工作是联合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率先展开,"四三会议"后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解放战争爆发后,由于战时动员群众的需要与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部分解放区的土地工作中出现了"左"的倾向,但总体而言,联合会土地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发展,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时期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2年05期 v.44;No.192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宓;
探讨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清代的旅蒙贸易意义重大。一方面,从清初的朝贡贸易,到清末的条约体系,归化城商人的经营行为和商业活动,无不受到国家边疆策略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归化城商人利用其主观能动性,面对时势变化,变通应对,勉力经营,与国家力量博弈。旅蒙贸易发展的复杂情态,正是清代国家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行为之间互动的结果。
2012年05期 v.44;No.192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孟姝芳;
在封建社会,廉政建设始终是吏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官僚政治的诸如腐败之类的特性也愈发暴露出来,尤其是在乾隆朝。为了整饬吏治,乾隆皇帝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廉政建设,以期清除吏治"积疴"问题。理念上,积极告诫、教育官员要以廉政为主;制度上,从行政法和刑法两个方面进行惩贪立法,预防和整治贪污行为;运作中,能够实力严惩。因此,在廉政建设方面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专制性、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官僚政治的多样性,贪污最终也未能被根除。
2012年05期 v.44;No.192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德锋;
梁启超"史学史作法"及其相关论述对如何从事史学史学术研究和普及都有所涉及。这两个方面经过朱希祖、蒙文通、刘节、白寿彝等老一辈学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白寿彝先生的总结和发挥,对其后的史学史撰写思想和历史教育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教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著在继承和发挥通史家风、对史学史内容的充实和理论探索的深入,以及注重和致力于史学史知识普及的现实关怀等方面都建树良多,在新时期史学史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12年05期 v.44;No.19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晓兰;
产业融合是新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借助产业渗透、延伸和重组,可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旅游业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草原旅游业已经在理念、行动、组织载体等方面具备了实施产业融合与转型的条件,为此,基于产业融合完善制度建设,搭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平台;整合资源,实现旅游产品融合,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拓展旅游功能,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培育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是草原旅游业发展路径的创新选择。
2012年05期 v.44;No.19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0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汉祥;
我国草原旅游地发展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其中,入境旅游发展起步早,已进入增长较慢的稳固阶段,而国内旅游和综合旅游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增速已有所放缓。因此,需要通过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开发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严格保护草原生态,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为草原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2年05期 v.44;No.192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