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6

蒙古学研究

  • 高丽忠烈王如元与元丽关系

    孙红梅;

    元至元十一年,高丽忠烈王娶元世祖之女,同元朝正式建立了联姻关系。忠烈王在位期间曾同蒙古公主、世子以及所携带的高丽官员频繁如元。忠烈王的如元活动,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为高丽自身发展赢得了空间,同时也改善了双方关系,推动了双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2012年03期 v.44;No.190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人口问题浅析

    乌仁其其格;

    清代至民国年间是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人口变化最显著时期,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人口的发展变化与生产方式的转型、频仍的自然灾害、宗教信仰以及自身因素等密不可分。

    2012年03期 v.44;No.19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恰克图会议与《中俄蒙协约》

    杨荣;

    根据《中俄声明文件》及《声明另件》,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举行会议。恰克图会议构成了关于蒙古问题中俄交涉之第二阶段。会议议题颇多,经过激烈争执,中国虽然争回了一些"虚名",迫使外蒙承认中国之宗主权,取消"独立",改称"自治",但在诸如铁路、电线问题、税则问题,以及内蒙殖民问题等具体问题的谈判上,中国在外蒙的主权进一步被剥夺殆尽。

    2012年03期 v.44;No.19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937—1939年傅作义客居山西经略绥政考述

    丁平;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绥远局势急剧恶化,傅作义奉命入晋作战,而日军又继续沿平绥线西犯,陷归绥,占包头,绥远省政府被迫随军流亡晋陕。傅作义及绥远省政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仍在倾力作返绥恢复治权的准备,其省政的施行经历了一次起死回生的历史过程。傅作义于1938年12月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政府主席,1939年2月25日率部向绥西进发,开启了绥远省政府返绥施治的新历程,对绥远抗战而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折。

    2012年03期 v.44;No.190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直面丰富而复杂的世界——韩少功与米兰·昆德拉的文学观

    石晓岩;

    自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后,昆德拉的写作立场和文学观念在小说观念、思维逻辑、文体结构等方面给韩少功以启示。这些启示有机地融入韩少功的文学观念中,并在其写作中化为实践。拒绝媚俗的写作立场、探寻生活多种可能性的小说观,以及哲理思辨和文体杂糅的小说艺术,体现了两位作家文学理想的共通之处。

    2012年03期 v.44;No.19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当代生态小说叙事策略研究及本土化思考

    纪秀明;

    将叙事学原理引入生态文学批评领域,分析我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叙事特点,可以归纳总结出目前我国生态小说的多个特征性叙事策略:民族原生态叙事风格、精神乌托邦/原始信仰回望与后现代批判两种典型叙事序列、叙述视角转换下的生态意识呈现、多元化后现代叙事技巧的使用等。当代生态小说以多样的生态叙事技巧,展示与开掘生态思想及其主题,能够实现生态叙事表征与意义的融合。同时,开展我国当代生态叙事策略研究,对生态小说中国本土化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03期 v.44;No.19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玉山雅集诗歌创作中的崇杜倾向

    刘季;

    元末东南的昆山地区,文人雅集活动极为繁荣,其中以顾瑛为东道主的玉山雅集为最盛。翻看《玉山名胜集》可以发现,诗人们的雅集诗作表现出鲜明的崇杜倾向。他们雅集时以杜诗分韵为戏,创作中则学习杜诗清新俊朗的诗风,甚至以杜诗中的清词雅句命名雅集场馆,这些都促使雅集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玉山雅集参与者众多、持续时间长、诗作数量多,引领着一时诗学风尚,对元末乃至明初的诗歌创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2012年03期 v.44;No.190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6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初史家文学观与创作实践探析

    刘绍瑾;马钰滢;

    唐初史家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肯定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次提出融合南北之所长的主张,开了唐代复古文学之先声。他们所撰的史传散文更是唐初诗文革新的代表。与同时期的文学家、经学家和政治家的文学观相比较,可鲜明看出唐初史家文学观之特性与高明之处。

    2012年03期 v.44;No.190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基于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归宿意愿的调查

    丛志杰;吴松阳;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渐成为呼和浩特市进城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其"返乡"的意愿明显低于父辈,大部分人希望能够留在城市,更加关注工资、就业与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他们的归宿意愿选择既反映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又折射出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烈的愿望和诉求。政府应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03期 v.44;No.19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政策的服务功能

    杨腾原;

    国内学界通常把公共政策的功能归纳为管制、引导、分配和调控等四项。作为现代国家的本质要求,服务功能才是公共政策唯一应有的功能,管制、引导、分配和调控均是其实现形式。服务功能在内涵上包括技术的层面和制度的层面,前者强调公共政策在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强调公共政策作为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渠道使二者达成平衡,国家由此能够服从于社会的需要,社会由此能够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2012年03期 v.44;No.190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和平发展的必要选择——全面参与国际机制

    刘爱华;于向华;

    通过对中国参与国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参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外交理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与外交战略选择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程度是中国参加国际合作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重要表达。

    2012年03期 v.44;No.19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二战”后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掣肘因素剖析

    高宏强;

    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它牵涉诸多国际制约因素,首要的就是美国因素,其次是日本因素以及台湾"邦交国"的因素。在重视相关国际因素的同时,中国还应理性看待台湾本岛各派阵营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成为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掣肘因素。在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背景下,阐述并解析"二战"后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掣肘因素,或将为我们更好地思考中国如何在和平发展中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思路。

    2012年03期 v.44;No.19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关于自由何以可能的探寻——从理想到实践的路径

    金晓燕;

    马克思对自由何以可能的探寻,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我意识外化的自由呼吁,二是对政治共同体自由法权的现实批判,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自由运动,四是有关必然与自由统一的实践路径阐释。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对自由的探寻体现出一个由理想向实践转向的进程。这种转向表明,自由不是抽象的精神或意识范畴,而是建立在现实根基之上,在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相统一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

    2012年03期 v.44;No.19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逻辑

    屈彩霞;

    马克思哲学从思维方式、哲学观、世界观以及"历史之谜"的解答等方面全面变革了传统哲学,使哲学发生了真正的转向。这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真内涵所在。这四个部分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有机联系的内在环节,其逻辑关系在于: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哲学革命的起点;哲学观变革是哲学革命的中介;"新世界观"的诞生是哲学革命的关键;"历史之谜"的解答是哲学革命的落脚点。

    2012年03期 v.44;No.19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温纳的技术评价与控制思想述评——技术政治学视角下的技术问题

    刘桂英;

    温纳把技术评价和控制这一实践性问题放在技术自主性和政治性思想框架内讨论,从而为这一实践问题寻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使自己的思想别具一格。同时,从技术政治性角度探索技术评价和控制问题,尤其是技术评价和控制中的民主参与问题,温纳不仅提出了新的技术评价标准,也提出了评价和控制的主体与方式的问题,从而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一思想与其他的技术评价和控制思想一样,面临着众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012年03期 v.44;No.190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梅芙·库克对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理论的批判

    刘志丹;

    梅芙·库克教授是都柏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她对哈贝马斯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理论的批判,着眼点就在于有效性要求与三种言语行为类型之间的依附关系。首先,关于记述式言语行为,哈贝马斯忽略了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所提出的审美有效性要求;其次,关于表现式言语行为,哈贝马斯以真诚性要求为根据划分出表现式言语行为,理由不充分;最后,关于调节式言语行为,哈贝马斯混淆了规范的有效性要求和规范的正确性要求。库克的批判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错误地批判了审美有效性要求;另一方面,忽视了三重功能模式理论所存在的其他问题。

    2012年03期 v.44;No.190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

    黄霞;徐晖;

    称谓具有体现身份角色、反映一定社会文化、区分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们相互关系的作用。《论语》中的师生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称谓文化。同时,《论语》中的师生称谓体现了孔门尊师爱生的风尚、为师者的谦虚美德以及孔门弟子平等的关系,也就是说,《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反映了师生的和谐关系。

    2012年03期 v.44;No.190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英语词语在汉语中的模因现象分析

    李梅;

    根据模因学理论,英语词语在汉语中的模因现象及其传播的认知理据具有越来越强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心理需求。为了有效地使用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汉语词汇系统开始大量借用与汉字表意象形文字相对立的英语词语,并使之与汉语一起共同弥补现代汉语的词汇空缺。模因论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首次提出,意为"被模仿的东西"。语言模因按照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被分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利用模因理论分析英语在汉语中的模因特性,对其发展趋势和规范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2012年03期 v.44;No.19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法学研究

  • 共同正犯归责原则问题探讨

    安军;

    共同正犯采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其根据在于共同正犯独特的本质属性。而各学者们结合各自国家或地区刑法典的具体规定,对共同正犯的性质作了不同的解读。虽然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共同正犯,但理论与实践广泛认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而且共同正犯性质的争论,并非不可调和。实际上,共同正犯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正犯性。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共同性强调为他人的实行行为负责,必须是在共同故意范围内;其正犯性则是在共同故意范围内的自己或他人的实行行为。而"误击同伙"案能否适用共同正犯的归责原则,必须从共同性与正犯性两方面加以检视。

    2012年03期 v.44;No.190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编辑学研究

  • 学术期刊“一稿多投”深层致因分析——兼谈其危害性及防范

    佟群英;

    学术期刊作者"一稿多投"行为,对相关法规、学术规范、学术期刊、作者本身均有害无利。"一稿多投"深层致因是我国学术制度的供给不足。抵御和防范"一稿多投"现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借鉴西方防御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经验,提高我国内在、外在学术制度的供给水平;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思想,矫正一些不合理的硬性要求,减少作者的压力;学术期刊要理解作者的心理,采取相应措施,缩短稿件时滞;作者要强化学术精神气质的培养,尊重著作权,尊重学术期刊,更要尊重自己。

    2012年03期 v.44;No.190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