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蒙古学研究

  • 元朝魏王家族史事钩稽

    张岱玉;

    真金的庶孙阿木哥受封魏王,后被流放到高丽。阿木哥之子孛罗帖木儿袭爵魏王,死于元末的战争。阿木哥父子的身世、经历在元代庶出宗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父王、母妃地位较低;依傍嫡支宗王;易卷入皇室纷争;所受处罚较轻,其后人可以承袭爵邑。他们见于记载的生平活动可概括为受赏赐、涉及皇室内争、军事征战三类。

    2011年05期 v.43;No.18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定之《否泰录》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

    韩慧玲;

    天顺年间,刘定之收集有关明英宗"北狩"事件资料,撰成《否泰录》。其书对重要史料利用充分,内容丰富、统观全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直接史料之略,可证《明实录》之实。但亦有删减取舍、略而不书、为尊者讳等局限性。

    2011年05期 v.43;No.18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右翼的互市市场

    金星;

    "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右翼实现了和平贸易关系。明朝在边境设立了若干市场与蒙古右翼定期进行互市贸易,其中隆庆、万历年间的市场贸易比较活跃,最具代表性。考察明蒙边境大小贸易市场的设置时间、位置、贸易对象等对于客观认识此阶段的明蒙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5期 v.43;No.18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历史寓言走向文化寓言——新世纪内蒙古草原电影创作的审美转型

    郭培筠;

    20世纪90年代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用他们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系列影片蜚声中国影坛。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蒙古族导演则将镜头对准草原民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即由对草原民族的历史寓言讲述转变为对草原民族文化寓言的书写。而这种审美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对历史事件的恢弘展现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状态的深刻描绘、由对英雄祖先的讴歌赞美转向了对普通牧民生活与命运的关怀、由对草原民族传统艺术及民俗风情的奇观展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2011年05期 v.43;No.18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文艺家的人格心态与创作品质——以文学艺术史为鉴兼及当下文艺现象

    宋生贵;

    文学艺术与时代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但同时也应看到,文艺家的人格心态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内在关系——特别是一代作家艺术家所特有的人格心态,对一个时代的艺术有着更为内在的深刻影响。文艺家选择艺术,同时,艺术也在选择文艺家。历来与艺术真正结缘的,往往是那些拥有良好人格心态的文艺家。

    2011年05期 v.43;No.186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

    张璇;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他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了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骘人物故事、品评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其评点内容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都有深远影响。

    2011年05期 v.43;No.186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明清通俗小说理论的形成

    王委艳;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潮流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状况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通俗小说的理论倡导和探索是重要的一方面。通俗小说以序跋、评点等形式从为提高通俗小说地位的"正名"之论、创作的定位、创作理论到评点式批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以历时性的群体智慧形成了明清通俗小说的理论系统。这种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1年05期 v.43;No.18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聊斋志异》中胡人识宝故事的传承及新变

    韩林;张桂琴;

    《聊斋志异》中的胡人识宝母题是唐代盛行的此类故事的末代余响,故事虽然总体框架改动不大,但它并不是刻板的照搬,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出现了新的特点:故事中识宝者身份与宗教关系密切;宝物与解除人的病痛紧密联系在一起;宝物观念呈现出泛化倾向。胡人识宝母题的新变体现了蒲松龄对传统识宝母题的继承与创制,也体现了作者对识宝者识宝能力的怀疑与思考以及对中外文化交融的认知与肯定。

    2011年05期 v.43;No.18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竹林玄学的价值理论

    尚建飞;

    以嵇康和阮籍为精神领袖的竹林玄学不再将焦点限定在道德哲学领域,而是通过辨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来重估、建构价值观念。通过对人的本然生存结构和本真生命的分析,嵇康和阮籍提出名教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根源。作为重估价值观念的成果,"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是描述出一幅全新的善的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崇尚精神独立自主、交往的真诚性、自律的生活态度等多重向度。

    2011年05期 v.43;No.18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涵义与指称:内涵逻辑的兴起

    曹青春;

    内涵逻辑系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内涵逻辑系统有:模态逻辑、时间逻辑、自由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从狭义上看,内涵逻辑系统包括丘奇的内涵逻辑系统以及以丘奇内涵逻辑系统为基础的其他系统。本文讨论的内涵逻辑特指源于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的狭义内涵逻辑。

    2011年05期 v.43;No.18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卫·刘易斯论因果性

    张文琴;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2011年05期 v.43;No.18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论“地方政府企业化”及其破解之策

    叶盛楠;

    "企业化政府"和"政府企业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地方政府企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地方政府企业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与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地方政府财政危机、GDP导向的绩效评价体制、片面的发展观和不完善的监督体制。破解之策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和绩效评价体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

    2011年05期 v.43;No.18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本原及核心

    吕瑛;丛志杰;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本原,政府公共关系通过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提倡以确保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建立在政府公共责任基础上的责任和权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共主体"关系和谐理性是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核心,政府公共关系致力于营造具有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关系生态,以确保政府与社会公众和谐共存、共谋发展。

    2011年05期 v.43;No.18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蒋瑛;

    公平始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强调和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崭新飞跃。因此,有效实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推进公平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5期 v.43;No.186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补白

  • 我校主办的“2011陶渊明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市召开

    赵延花;高建新;

    <正>2011年7月26-28日,由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2011陶渊明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共有来自海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树新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汉语系系主任、著名陶渊明研究专家高建新教授主持会议。

    2011年05期 v.43;No.18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陈双喜;戴美虹;

    运用G-L指数分析和测度中日间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进一步利用动态分类指标HIIT和VIIT分析垂直型和水平型发展特点,然后构建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呈现出由垂直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趋势特点,规模经济、人均国民收入平均水平、研发水平差距是影响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1年05期 v.43;No.18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责任视角下日本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关系分析——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

    胡树;夏美玲;

    承担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日本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基于社会责任的协作,不仅有效履行了回报社会的义务,而且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了互惠互利。企业拓展了经营领域,提升了企业形象;非政府组织则借此扩大了事业,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双方的协作范围广、作用大,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日本企业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1年05期 v.43;No.186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制度环境视角下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生成

    周艳玲;

    制度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又影响着企业家建构的关系网络,进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聚。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水平,既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本身的建构水平,又和特定地域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

    2011年05期 v.43;No.186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论司马迁对秦史研究的贡献与突破

    王绍东;刘鹏;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1年05期 v.43;No.18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希罗多德笔下的自由与专制

    尚烨;李艳辉;

    希罗多德以其如椽之笔记载了古希腊人对自由的热爱,并展示了自由不仅是不受别人奴役,也包括城邦的独立及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理念。而专制制度下的波斯,一方面致力于强化集权,奴役臣民,另一方面则热衷于对外扩张,追求财富。

    2011年05期 v.43;No.186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如何鉴别史书韵语中所包含的方言

    王冲;

    史书中所透露出的方言痕迹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把这些线索整理出来,就能为某一个时期的语音研究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史书语料的方言成分往往和共同语交织在一起,其韵语的性质较为复杂,因此如何把方言从共同语中搜寻出来,是我们在研究史书韵语时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选取典型作家的作品以及合韵这两种方法来鉴别史书中的方言。

    2011年05期 v.43;No.18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见_1”向“见_2”演变的发展轨迹——基于《大正藏》语料的考察

    安俊丽;

    通过对《大正藏》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语料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诸多语例中的"见"既可以理解为被动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他人行为及于己",具有一定指代意义。在这样的用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种意义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并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演变轨迹。

    2011年05期 v.43;No.18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若干问题研究

    李林;

    保护个人信息是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精神,从而更好地尊重公民人格,保护公民的私生活。信息社会背景下,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之间相协调。本罪的个人信息应限定为与公民私生活相关,并与公共利益、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不相涉的信息,个人信息不限于隐私。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违背公民合理期待,把合法占有的个人信息,未经公民同意或推定的同意提供给他人,侵犯公民私生活,就构成本罪规定的非法提供个人信息。

    2011年05期 v.43;No.18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