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9

蒙古学研究

  • 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曹莉;

    随着现代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其传统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也在时时刻刻受着新型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变迁。一个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是一种区别和标志,对于本民族则是互相认同的符号,是一种集结的纽带。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对于该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珍惜传统,就是要求很好地认识传统中最有特色的地方,把历史累积下来的传统之长处加以总结和发扬,让其更好地传承下来,并把它转化为服务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

    2010年02期 v.42;No.17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63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伪蒙疆政权刑事诉讼法初探

    宋从越;

    伪蒙疆政权刑事诉讼法保留了民国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使近代刑事诉讼法律文化在蒙疆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促进了该地区刑事诉讼法制的近代化,但其中也存在大量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糟粕,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蒙疆人民的暴力工具。

    2010年02期 v.42;No.17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问题、成因、对策

    孟慧君;程秀丽;

    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是事关草原生态建设持续有效性、缓解"三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研究命题。目前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有: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资金不足、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期限短、短期内增加牧户生产成本、农牧民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等。应当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法律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期限,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长期投融资机制,完善创新草原产权制度,健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战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2010年02期 v.42;No.17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草原生态重建的国家补偿

    李晓蕙;滕有正;

    草地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城乡二元结构衍生的经济政策和处在草原生态损害严重的特殊时期,决定了我国草原生态重建亟待国家补偿。在包括历史沉积成本、环境基质额外成本和现代生态损害成本的总的草原生态建设成本的分担中,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实行国家补偿,而当代的草原生态损害者和建设受益者也应承担部分补偿责任。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草原系统状态作为草原生态补偿在一个较长时期应达到的目标,实行国家直接补偿与责任对应补偿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说来,草原生态重建国家补偿的技术经济措施可作以下的排序:基础设施建设、治沙和草地建设、棚圈建设、机械化、良种化、其他。

    2010年02期 v.42;No.177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聚类分析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巩芳;常青;白布赫;文宗川;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后将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类评价,并分析造成各类草原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及应采取的不同修复措施和补偿手段。

    2010年02期 v.42;No.17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政治法律研究

  • 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对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刘银喜;徐天骄;

    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强调,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不足以使有效需求提高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市场机制缺陷可以由政府来加以弥补。与解决经济大危机和金融危机一样,化解21世纪初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同样需要政府干预。根据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及罗斯福新政的启示,化解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要强调扩大内需、保持充分就业等原则,还需要贯彻全球联动、标本兼治等理念;对中国政府而言,则需要从优化外资结构、构建国家储备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监管、规范虚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宏观干预。

    2010年02期 v.42;No.17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2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视野中的政府道德责任

    曹淑芹;任金秋;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责任问题受到重视,直接根源于全球化所导致的风险和危机的加深。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而且必须负责任的国家,是那些在国际事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国家,发挥的作用越大,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全球化视野中的政府道德责任内容包括:在国内治理方面,政府应积极推行以"民主、法治、效率、透明、廉洁、负责、合作、参与和公正"为主要标准的"善治",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伦理准则;在全球治理方面,政府应积极履行合作治理、科学发展的道德责任。

    2010年02期 v.42;No.17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权威观的历史形态及其启示

    吕瑛;韩蕾;

    权威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一种使人信从或服从的力量和威望,其实质是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关系状况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权威观的历史形态是多元的和流变的,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德治权威观、法制权威观和变法改制权威观。中国权威观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由内在道德的自修性权威向外在的制度强制性权威转化的发展脉络。社会权威的发展呈现出以制度权威为主辅之以非制度权威的趋势,并将形成为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府权威重塑关键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政府也需要通过非制度性权威形塑来完善执政方式、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完成历史使命。

    2010年02期 v.42;No.17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国家文化主权的国际法思考

    李英芬;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国家文化的独立性,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文化主权与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在新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形势,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个国家在国际法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其"软实力"就越强,获得的"文化安全"系数也越高。要充分利用国际法和国际法律体系,依法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实现国家的文化主权。

    2010年02期 v.42;No.177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补白

文学研究

  • “文革”后内蒙古诗歌批评综论

    刘志中;

    与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相呼应,"文革"后的三十年来内蒙古诗歌批评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为诗歌批评的恢复期,批评观念可以看作是"十七年"诗歌批评的复归与延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1985年至1990年为诗歌批评的激变期,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势影响,新的诗歌观念确立,批评方法呈现多样化;1991年至今为调整期,诗歌创作走入了低潮,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批评文本。

    2010年02期 v.42;No.17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米彦青;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2010年02期 v.42;No.177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澧词学观探论

    陆有富;

    陈澧以经学闻名,治词乃其余事。在浙西词派没落、常州词派光大的转折时期,陈澧不为浙常二派所笼绊,能大胆摭取二派论词观点,全面观照,审视得失,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其进行批评。他论词既不轻弃,也不盲从,而是汲取精华,融汇新裁,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学观,同时以此药救当时词坛出现的弊象,真能为后来词坛之异军特起者导夫先路,"为近百年词坛张目"。

    2010年02期 v.42;No.177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进学解》看韩愈在对话式表达艺术上的贡献

    徐晖;

    中唐时,曾四任国子监学官的古文家韩愈,对对话式表达艺术有了新的体认。韩愈在对话式表达艺术方面的贡献与其强烈的入世思想、儒者情结和革新、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对对话式表达艺术的贡献大致有三:一是注意到对话式表达艺术中的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二是发展了对话式表达艺术在论说文中的创作技巧与创作观念;三是在创作中的游戏态度的形成等。究其社会原因,我们不得不思考科举制度对唐代文人的巨大影响。

    2010年02期 v.42;No.17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唐宋词中的愁情

    葛琦;

    唐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言愁词,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表现男女恋情的相思词;倦旅思归的思乡词;表现壮志难酬、抒发身世感慨的词;伤春悲秋、叹老惜时的闲愁词。言愁词的产生与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2010年02期 v.42;No.177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南朝咏物诗对促进五言诗律化的意义

    赵红菊;

    进入南朝,随着"永明体"的出现、声律说的提出,五言诗的律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作为南朝重要的诗歌类型,咏物诗由于其创作方式、语言形式的特点等,使得它在五言诗的律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0年02期 v.42;No.17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旅游学研究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草原旅游发展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郝晓兰;

    基于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地位和不同利益诉求研究草原旅游发展模式对促进草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发展中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不协调影响草原旅游的持续发展。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草原旅游发展中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同利益诉求进行分析,构建政府主导的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分工合作的运营模式和政府、牧区、旅游者共同参与的发展调控模式,并通过组织创新、社区参与机制创新、行业管理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实践草原旅游发展模式,合理有效地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进而推进牧区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0年02期 v.42;No.17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947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旅游地竞争力分析——以草原旅游地为例

    乌铁红;

    旅游地意象与旅游地竞争力关系密切,从旅游地意象感知的视角研究旅游地竞争力是旅游地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旅游者对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草原旅游地竞争优势属性主要为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价值、草原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环境、草原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三类,劣势属性为涉及旅游购物场所和商品、草原旅游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草原生态和物种的认知项目。在旅游者最想去的草原旅游地的感知中,存在着明显的旅游地意象竞争替代现象。

    2010年02期 v.42;No.177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提升内蒙古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敖红艳;慕晓峰;

    所谓区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与国内其他旅游强省相比,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竞争力已势在必行。提升内蒙古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包括:明确发展思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加大旅游宣传促销。

    2010年02期 v.42;No.177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信息技术对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

    王亚峰;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科技信息化的特点,信息技术对不同收入水平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者购买行为的过程、旅游者使用信息渠道的偏好程度、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得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旅游者购后情感行为的影响宽度和深度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符合消费者的价值观。

    2010年02期 v.42;No.177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17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以绥远都统的设置为例

    张建军;

    民国北京政府在绥远地区实行都统制度,并就其职权和内部设置曾有明确规定。袁世凯时期,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着都统署人事权。袁死后,都统的任免在派系斗争中逐渐脱离了北京政府的掌握。绥远都统署人员设置在实际上并未完全依照都统署官制进行,其来去已变为常因军政实力强弱而归去来兮的都统主官手中的走马灯。本应由中央任免的绥西镇守使职基本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

    2010年02期 v.42;No.17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制度述评

    斯日古楞;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内外高等学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教育阶段。中国古代虽然已有预科教育的萌芽,但是直到清末才把预科教育列入学制。近代预科教育从独立设置到附设于大学直到走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探讨、反思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意义,对当今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010年02期 v.42;No.17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试论萧乾新闻作品的文学性因素

    刘寒娥;彭超群;

    文学与新闻的交融拓宽了萧乾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文学的审美追求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追求新闻的真实美、形象美与情感美;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表现人性化的新闻叙事风格;以文学化的表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意识的主动植入,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扩展了新闻的传播张力,提升了萧乾新闻作品的阅读效果。

    2010年02期 v.42;No.177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哈贝马斯理论视野下网络的非公众舆论表征

    邢渊渊;

    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状况正在引起海内外的关注。网络暴力显现了网络舆论的发展困境。而依据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和公众舆论的理论,网络舆论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为公众舆论,它呈现了非公众舆论的表征,分析这一表征带来的后果,凸显了一个共同文化本源,即民粹主义社会思潮给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

    2010年02期 v.42;No.17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1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不折腾”英译的认知理据

    邢晓宇;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人类组织和表征关于世界知识的一种认知结构,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范畴结构的原型效应,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现象。运用ICM理论,从"不折腾"的原型意义、以心智意象为认知参照的隐喻意义以及文化态势三个方面分析"不折腾"的现有不同英译,认为国学大师、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的译法和按文化植入模式进行翻译具有较为恰当的认知理据。

    2010年02期 v.42;No.17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化与英语语句的信息密度

    李梅;

    概念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转化对英语语句信息高密度的形成意义重大。一致式和隐喻式是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二者具有在意义上相同而在语法功能上不同的特点。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化在英语名词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名词化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名词化的浓缩功能可以提高英语语句的词密度,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语句信息高密度的功效。

    2010年02期 v.42;No.177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少数民族文物翻译中的补偿问题

    戈思齐;

    在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问题上,有众多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进行语际的历史交际时,文化差异使得许多语义内涵无法共享,从而造成翻译的缺失。因此,需要翻译补偿来确保翻译的完整性,使得译作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与内涵。

    2010年02期 v.42;No.177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9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俄语先例名文化内涵解读

    苏娅;

    先例名是复杂的、抽象意义的名字,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理念。先例名包含文化客体的区分、本质和评价特征。俄罗斯经典作品中的先例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特点。先例名为我们研究当代俄罗斯语言文化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2010年02期 v.42;No.17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把”字句句法-语义研究

    赵金色;

    "把"字句中的介词"把"是语义关系的重要标志,"把"字句是典型的述谓结构。从"格"范畴角度可以把"把"字句分为:受事"把"字句,施事"把"字句,系事"把"字句,非施受关系的"把"字句,处所关系的"把"字句和表工具关系的"把"字句。从动词"价"角度分析可以把"把"字句语义结构分为:一价动词"把"字句,二价动词"把"字句,三价动词"把"字句。

    2010年02期 v.42;No.17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8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普通话高元音[i][][]在音位上的分合

    李秀;

    普通话高元音[i][][]在音位上的分合,对此问题历来学界有争议,学者主要持有三种看法,各执一端,各有侧重,都有自己的道理。笔者综合叙述了归纳单位的几个条件及具体分析了[i][][]三个音素的分合情况,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i][][]应分合为两个音位。[i]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可合并为一个音位。

    2010年02期 v.42;No.177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2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