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经济研究

  • 中国转型理论脉络

    额尔敦扎布;莎日娜;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世界级的难题。中国改革开放,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借鉴原来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理论和西方学者观点。成功的经济转型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经济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2008年06期 v.40;No.169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经济改革模式:路径、经验与国际比较

    赵海东;

    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了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设计的激进式改革,中国选择了一条自我探索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并行,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强制性与诱致性改革的统一,从局部入手改革最终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是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应以此来解决中国在未来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2008年06期 v.40;No.169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廉桂萍;

    内蒙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于1985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保险收支存在较大缺口,农村牧区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保值增值效果不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等。应着眼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重点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有效的投资手段与健全的监管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8年06期 v.40;No.16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产出的变迁

    包广才;沙日娜;修凯传;侯长山;苏亚拉图;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依据产出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1978-1988年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是一个产出低速增长期;1989-2003年为内蒙古农业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一个高速增长期和一个低迷徘徊期;2004-2008年为内蒙古农业的起飞阶段,是又一个产出高速增长期。在未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畜结合"是内蒙古农业实现腾飞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2008年06期 v.40;No.169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于光军;乐晨宇;李绍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区域型发展自主机制的影响下,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出现并进一步拉大。产生这种差距的作用机制除了自治区的政策遵从了国家对省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市场选择、盟市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战略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细微差距等人为或社会原因外,也存在自然资源禀赋不同、自治区地域面积广阔等客观原因,而这种客观诱因的作用不仅在改革开放历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起重大作用。对此,内蒙古需要继续优先发展核心区,并将均衡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人口转移、财政手段实现协调发展。

    2008年06期 v.40;No.169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探析

    杨理;

    中国草地资源管理的两个基本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草原家庭承包制的产权缺乏排他性和强制性,承包以后没有解决反而是恶化了草原的"公地的悲剧"问题,而草畜平衡管理又因为监管标准太复杂,交易成本太高而难以执行,这是导致草原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应采取新的改革思路:草原地区的家庭承包制要有所创新,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但不应鼓励以家庭为单位来利用;草畜平衡管理应由侧重监管牧户对草场的经营过程的"审批监管"模式改为以草原质量为依据、以税收等市场经济手段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管理"新模式。

    2008年06期 v.40;No.169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徐凤君;赵涛;袁兰静;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建立一个实用的、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8年06期 v.40;No.169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政治研究

  •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创新与发展

    刘爱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外交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革命外交到和平外交的转变过程,在党际交往的对象上由与一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发展到与多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在交往的内容上从侧重于政治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政党格局的多样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以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通过对话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和磋商重大国际问题,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多边接触与合作等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政党外交的新内容。

    2008年06期 v.40;No.16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两岸四地”经济融合对中国参与并推动东亚合作的效应

    高宏强;

    改革开放30来,"两岸四地"的经贸交流日益紧密,四地经济融合之势渐趋凸显。"两岸四地"通过经济融合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既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并推动东亚合作中的竞争实力,又可以深化并拓展中国在参与并推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8年06期 v.40;No.16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实践与思考:中国行政决策体制变革三十年

    沈亚平;张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全面、系统、深刻的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进行,中国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的经验型决策为主向现代民主、科学决策为主的战略性转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必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2008年06期 v.40;No.16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4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动力比较分析——以制度变迁为视角

    李慧勇;徐行;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间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2008年06期 v.40;No.169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6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干预经济效能的再思考

    李先锋;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府失灵"理论,作为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思,尽管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也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共性。对于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进我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效能,避免政府失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08年06期 v.40;No.16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从党章修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傅永春;韩彦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每一次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的成果,都通过修订党章得到集中体现。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

    2008年06期 v.40;No.16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共党员权利的变迁及启示

    马慧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渐提高,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取得重大进展。30年来,党员权利的变迁经历了重新恢复、有序推进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新时期要继续推进党员权利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的辩证关系,准确理解党员权利与党员义务的辩证关系,全面把握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的辩证关系。

    2008年06期 v.40;No.169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性选择

    傅锁根;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生产力发展道路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改革开放之路的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性选择。

    2008年06期 v.40;No.16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研究

  • 内蒙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三十年

    高明霞;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为内蒙古文艺批评实践增添了生机,打破了以往社会历史批评一统天下的局面。新时期内蒙古文艺批评实践值得深思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原则在多元化的批评语境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文艺批评家一种不可取代的选择。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所走过的历程,发现成绩和经验时,也看到了许多的缺憾。

    2008年06期 v.40;No.169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文艺美学回眸

    刘志中;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文艺美学有了较大发展,由最初的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性探索,到系统性研究,再到独立学科的提出,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取得较大成绩的学科。部分学人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为推动学科发展付出了艰苦努力。研究方法也从早期的单一走向多样。

    2008年06期 v.40;No.16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文学批评三十年:对审美自律的诉求与疏离

    王金山;

    审美,从来就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文学就如地球的运转,从来都是"自转"和"公转"并行的,单方面抛弃哪一种旋转,都是违反文艺创作和审美的事实。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个方面与审美自律的所谓"现代性"保持了一种节制的疏离,个别理论家和批评工作者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反思。内蒙古的文学批评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奇迹,是一种坚持辩证法所取得的地域性胜利。

    2008年06期 v.40;No.16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探寻

    刘筠梅;

    建国初对艺术表演团体体制的改革,奠定了此后二三十年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基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表演团体经过了初始阶段、推进阶段、深入阶段三个阶段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的关系由依赖型转向相对独立型,艺术表演团体由事业型转向市场经营型,艺术的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逐步统一。

    2008年06期 v.40;No.169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探讨

    宋才发;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的具体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权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自治机关中居于中心地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的有效行使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全面发展是与当代国际人权新原则的宗旨相一致的。

    2008年06期 v.40;No.169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自治县(旗)单行条例的发展与完善

    吉雅;程建;

    新时期自治县(旗)单行条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活跃、稳步发展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自治县(旗)单行条例的立法和实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为自治县(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也应看到,自治县(旗)单行条例立法在立法主体、立法内容、立法程序和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且亟待解决。应从澄清单行条例立法过程中的理论分歧、增加自治县(旗)单行条例中对少数民族利益和地方利益保护的内容、中央和上级国家机关切实履行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县(旗)的职责等方面加以完善。

    2008年06期 v.40;No.169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贿赂犯罪刑法规制的发展与完善

    张秀玲;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贿赂犯罪的规定上有许多科学创新之处值得我国借鉴。加入《公约》以来,在刑法方面,我国积极通过颁布刑法修正案以及制定刑法司法解释的方式,不断靠近、衔接《公约》对贿赂犯罪的规定,随着《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的面世,这种靠近、衔接《公约》的迹象更加明显。在《公约》的带动下,我国刑法促进了贿赂犯罪规制某些方面的发展,而这也必将会对我国转型期贿赂犯罪的严重态势发挥惩治、遏制和预防的作用。但是,与《公约》相比,我国刑法在贿赂犯罪的规制上仍有许多缺位,亟待完善。

    2008年06期 v.40;No.16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全球化时代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濒危问题

    呼格吉勒图;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出现了濒危问题。语言的濒危,引起了民族文化的消失,破坏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挑战。为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语言工作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生态,造就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出台有效、积极的政策,创造合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保持或扩大语言的使用范围是解决语言濒危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8年06期 v.40;No.16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研究

  • 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古典文献收藏与出版活动

    朱文富;王凯;

    在西欧中世纪修道院,包括古典文献在内的各类书籍的收藏、复制活动引人注目。适应抄写手稿的需要,大多数修道院设立了抄写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抄写室就是一所书法学校,也是一个出版机构,它们为古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8年06期 v.40;No.16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东北亚安全与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丽君;张仕荣;

    "东北亚安全与合作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在内蒙古大学举行。会议由内蒙古大学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就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评估、东北亚大国关系、东北亚地区热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专家们认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中既存在引发地区危机的热点问题,又存在各国进行安全、经贸合作的巨大机遇,关键在于各国特别是中、美、日、俄等大国凝聚共识,积极构建有利于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安全架构。

    2008年06期 v.40;No.169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