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2757

  • 生态伦理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为敬畏生命 ,尊重自然 ,和谐共存。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 ,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在这一框架内 ,上述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体现于萨满教曲折隐晦的表达中 ,体现于民间文学情感化的表达中。

    2002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

    苏德

    近代以来 ,随着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 ,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从近代早期的龚自珍、魏源等著名士人到后来的左宗棠、岑春煊、赵尔巽、张荫棠、徐世昌等廷臣疆吏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 ,提出了筹边改制的种种设想和主张 ,对清朝政府改变传统治边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方人士关于筹边改制的具体意见虽不尽相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主张废除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行省 ,使边疆与内地“联为一体”。

    2002年04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内蒙古的民主建政

    庆格勒图

    1945年 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随着自治运动的广泛开展 ,各盟市旗县区的民主政权逐步建立。 1947年 5月 1日 ,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土地改革后 ,建立起乡村民主政权。从 1949年底至 195 3年初 ,内蒙古自治区普遍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民主政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2002年04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神魔幻象小说批评

    齐鲁青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 ,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 ,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奇幻、荒诞、诡谲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 ,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 ,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 ,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 ,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2002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悲喜剧:由戏剧类型向审美范畴升华

    任贵,李蕙芳

    属于审美范畴的悲喜剧不是一般的有悲有喜 ,有愉悦有烦恼的“正剧” ,其本质是以悲剧、喜剧因素的高度融合 ,以含泪的笑来塑造悲喜剧人物形象 ,已从一种戏剧类型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

    2002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高明霞

    “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价值思想最集中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中 ,将“美学的标准”放在第一位 ,科学地确立了文学批评是文学艺术美的守护神地位。“历史的标准”必然地生发出文学批评社会功利的价值取向 ,从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终极性的价值取向 ,在对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全面解放的追求中 ,“美学”与“历史”达到了高度融合。

    2002年04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高建新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后世论者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者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 ,却惊奇地发现 :“以文为诗”并非始于韩愈 ,而是始于早韩愈 40 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文为诗” ,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 ,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 ,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文为诗”的运用 ,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 ,贴近人心 ,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 ,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以文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2002年04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在不同文明撞击中发展的蒙古文学

    巴·格日勒图

    2002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李商隐诗歌的时代精神

    霍然

    李商隐在晚唐诗歌潮流中的意义 ,在于他个人的悲剧乃是晚唐那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气运的契合 ,才是这个典型的主要审美价值所在。

    2002年04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万化无非一味真——论张问陶之“天真”说

    罗应涛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主将的张问陶 ,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 ,既“专主性灵” ,又“独出新意” ,标举“天真”之说 ,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 ,由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要写“天真” ,诗人的心要“空” ,要“闲” ;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生活知识 ;还要仰仗“灵感”的“神助”。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 ,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 ,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

    2002年04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易经》卦爻辞的诗歌特征

    杨凤琴

    《易经》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易经》卦爻辞运用了与形象思维极其类似的创作方法———“观物取象”之法 ,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 ,并在章法结构上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 ,《易经》某些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歌特征。

    2002年04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失调与调适

    张宇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 ,公众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以极为深刻和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积极探索缓解和消除社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 ;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生活秩序 ,实现社会公正 ;加强制度创新 ,促进利益平衡 ;充分发挥主导价值观的作用 ,强化理想信念 ;塑造现代人格 ,提高社会成员的适应能力。

    2002年04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3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城乡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探讨

    任金秋

    城乡结构转型是城乡结构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 ,这种转换主要是通过城市化过程实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点 ,因此 ,内蒙古的城乡结构转型主要应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来实现 ,把重点放在提高和扩大现有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 ,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 ,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2002年04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

    梁道刚,贾贵生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趋势 ,它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对外扩张、经济市场化和各经济主体的主观选择。

    2002年04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

    张彬;

    开放式政府、多渠道的公民参与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现代民主政治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但加速了开放式政府的形成 ,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同时也在进一步强化着社会监督的效力。

    2002年04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贫困研究的方法探讨

    于存海

    贫困研究的方法包括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宏观主义与微观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在确定贫困的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历史主义方法是纵向地分析贫困问题 ,现实主义方法对贫困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方法在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各个环节上产生影响。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上宏观主义与微观主义方法要同时使用。

    2002年04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大开发中培育我区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思考

    宝连

    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选择和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是我区在 2 1世纪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课题。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企业或区位 ,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并通过市场传导媒介力量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在新环境下选择和培育我区经济增长极必须提倡以创新、活力、潜力、效益为特色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思路。利用资本市场来培育增长极、克服增长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2002年04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上市公司的巨额“品牌”交易看无形资产确认

    王维晓,郭金凤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与占企业资产主导地位的有形资产相比 ,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使得在有形资产占主导地位下形成的资产确认标准 ,作用于无形资产时遇到了困难。当前形势下应采取的对策 :无形资产确认要强调突出稳健性原则 ;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来确认无形资产 ;谨慎地对待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以及无形资产存续期间的价值变动 ;借助于表外信息披露 ,加强无形资产信息的相关性。

    2002年04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

    颉茂华

    构建与实施现代制度的成本管理模式的途径 ,应首先要管理创新 ,提倡发明创造 ,提高科研转化率 ;其次 ,要建立高效科学的预测、决策成本管理体系 ,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再次 ,规范明确各责任中心 ,完善事前成本控制体系 ;最后 ,要改变审计工作重点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预防和监控能力。

    2002年04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金融创新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鄢杰

    当代金融创新对传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形成了巨大影响。创新金融交易的会计确认应分为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 ;应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对创新金融交易进行计量 ;并改进相关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以及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2002年04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私法立法若干问题之探讨

    黄世席,魏增产

    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私法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也应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顺应国际趋势 ,加强成文化立法 ,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当性 ,体现社会本位 ,以促进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发展。

    2002年04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看权力道德的法律化

    柴荣

    古代儒家德治思想首先是要求权力阶层的道德资质 ,在权力道德的法律化方面 ,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义务性的道德规范法律化 ,使权力道德要求融于法律的规范形式 ,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

    2002年04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消费信贷法律关系初探

    丁鹏

    在消费信贷业务中 ,一般存在两个合同———消费信贷合同和与之相关的基础原因合同。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互为“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

    2002年04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