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2791

  • 古代汉语中的三种模糊语言形式

    孙玉溱

    <正> 一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常见的模糊语言形式。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之”,有时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种是副词“相”,有时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第三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有时也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三种语言现象曾经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者却没有做出回答。这三个词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歧义,造成模糊。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蒙古人的教育

    李瑛

    <正> 本文试图探索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的教育情况。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早期蒙古人,随水草而迁徙,居无定处,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根据自己经济生活的特点,另有一套把子孙后代培养成牧民、骑手和战士的教育方法。早期蒙古人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生产、军事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做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在游牧生产中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一是通过神话、传说、故事、祖训等的讲述来进行教育。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遗产分配原则

    陈又遵

    <正>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个人财产继承权,确定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继承制度,提出了遗产分配原则,为充分实现家庭经济职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四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遗产分配是继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财产所有权的转移。遗产分配方式,一般是依照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规定进行,还有遗赠;无人继承遗产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政策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张克武

    <正>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北京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为今年的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作准备,以及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磋商。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学会成立三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和各级党政部门和各民族地区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学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女真字构制初探

    蔡美彪

    <正> 金代女真字的研究,由于明代四夷馆《女真译语》(《华夷译语》乙种本)的留存,使人们获得了较系统的基本资料和识读的依据。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金代女真字刻石等文物的保存和不断发现,为女真字研究提供了足以与《译语》相参证的原始文献。虽然现存文献仍然存在若干有待识读的字汇,但总的说来,女真字由于有《译语》留存,已不像契丹字那样需要依靠文字本身比照识读,而可以在基本识读音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考。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训诂学简介

    梁洪

    <正>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满语ombi用法新探

    金启孮 ,乌拉熙春

    <正> ombi一词在满语中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动词和附属词两大类用法。作为动词,包括普通动词和助动词;作为附属词,包括助词、连词和后置词。本文旨在探讨以o-为词根出现的一系列词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学者张穆及其对我国西北史地学的贡献

    余大钧

    <正> 十八世纪后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研究西北史地学的学者辈出,先后有过钱大昕、祁韵士、松筠、徐松、张穆、魏源、沈(?)、何秋涛、洪钧、李文田沈曾植、丁谦、屠寄、王国维等著名学者。经过一百数十年间众多学者的努力,我国西北史地学有很大发展。其中,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张穆是承前启后、对推动我国西北史地学发展作出较多贡献的学者之一。然而在《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中有关张穆的记载十分简略,仅寥寥数百字。本文搜集各方面材料,想就张穆的生平、师友、学术活动,尤其是他对清代西北史地学的贡献、他在我国西北史地学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就正于学者、专家们。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蒙古历史地名初探

    金峰

    <正> 地名是地球上自然实体及人类建筑物的符号。自从有文字以来,人们开始将地名记载于各种文献史料中,并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如果没有地名,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如劳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都很难进行。地名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根据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生产关系、国家机构、阶级压迫、民族交往、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往往通过地名反映出来。随着国家的兴亡、改朝换代、民族迁徙、语言文字及阶级等级的变化,地名也发生着变化。历史上有些地名保存了下来,可是有些地名却消失了。地名研究,尤其是历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陶潜与王维——诗史上儒道结合与儒佛结合之比较(《中国诗史规律初探》第三章)

    任嘉禾

    <正> 晋代大诗人陶潜与唐代大诗人王维都是儒家与非儒家结合的产儿。结合的主体不同。陶潜是以“儒家八派”中“颜氏之儒”为主体的;王维则是以“孟氏之儒”为主体的。这种主体上的不同,有很多证据。首先是两位大诗人分别作过自我表白;更重要的是两位大诗人作品中的典型情绪和典型性格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渊源。结合的对象和结合的目的也不同。陶潜以儒家为主体而结合道家,主要是为了解决孔颜的规范与躬耕生活之间的矛盾;王维以儒家为主体而结合佛教禅宗,则是为了解决孟子的理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丛书·类书·小学书

    梁洪

    <正> 丛书:汇刊群书而成一书者曰丛书,亦称丛刊或丛刻。唐陆龟蒙撰《笠泽丛书》,其自序云:‘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也。’始著丛书之目。宋王楙之亦有《野客丛书》弧扼以蟆贰ⅰ兑翱汀?皆一家著作,非汇刊群书也。宋俞鼎孙与其兄经同集《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嫩真子》、《考古编》、《扪虱新语》上下集,《莹雪丛书》等九种为《儒学警悟》,实为丛书之祖。明有《百川学海》、《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等。清时汇刊者尤多。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蜀道难〉求是》质疑

    周韵春

    <正> 《蜀道难》为李白名篇之一,但它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却自晚唐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晚唐至清,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恐杜甫、房(?)为严武所害而作。杜甫和房(?)在蜀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部下,武为人暴虐,李白恐房、杜遭其杀害,故作《蜀道难》劝其早离蜀地。二、讽刺另一剑南节使章仇兼琼据险拔扈,不受朝廷节制而作。三、讽谕唐玄宗幸蜀非计而作。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地,李白认为蜀地危险,故作此诗以讽。四、《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李白蜀人,沿用乐府旧题,写蜀地山川之险,兼言所守或匪亲,将据险割据,为害人民,别无他意。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武帝与汉代经学的神秘主义倾向

    赵伯雄

    <正> 一本文试图说明汉武帝与汉代经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谁都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独霸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但汉武帝与经学的关系,其实并不主要表现在这“独尊儒术”上。因为儒术之兴,应该说是汉初几十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由儒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的,历史只不过是假武帝之手,完成它本来注定要完成的任务罢了。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一过程。汉初的统治者不好儒术,他们主要尊奉的是黄老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不断巩固,经过了几十年的经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璧光被刺案考析

    黄国盛 ,杨奋泽

    <正> 程璧光(1861——1918),字恒启,号玉堂,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十六岁入马江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当扬武舰见习生,此后即在海军界任职。1916年黎元洪、段祺瑞执掌中央政权时,曾任海军总长。1917年被推举为广州护法军政府海军部总长。程璧光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中颇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他在段祺瑞乱国、张勋复辟期间,毅然脱离北洋军阀政府,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率领拥有海军主力的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参加护法斗争,轰动中外,影响深远。程璧光的这一行动,对北洋军阀政府是个严重打击,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志是个极大鼓舞。因此,程璧光不仅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