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1

  •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个问题——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陈震 ,许柏年

    <正>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入地研究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地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这里,我们就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谈学习体会。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思维具体是从理论认识到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

    袁义文

    <正> 辩证唯物主义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作是辩证的发展过程。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不少阐述。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发挥了上述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两个飞跃的观点。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的飞跃。他指出,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成功。他强调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为止,那末还只是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8页)他在分析了两个飞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认识发展的总公式:“实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北魏前期的用人路线

    尚志迈

    <正> 封建王朝的用人路线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选人任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公元四世纪,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前期的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和元宏诸帝,为了建立、巩固和发展其统治,在选人任官方面,基本上执行了一条“任人唯贤”的路线。过去,史学界对此还没有作过专门的论述,即或谈及,也认为北魏朝廷基本上是继承魏晋以来的唯门第是用的九品中正制。我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本文试图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得到史学界前辈及同志们的指教。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京绥铁路早期工人运动史实札记

    甘旭岚

    <正> 本文记述的是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二年底,京绥铁路工人发动的几次较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史实。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期间京绥铁路工人运动史料,在我党的档案资料中还未曾发现。只见到胡华同志以及张家口地区有关单位调查整理的一些综合性材料,最近,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中也有几篇当时报纸上的报道。我们又在当时北京出版的一些报纸上,查到不少关于京绥铁路工人运动的详细报道和重要记载。根据上述几方面的资料,写出了这份史实札记。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康有为戊戌变法政治主张刍议

    张凤翔

    <正>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主张究竟是什么?过去,许多论著根据“戊戌奏稿”,得出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论断。这一传统看法,因故宫康有为一批条陈论著的发现显然被否定了。但是,根据新的史料,有文章认为,康有为在各种守旧势力的攻击下,在自身地位改变,由普通的新进士人骤然变得靠近清政府权力阶梯高层的条件下,放弃了他原来提出的开国会、行宪法的政治主张,急速倒退。对此,笔者认为颇值得商榷。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沙皇俄国镇压欧洲1848年革命的罪行及其历史教训

    杨相海 ,周呈芳

    <正> 沙皇俄国一向是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要手段,以欧洲为战略重点,镇压本国和各国革命,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就公开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落到俄国脚下。”被人民称为“棍棒”的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也露骨地表白:“镇压叛乱的参加者和阴谋领袖的斗争是最残忍的无情的。我一定会是很坚决的,我一定要这样来教训俄国和欧洲。”叶卡特琳娜二世和尼古拉一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欧洲1848——1849年革命的历史已经说明,沙皇俄国是镇压革命的反动宪兵和罪魁祸首。本文就是试图揭露沙皇俄国镇压这次革命的原因和罪行,并说明我们应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辽金二税户

    佟家江

    <正> “二税户”一词见于元好问《中州集》和《金史·食货志》。二税户是金代的户等之一。《金史·食货志》说,“其为户有数等,有课役户、不课役户、本户、杂户、正户、监户、(?)户、奴婢户、二税户。”然而,二税户不是起源于金朝,而是出现于辽代。解放后,研究辽金社会性质和辽金经济史的论文和著作,每每涉及二税户。在笔者看来,二税户至少有下述问题需要认真讨论,辽代二税户出现的时间,辽代二税户的种类,辽代二税户的性质,二税户在辽金之际的变化,金代二税户的性质,金代二税户放良的原因,等等。现在,就二税户的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蒙古史辞典》辞条选登

    我校蒙古史研究所与校外兄弟单位合作,正在编纂一部《蒙古史辞典》,预计近年内脱稿。本刊将陆续选登一部分辞条的征求意见稿,请广大读者从内容、体例、文字等各方面广泛提出意见,以便充实,提高辞典的内容和质量。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的发展历程

    丁正彬

    <正>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迄今已有三十六年历史。三十六年来历史为自治区文学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当然也经历了曲折的奋斗路程。大体说来,这个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一九五六年是自治区文学的开创和形成时期;二、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是自治区文学初步发展时期;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自治区文学惨遭摧残破坏,形成了一个曲折;四、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文学由复苏逐渐走向繁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回顾三十六年来自治区文学走过的道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对文学发展具有主要影响的理论问题,对于繁荣具有自治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迫切任务。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施耐庵热与《水浒传》作者

    徐仲元

    <正>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至于作者,则施耐庵说颇占优势。解放以来,作为大学文科教材影响较大的两部《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著、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都把《水浒传》作为明初文学来论述,并都把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众所周知,由于缺乏确凿的材料,从明代中叶以来就众说纷纭的《水浒传》作者及其时代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更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与巨大影响,遂使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关于作者,虽然一开始就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说并行,然而历来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元人咏上都诗看滦阳风情

    叶新民

    <正> 元上都是元朝的陪都,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上都城,又称为上京,滦京、滦阳。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元代有许多诗人写有吟咏上都的诗篇。如郝经、王恽、张养浩、陈孚、周伯琦、杨允孚、马祖常、袁桷、柳贯、宋本、黄潜、王沂、王结、张翥、迺贤、萨都(?)、贡师泰、王士熙等人,都有咏上都的诗作。由于这些诗多数是扈从元朝皇帝到上都的官员写的,所以,一般称之为“扈从诗”或“纪行诗”。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巍峨壮观的寺院庙宇,繁杂喧闹的市街,以及上都草原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些诗作是一幅彩色斑斓的滦阳风俗画,展现了上都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面貌。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谈聊斋俚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宋金龙

    <正>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活动,除写于各个时期的诗、词、杂著外,可以说主要在《聊斋志异》和通俗文学两个方面。《聊斋志异》三百多年来“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是久已为人所知的了。蒲松龄的通俗文学,过去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作品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著作表所载,为“戏”三出和“通俗俚曲”十四种。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藏聊斋关系资料目录》来看,则除了碑阴所载的“戏”和“俚曲”外,尚有称为“小令鼓词”的俗曲存世,其式样和数量亦不在少数。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只有今本《蒲松龄集》所辑集的三出“戏”和十三种“俚曲”(名目皆如碑阴所载。俚曲少《琴瑟乐》一种,今存日本)以及少数几种其它作品了。

    198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