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音湖
<正> 在十六世纪的几十年间,著名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经频繁地对北方和西北方用兵,有力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囿于史料,前人对这方面情况的研究都不免失之简略或谬误。笔者据最新史料——蒙文抄本《俺答汗传》,已对俺答汗征讨北部兀良哈的情形作了论述,下面继续探讨俺答汗经略青海、甘肃,即征卫郭特和撤拉卫郭尔的情形。一、卫郭特与撤拉卫郭尔
1982年Z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黄佩瑾
<正> 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曾经引起史学界的广泛重视,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无数大大小小的偶然性历史事件之中,究竟贯穿着一条什么样的“红线”?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问题,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心。本文拟联系中国古代历史的具体情况,谈谈阶级社会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1982年Z1期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任嘉禾
<正> 考据学的基本课题之一,是处理史料与史料之间的矛盾。对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部书,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这就是史料间的矛盾。只有正确处理史料间的矛盾,才能弄清历史的真象。处理史料间矛盾的完整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发现并揭示史料间的矛盾; (2)分析史料间的矛盾; (3)对史料间的矛盾作出判断。
1982年Z1期 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瑞台
<正> 耶律楚材(公元一一九○——一二四四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他生活在金元之际,曾为金朝臣子。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迁汴,楚材随丞相完颜福兴留守燕京,任燕京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一二一五年成吉思汗破燕后,闻其名,遂召见之。从此以后,楚材在蒙古汗国任事近三十年,官至中书令,颇受信任。太宗窝阔台时期,楚材提出一系列重要经济、政治设施,巩固了新兴的蒙古政权,并为后来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初步基础,享年五十四岁。死后八十六年,元文宗至顺元年(一三三○年)赠太师,追封广宁王,谥文正。著作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
1982年Z1期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植华
<正> 关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情况,建国前后论著甚少。这一方面固然是大汉族主义带来的恶果,但有关蒙古族人口数字及其变化情况史料的极端缺乏,也确给这一问题的探讨造成很大困难。笔者承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鼎力协助。查阅了清朝理藩院(部)、北洋西府蒙藏院和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有关档案以及其他史籍,得到一些不甚完整的资料。本文擬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清代户籍制度,清末户口调查,清朝政府的蒙古比丁制度,清初至清末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族人口情况,作一初步整理,并以此就教于同志们。
1982年Z1期 4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944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杨奋泽
<正> 护法运动,是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反对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谈到护法运动,首先碰到的是起迄时间问题(主要是下限)。到目前止,史学界仍有几种不同说法,归纳起采大致有三种意见。几种新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及有关论著,以一九一七年七月孙中山率海军南下护
1982年Z1期 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仁定
<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几年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令。宪法修改草案也公布出来,即将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抓紧进行各项民族立法,就自然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提到国家法制建设的日程上来了。
1982年Z1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浦汉昕
<正> 人类社会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没有消费。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现象。什么是生产与消费的实质、它们的矛盾运动怎样?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掌握生产与消费矛盾运动的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关键之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表明,无论社会还是自然,都遵循某些基本的自然法则。本文尝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对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982年Z1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白
<正> 我国古代美学史上有一佳话:苏轼发表“未备”的见解,与其交谊极深的晁说之立即为之补偏。苏轼的观点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晁说之也作诗一首,补充道:“画写形外物,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他们各自表示了对于形神关系的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形神关系,是涉及到能否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而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他们之间不同见解的交锋,并非一件偶然的事情。
1982年Z1期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冀
<正> 庄子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道家的创始人老聃著有《老子》(即《道德经》)五千言;其后有庄周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成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道家的主要理论存于《庄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人后学所记。《庄子》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高地位。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特别指出《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
1982年Z1期 1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白贵
<正> 司空图,是我国晚唐一位诗人,也是一位诗论家。作为诗人,他留给后人三百六十余首诗(见《全唐诗》)。在那个诗人辈出的时代,这并不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但是作为诗论家,他的《诗品》虽说不上开了以诗论诗的先河,但其形式的完整,风格论的系统、丰富,都是具有首创性的。所以《四库总目提要》论二十四诗品就给了他这样的评语:“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这话虽是“钦定”,有些官方意味,但还是有见地的。因此,多年来,一些研究者只要提到《诗品》,便标举其对风格论的贡献,却忽视了蕴含在《诗品》中的极为重要的美学思想。我们只要细心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倘若《诗品》的贡献仅在于风格论,那么它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会有那样大。从严沧浪到王渔洋,以至
1982年Z1期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作南
<正> 客家方言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区。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东东北部五华华城客家话。一现代汉语各方言,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发展下来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后来逐渐向多音词发展。近世以来,汉语已经由单音词占优势发展为多音词占优势。客家方言据记载是从东晋以来至清朝乾嘉前后随着中原一带汉族居民多次向南迁徙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今天,客家话中仍然保有非常丰富的单音词。这些单音词,有一小部分是近世以来产生的。其中包括一些科学技术术语,
1982年Z1期 13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40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塔娜
<正> 达斡尔族总人口约有八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附近沿嫩江及其支流一带的地方。另外,约四千余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达斡尔族和我国各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他们原来居住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结雅河(精奇里江)一带。十七世纪中叶才逐渐南迁,形成了今天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居住上的这种特点便利了达斡尔人民和邻近兄弟民族的交往。在语言方面,达斡尔族多数人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与其他民族联系中则采用各居住地区通用的语言,如居住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齐齐哈尔、富裕、讷河等地的达斡尔族,一般都兼通汉语。而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达斡尔族多兼通蒙古语。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境内的达斡尔族多兼通哈萨克语。从掌握的材料看,可以把达斡尔语划分为三个土语,即布特哈土语、齐齐哈尔土语、新疆土语。这三个土语差别不大,彼此能够通话。
1982年Z1期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即实
<正> 《社会科学战线》八一年第二期,载有《契丹文山(山丶)考》一文(以下简称山(山丶)考)。《山(山丶)考》解读山(山丶)二字,并对契丹文字的构制规律、研究契丹文字的途径,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很有启发意义。为了活跃学求研究,不避浅陋,愿以本文参加讨论。切望大家指瑕摘病,以利深入。
1982年Z1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牛亚贵
<正> 对于建立在自然经济之上的庞大封建王朝来说,徭役同赋税一样,也是它不可缺少的经济支柱之一。所以,在稳定了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之后,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就下令全国编造赋役黄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徭役制度:它分为里甲正役和杂役两个部分。里甲正役起着基层政权的作用,在明初,它的主要任务只是“催征钱粮,勾摄公事”而已。其佥役对象是户,编役单位是里,执役单位是甲,地点则不出多里,每里共一百一十户,选其中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分为十甲,每年由里长一人统一甲十户甲首应役,称为“现年里甲”,十年而周。杂役则是执役于官府的诸种科差,它的佥役对象是丁,丁按所在户“人丁事产”的不同而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佥役方法则是“每年由现役里长临时从本里本甲”三等人户中按役之轻重,大小不同点差。这样,以里甲制为核心的明初役制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下来。然而,由于种种经济、政治以及役制本身的原因、没过多久、这种役制就被诸种旨在均徭的方法所改革,有的地方甚至在洪武朝就开始了,但普遍的改革还是在明中叶以后。唐文基先生《明中叶东南地区徭役制度的变革》一文(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唐文”)对这种役制改革的原因,内容以及趋势、意义,等等,作了大量详细深入的考察和论证。本文只想就唐文未涉及的北方地区的役制改革作些探讨,对唐文中有疑问的地方谈些自己的看法,对唐文中不足的地方作些补充。
1982年Z1期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范文晖
<正> 提高经济效果,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最优积累效果则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知道,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积累率与积累效果的乘积。设Y为国民收入额,ΔY为国民收入增长额,S代表积累额,则ΔY/Y为国民收入增长率,S/Y为积累率,ΔY/S为积累效果,即每单位积累资金所能增加的国民收入额。由此我们有
1982年Z1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克武
<正>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以及呼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于八月一日至七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城市海拉尔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一百二十多人,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包括汉、满、蒙、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土、朝鲜等十四个民族成份。出席大会的还有兄弟学会的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海拉尔市文化、教育、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列席了会议。
1982年Z1期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82年Z1期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