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1

  • 新发表毛主席诗词三首试解

    鲁歌 ,宗庆泽

    <正> 一贺新郎一九二三年这首词是一首赠别的词,从词意上看显然是毛主席同他的亲密的战友和夫人杨开慧同志分别时写的。词题只注明了一九二三年。没有注明作词具体月日。一九二三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当时国内的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当时革命力量还比较弱小,而军阀、官僚等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的力量相对说来还很强大,革命党人和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受到了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在“二·七”惨案以后,革命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毛主席为了巩固革命队伍的团结,组织和蓄积力量,坚持革命斗争,不辞辛苦地奔走各地。根据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资料,这年四月,毛主席离开湖南到了上海。六月,从上海去广州参加党的第三

    1978年Z1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甫论“神”“气”——读杜笔记

    刘此丁

    <正> 一在读杜甫作品的过程中。发觉他有不少关于评论诗、画、书、舞等的诗篇或诗句;综览一下这些诗篇和诗句,便不难看出杜甫审美观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对艺术表现上的“神”与“气”的重视。他在论及别人的诗歌时,往往爱从这方面去称道。比如,他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说庾信,“凌云健笔意纵横”;他说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他说元结的《春陵行》和《贼退》篇,“词气浩纵横”;他称贾至,“雄笔映千古”;称李琎,“篇什若有神”;称张彪,“诗兴不无神”;乃至对

    1978年Z1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红楼梦》的对比艺术

    林方直

    <正> 14·6;7·1[甄士隐交接贾雨村] 我们打开《红楼梦》,首先出来迎接读者的,有一对人物,他们是甄士隐和贾雨村。他们二人,一个是本地望族退官乡居的神仙一流人物,一个是根基已尽旅寄僧房卖文为生的穷儒;一个要出世遁入空门,一个要入世钻进官场;一个渐露下世光景,一个接履云霓之上;一个将“烟消火灭”“元宵后”,一个是“时逢三五便团圆”;一个在破败之后出走,一个通过大比、联宗向宦海飞腾。他们从相反的方向走来,又往相反的方向走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红楼梦》正是在他们的交错点上开始的。作者把甄、贾摆在相互对待的关系上,

    1978年Z1期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鲁迅创作小说的“主见”

    刘棘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新军的最伟大的和最英勇的旗手”,初出阵时是以他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篇》三部小说集。他所写的这些小说。不仅作为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乃至三十年代旧中国社会面貌的镜子。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而且一直葆有经久不衰的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可以将鲁迅小说作为两种“教材”来学习。一则,正如毛主席指出的:“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特别是对于“缺少

    1978年Z1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李迪,戴学稷

    <正> 中国人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在文化科学方面也曾取得许多卓越的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毛主席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是,近代以来,中

    1978年Z1期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努乌梁海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潘世宪

    <正> 一、从传说时代到秦汉之际(甲)“巫咸国”在唐努乌梁海《山海经》的《大荒西经》里说:“有巫咸国。”《大荒西经》里又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所谓“巫咸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我们还是先从《山海经》里的记述来看一看吧! 《海外南经》说:“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

    1978年Z1期 54-79+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蒙古兀鲁兀惕部的起源

    余大钧

    <正> 留金锁同志在其最近发表的论文中发表了一个相当重大的论断,认为《蒙古秘史》上的蒙古兀鲁兀惕部即是《魏书》第100卷上的鸟洛侯。他说: “《蒙古秘史》记载的蒙古兀鲁兀惕部早在公元五世纪已经见于史书(《魏书》卷一○○《乌洛侯国传》),当时叫做乌洛侯,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南部。乌洛侯部, 《唐书·白霫传》做乌罗浑,《室韦传》则做乌罗护。《辍耕录》蒙古七十二种中,有兀鲁兀种、乌洛侯、乌洛罗、乌罗护、兀鲁兀,即蒙古语?的不同写法。“惕”是蒙古语复数代词。兀鲁兀惕是兀鲁兀的复数。”但是在历史上,往往有部落名称尽管发音相近、甚或相同,但是起源不同。实际上并非同一部落的情况。例如:明、清的蒙古奈曼部并非即元代以前的乃蛮部,两者起源不同,在

    1978年Z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裕谦与鸦片战争

    徐如 ,戴学稷

    <正> 裕谦,字鲁山,博罗忒氏,清蒙古镶黄旗人。1841年10月(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在鸦片战争中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殉职于浙江镇海。作为当时抵抗派代表人物之一,而且是旗人中少有的抵抗派人物,解放以来,史学界对于裕谦的评价一般是肯定的。但是,在许多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和读物中,大都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于他坚决抗敌的主张和思想,更往往是很少谈到。我们认为,关于裕谦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事迹和他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思想是值得介绍的。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为了打开中国门户而对中国人民发动的第一次掠夺性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在民族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个主要矛盾十分严重的关头,曾一度被迫采取抵抗的政策。1840年下半年,裕谦以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的职务在宝

    1978年Z1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

    叶新民

    <正> 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百余年来,被中国人民深深地怀念着。林则徐的一生,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的一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可贵的反抗性格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是他与地主阶级中那些顽固昏庸腐朽的一派不同。他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能够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接近社会现实。正是这样,他从一个廉洁的清官变成了禁烟运动的领袖,变成了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优秀代

    1978年Z1期 8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七世纪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包文汉

    <正> 沙皇俄国是欧洲国家。十六世纪下半叶,封建农奴制的俄国越过乌拉尔山,向乌拉尔山以东广大地区和我国边疆逐步蚕食扩张。沙皇坐镇欧洲。“从莫斯科不断下达指令”。指挥他的远征军,要“寻找新土地”,“建设城镇和城堡”,“向外族人征收贡赋”,使他们“归附”沙皇的最高统治之下,对反抗者“予以讨伐”。这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末,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沙俄在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一带,建立了数十个侵略据点。哥萨克侵略者以此为基地,掠夺当地少数民族的马牛牲畜和黑貂、海狸、獭、黑狐等皮毛。特别对所谓具有“有价证卷”意义的黑貂,他们更是不惜一切进行抢夺。哥萨克匪徒对着当

    1978年Z1期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真善美

    陈寿朋

    <正> ……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 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的评价。优秀的革命文学能激发人的革命热情,鼓舞人的革命斗志,令人感奋起来,勇往直前地去实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伟大任务。遵循列宁的教导,无产阶级总把文学着成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新人、以革命斗争精神鼓舞群众的锐利武器。要使文学起到思想教育作用,就不能不真正把握住文学的特点:它是以真实的、具体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乏感染人的魅力,不能引起人的美感,是无法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可见这里在存着美与善的问题。

    1978年Z1期 11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兼批揭“四人帮”在文化遗产问题上假左真右的谬论

    杜宗义

    <正> 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四人帮”及其打手们来说,是完全格格不入的。革命导师的有关教导,他们更是恨之入骨。曾几何时,他们打着“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坚决斗争”的旗号,挥舞文化专制主义的棍棒,使用贼喊捉贼的伎俩,气势汹汹地向古典文化遗产猛扑过来。什么“资产阶级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不敢否定其剥削本质,不敢触及资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问题,恰恰相反,他们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是为了给病人膏盲的资本主义开药方”啦;什么“批判现实主义的全部作品,描写的、歌颂的、美化的都是剥削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形象,偶尔出现的几个工农形象,不是被歪曲

    1978年Z1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