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4

  • 论蒙古语发展道路上的几个问题

    清格尔泰

    <正> 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余年来正确地执行党关于民族语文政策的结果,在蒙古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期间用蒙文扫除了蒙族中的大部分文盲,绝大部分蒙族中小学都在用蒙古语文授课,高等院校的某些专业也在用蒙古语文进行教学。十余年来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文艺作品、各种教科书以及其他书籍已达两千多种,用蒙文出版着各种报纸刊物,很多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蒙语广播。在各项工作中使用蒙古语文的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蒙族的文学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青年作家,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较好的作品,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在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里都开展了蒙语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根据这些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了蒙文工作机构,培养配备了蒙文工作干部。随着这些工作的进展蒙古语文本身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1961年00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蒙语新词术语问题的几点意见

    确精扎布

    <正> 近来(1959年以来),在“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等刊物上,曾发表了一些有关新词术语问题的文章和“新词术语公报”,这些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在蒙语的新词术语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这些文章和公报进行详细的研究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当所持的意见有所分歧的时候这种研究讨论便显得更为重要。主要文章和公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和公报:本文主要以下列文章为主进行讨论。1、额尔敦陶克陶:“关于汉族语言对蒙古语文的影响”(“内蒙古日报”,1957年11月21日,以下简称“对蒙文的影响”)2、巴·图力更:“蒙古新书面语中的汉语借词情况”(“蒙古语言文学历史”一九五九年四月号,以下简称“借词情况”)

    1961年00期 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辛亥革命时期呼包地区的起义斗争——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戴学稷

    <正>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下爆发和发展起来的。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的蒙汉等各族人民群众在辛亥革命的斗争中也曾以自己的英勇行动,洒热血、掷头颅,与反革命势力进行殊死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有在同盟会员领导和策动下地方军队的起义,有以会党为主体的农民群众的自发斗争,还有一些城镇巡警部队的起义。此落彼起,相互呼应,配合着全国的革命大洪流,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呼包地区的辛亥革命斗争具有自己的特点。革命与反革命的争夺十分激烈:在包头,革命军和反动派势力易手数次;在陶林和丰镇等地,与同盟会有密切联系的会党势力,与地方巡警相结合,戕杀官吏,攻占城池,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革命的形势极为良好,各族人民积极支持革命军,农民起义队伍散布四方,声势十分浩大。占领

    1961年00期 3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鸟库吉的蒙古史研究是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服务的

    史筠

    <正> 有人说白乌库吉是日本“蒙古学”的“创立者”,是“蒙古学最高权威”。我们且看一看这位帝国主义的“权威”学者关于“蒙古学”的研究奥妙。只要读一读白乌库吉关于蒙古史等研究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我们就不难看出白乌库吉一生的学术工作道路,正如“蒙古学”杂志“发刊词”中所招认的,确确实实是“为了配合皇国日本的发展”这个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服务的。白乌库吉原以研究西洋史为主,旁及日本史。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即改变研究方向,开始主要研究朝鲜史。当时在日本学术界正风行着“创设东洋史运动”,即以研究中国历史为中心,并在研究中国历史之外,展开对亚洲各国历史的研究。这个运动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努力的增大而展开的,是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作思想准备的。白乌库吉的改为研究朝鲜史,在日本正是“创设东洋史研究”的积极行动。

    1961年00期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箭内亘《蒙古史研究》批判

    梁太济

    <正> 一九○○年,中国爆发了以“反洋教”为导火线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一九○一年,日、英、美、德、法、俄、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侵略中国,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就在这一年,箭内亘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并且正在“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中国基督教的兴废问题。一九○五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从帝俄手中接管了中东铁路和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与帝俄瓜分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接着又设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的根据地。一九○八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设立“满鲜历史调查部”,调查研究我国东北和朝鲜的历史,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的侵略活动提供资料和情报。这时,箭内亘被选为“满鲜历史调查部”的部

    1961年00期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清初到五四运动前夕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土地问题中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

    阮芳纪 ,王永福 ,金启孮 ,何志

    <正> 一大青山南黑河流域的呼和浩特平原,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一个宜牧宜农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中,北方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这块肥美的土地。这里有时开发成牧场,有时又开发成农田,而更多的时候是农、牧并存。北方各族人民在历史上一向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他们对祖国畜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可是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阻滞了牧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在封建制度之下,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广大牧民要到处游牧,他们的生产物又大量被封建主剥夺了去。这就使他们的生活极为贫困,而且无法克服严重的风雪、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因而牧业经济在当时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祖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与北方各族人民结成了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内地汉族的农业和手工业有力地支援了北方各族的畜牧业,北方各族的畜牧业也有力地支援了内地汉族的农业和手工业。北方各族人民更愿意在他们的畜牧区域中,发展起一定的农业经济,因此他们很希望向汉族农民学习经营农业。这种各族人民和平友好、发展经济交流的历史趋势,虽然因为汉族和北方各族的封建统治阶级发动战争,进行民族压迫的统治,曾不断遭到破坏。但是各族人民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仍旧冲破了种种障碍,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1961年00期 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清初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呼和浩特商业

    何志

    <正> 在祖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悠久历史中,呼和浩特地区一向就是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和居住在蒙古草原的各族人民接触往还、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呼和浩特尽管经历了几度的荒废和繁兴,终于发展成内蒙古西部能够持续保存下来的一座最古老的城市。它的地位适中。明中叶以来,呼和浩特附近逐渐发展起来比较以前稳固得多的农业地区,同时还保持着占相当比重的牧业经济。清初以来,呼和浩特又是通往外蒙古(喀尔喀)和新疆北部(卫拉特)各部蒙古的重要通路。商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是很有利的。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结成了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和边疆各族人民,经常通过互市和其他各种联系,互通有无、交换各自的产品,在经济上互相支援。清代,汉、满、蒙、回各族更加紧密地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内,就为各族人民之间发展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明代,蒙、汉贸易的中心还不在呼和浩特,而在长城各口;可是到了清初,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步出现,呼和浩特便发展成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和边疆蒙族人民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1961年00期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拉施德哀丁和他的历史著作——“史集”俄译本导言

    И.彼特鲁舍夫斯基 ,周建奇 ,周清澍

    <正> 十三世纪后半期至十四世纪前半期,是中古波斯语历史著作繁荣昌盛的时代,这类著作的一些最杰出的文献都是当时创作的。此时期的波斯语历史作品中,哈马丹人法兹勒乌拉赫·拉施德哀丁的《史集》(札米—阿特—塔瓦力赫就其意图和成就而言,均为同类著作中所仅见。尽管这部著作,作为一种史料,对于伊朗,阿塞拜疆,中亚各国,蒙古的历史,以及其他国家民族一部分历史的重大意义早已为学者们所公认,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既没有经过科学校勘的《史集》的完善的波斯文本,又没有全文的翻译和注释,也没有全面地对拉施德哀丁的这部著作,在古文献学和历史语言学方面作过概括性的研究。百余年来,在俄国和国外,对拉施德哀丁的这部巨著都只进行了个别部分的刊布工作:1836年的法国人卡特麦尔本(《旭烈兀汗史》,波斯原文,法文译文,详尽的语言

    1961年00期 10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蒙古语中的“翁古·孛斡勒”一词

    Э.Р.雷格得郎 ,周建奇

    <正> 波里斯·雅可弗列维奇·符拉基米尔卓夫提到过阐明辞源和确定词汇的准确涵义在蒙古学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对于研究蒙古社会制度,“‘事实的资料’常常起着较小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一些零星的细节和闲谈……它们相当大量地散见于草原作家们之中”,而且“这些材料往往必须经过词汇分析才能发现”。“蒙古社会制度”一书中十分珍贵的资料,符拉基米尔卓夫正是在词汇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确定其词源,对于研究蒙古社会制度有着重大意义的词汇之一就是“翁古·孛斡勒”。此词已不止一次引起过研究者们的注意,但是,后面还要谈到,所有论述过这个词的作者,都给了它以十分复杂而又不够明确的阐释。并且,必须注意,他们用了另一个词,即“兀纳罕·孛斡勒”来代替“翁古·孛斡勒”这个词。据某些作者的意见,“兀纳罕·孛斡勒”所表明的似乎是十三至十四世纪的蒙古存在过的一种独特的封建依附形态。兹引各个作者对“兀纳罕·孛斡勒”一词所作的阐释如下:

    1961年00期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评好力宝“铁牤牛”

    乌尔图那斯图

    <正> 好力宝“铁牤牛”是蒙古族民间老艺人毛依罕同志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执行期间写成的一部杰作。这首好力宝,首次登载于“内蒙古文艺”(蒙文版)一九五五年第四期,发表后立即获得了我区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赞尝。后来,在为庆祝自治区成立十周年而举行的征文评比中,这个作品获得二等奖,被选入为纪念这个节日出版的“诗歌选集”,并被译成了汉文。这部作品是作者在好力宝创作方面的主要收获,它显示了作者政治觉悟、艺术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961年00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