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中国边疆学

  • 学术传统与时代需求——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历史、方法与路径

    吕文利;黄丰富;

    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近代以来,中国陆续掀起了三次边疆研究高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边疆学的建构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边疆学人开始将建构中国边疆学作为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近年来,西方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冲击与中国边疆治理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深了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历史学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2025年01期 v.57;No.266 1-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北部边疆民族互嵌研究——以内蒙古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敖包会为个案

    孙傲;阿拉坦宝力格;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民族互嵌格局形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内蒙古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敖包会为个案,从民族互嵌角度分析该地各族人民对敖包会的认知与参与的动机,探讨敖包会所承载的促进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环境、社会与心理因素。研究发现,求雨、祈福、抒发乡愁情愫与表达族际认同是汉族群众参与敖包会的主要动机。以敖包会为契机,汉族和蒙古族实现了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互嵌。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多民族间的微观行为,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动的实践经验。

    2025年01期 v.57;No.266 9-1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内在逻辑与施策方略

    陈文旭;刘涵;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自身特质,有效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紧密依托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导向。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都是重大时代命题,二者具有共同的建设要求、实践原则和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的突破性进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源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平台载体。应最大限度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效能,以创新驱动力、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发展理念为施策着力点,全面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5年01期 v.57;No.266 18-2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驱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周阁;

    实现“双碳”目标是未来中长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制造业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也是降耗减碳的主阵地。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能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及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双碳”目标视角分析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价值引领—技术创新—多元共治”三重驱动逻辑,并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内涵剖析阻碍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挑战,即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支撑不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尚不够优化、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保障不足。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快“两大结构”优化调整、完善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力和保障。

    2025年01期 v.57;No.266 25-3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物化消解与文明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超越性

    于中鑫;李银兵;甘代军;

    尊崇人类文明发展张力,立足中西文明发展坐标,在文明比较映照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点和优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在厘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包容理性与超越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辩证关系基础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理性精神得以确立。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新集体主义置换个人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替西方中心论的人类文明新实践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建设道路得以建构。在人民中心与资本中心、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资本增殖的激烈碰撞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价值特性得以厚植。因此,物化消解与文明重塑,真理、实践与价值的“三位一体”,充分表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超越性”。

    2025年01期 v.57;No.266 33-4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意义追寻、历史嬗变与现实支撑

    王凯宗;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并把它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加强政党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近代以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新时代,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经历了由陷入被动到转为主动,再到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嬗变。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实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其提供根脉、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为其奠定基石、中国理论的自主建构为其积蓄力量。

    2025年01期 v.57;No.266 41-4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的“关系(Verh?ltnis)”概念考辨及其现实启示——基于马克思早期文本的分析

    孙宇;

    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关系”一词揭示了其主体性内涵。马克思基于感性的实践活动对现实的人进行全面考察,揭示人是处于对象性活动中的能动主体,而客体是被纳入主体范围、能够确证主体本质力量的存在。“关系”是把握主客体二者的确定性所在。关系性思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片面理解,批判了唯心主义脱离社会现实的思辨谬论,是对马克思实践性思想的有力佐证。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01期 v.57;No.266 47-5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制度型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陶卓睿;

    制度型开放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其历史生成、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蕴含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语境中,制度型开放吸纳高端生产力要素,改进融通世界市场的生产关系,借鉴一切人类制度文明成果,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视域下,制度型开放通过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依据马克思主义竞争学说,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我国攀升高端价值链,在疲软的世界经济局势中获取红利,进而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坚持与时俱进,在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同时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型开放道路。

    2025年01期 v.57;No.266 54-6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前沿议题

  • 数智化生存中的“数智焦虑”:多元样态、诱发因素与纾解路径

    张迎;

    “数智焦虑”是大众对数智化生存的主观反映和情绪输出,是数智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消极社会心态。由于大众的数智化过程是由浅入深动态发展的,在数智化的不同阶段,其焦虑的侧重点和呈现样态也有所不同,主要表征为认知接触期的适应焦虑、实践运用期的发展焦虑和评判反馈期的伦理焦虑,其本质是大众与数智技术交互经历“适新冲击-感知危机-自我保护”的心理活动过程。基于此,纾解“数智焦虑”,要厘清“数智关系”本质,引导和谐数智生存;要推进“数智社会”建设,提升大众数智素养;要完善“数智教培”体系,弥合技术操作鸿沟。

    2025年01期 v.57;No.266 64-7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呈现与未来展望——基于CSSCI文献的分析

    李修远;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既是乡村长远发展、各民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强调以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已进入深化阶段。从研究取向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乡村振兴的政策理念、内涵、困境、实践路径等进行综合性探讨的研究;另一类是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分别从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乡村治理、民族文化保护、文化旅游等层面进行相对细化的研究。肯定与争议并存,已有研究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对策研究趋同化、缺乏鲜活民族志作品、困境呈现空洞化、欠缺村庄分类研究等问题。展望未来,今后要加强村庄分类研究,重视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秉承内源性研究关怀,深化开展针对具体民族村镇的田野考察工作,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水平。

    2025年01期 v.57;No.266 72-78+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重压力下政策执行偏差的生成逻辑:问责与适应性的共同作用——对内蒙古东部J区的案例分析

    贾小荷;

    基层政府作为代理方能否对政策进行有效实施是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着重探讨了与政府执行主体相关的因素,但很少将政策执行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运作过程加以讨论,尤其是忽视了政策执行的客体环境中政策适应性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深远影响。内蒙古东部J区小额信贷发放的执行困境表明,上级问责压力与政策适应性会对基层执行效果产生双重影响。基层干部承受双重压力,应对问责考核时采取观望、低效、变通、转移方式,最终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的执行偏差是问责压力与政策适应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蕴含着基层干部在政策执行不同阶段的多重策略选择逻辑。

    2025年01期 v.57;No.266 79-8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正>2020年2月,内蒙古大学获批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2023年,基地接受四部委开展的周期评估和实地考察并正式进入2023—2025年第二轮建设期。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2025年01期 v.57;No.26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边疆学”专栏征稿启事

    <正>为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设“中国边疆学”专栏,现面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稿件。一、选题方向1.边疆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25年01期 v.57;No.26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