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祥;冀震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党在推进现代化事业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判断。其内涵意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党需要具有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胜利的“信心”、千磨万击还坚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毅心”、敢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的“勇心”、“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赤心”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其背后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规律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四个维度保持历史耐心: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人民逻辑来指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逻辑保障;三是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四是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支撑。
2024年06期 v.56;No.265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伟大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和关键手段,二者耦合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社会保障凭借其创新效应,成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动力。社会保障对创新起着正向的倒逼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安稳效应及负向的挤占效应。只有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其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则凭借其提质换挡,打造高质量“富裕”和成果共享,助力多维度“共同”的功能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共同富裕之基,凭借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推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高质量实现,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6期 v.56;No.265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玲玲;范根平;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基于现代化的认识逻辑,城乡之间会经历一个从差距扩大到逐渐消失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揭示的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提出了关于空间生产的批判分析,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由割裂对立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开启了城乡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实现双重互构提供了场域。现阶段,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空间正义,夯实生态保障,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06期 v.56;No.265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晓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内含丰富的理论思想,马克思在此考察了生产总体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其中,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问题上,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形而上学地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将生产看作自然规律,分配看作社会规律。正是在批判扬弃约翰·穆勒分配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基于唯物辩证法澄清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总体性方法把握生产与分配是统一于生产总体的内在要素,从而实现了对约翰·穆勒的超越。马克思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凸显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6期 v.56;No.26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道久;金秋实;高秉龙;
西北地区乡村情况复杂,缺乏适合的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有关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研究认为,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或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西北地区远城镇J镇和近城镇Z镇乡村振兴效果显著。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二者村镇一体,优先产业发展,以富裕为中介,构造了乡村振兴场景中的行为联邦和政策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各领域反哺循环,动力不竭,形成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稳定模式。但二者亦存在差异,J镇基础薄弱,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外力助推,塑造特色产业,激活内力,以点带面,是单线程式发展。Z镇基础相对较好,着重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内外动力融合,多面开花,是多线程式振兴。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充满挑战,需要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发挥财政保障能力,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利益分配,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多维度保障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2024年06期 v.56;No.265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