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54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理念与路径

    傅锁根;刘若垚;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遵循,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网上网下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等重点任务的支撑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2024年06期 v.56;No.265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7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历史耐心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和践行路径探究

    李玉祥;冀震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党在推进现代化事业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判断。其内涵意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党需要具有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胜利的“信心”、千磨万击还坚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毅心”、敢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的“勇心”、“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赤心”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其背后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规律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四个维度保持历史耐心: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人民逻辑来指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逻辑保障;三是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四是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支撑。

    2024年06期 v.56;No.265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社会保障的创新效应视角

    刘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伟大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和关键手段,二者耦合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社会保障凭借其创新效应,成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动力。社会保障对创新起着正向的倒逼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安稳效应及负向的挤占效应。只有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其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则凭借其提质换挡,打造高质量“富裕”和成果共享,助力多维度“共同”的功能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共同富裕之基,凭借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推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高质量实现,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6期 v.56;No.265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城乡关系的互构逻辑

    王玲玲;范根平;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基于现代化的认识逻辑,城乡之间会经历一个从差距扩大到逐渐消失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揭示的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提出了关于空间生产的批判分析,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由割裂对立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开启了城乡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实现双重互构提供了场域。现阶段,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空间正义,夯实生态保障,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06期 v.56;No.265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分配观的批判及其方法论意义

    王晓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内含丰富的理论思想,马克思在此考察了生产总体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其中,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问题上,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形而上学地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将生产看作自然规律,分配看作社会规律。正是在批判扬弃约翰·穆勒分配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基于唯物辩证法澄清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总体性方法把握生产与分配是统一于生产总体的内在要素,从而实现了对约翰·穆勒的超越。马克思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凸显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6期 v.56;No.26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基于J镇和Z镇的实践案例

    郭道久;金秋实;高秉龙;

    西北地区乡村情况复杂,缺乏适合的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有关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研究认为,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或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西北地区远城镇J镇和近城镇Z镇乡村振兴效果显著。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二者村镇一体,优先产业发展,以富裕为中介,构造了乡村振兴场景中的行为联邦和政策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各领域反哺循环,动力不竭,形成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稳定模式。但二者亦存在差异,J镇基础薄弱,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外力助推,塑造特色产业,激活内力,以点带面,是单线程式发展。Z镇基础相对较好,着重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内外动力融合,多面开花,是多线程式振兴。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充满挑战,需要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发挥财政保障能力,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利益分配,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多维度保障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2024年06期 v.56;No.265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学、艺术研究

  • “锦机春夜成文章”——略说唐诗中的丝绸纹饰图案

    高建新;

    中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至唐达到极盛。依照原料、组织结构、工艺及用途等,唐诗中的丝绸有帛、绢、绫、罗、锦等各种名称,有鸟虫、植物、几何、自然景象、文字等各种纹饰图案。唐人不仅以宏阔的视野观照“丝绸之路”,展现“丝绸之路”在唐朝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显示的巨大作用,也能将其落实在工艺层面并加以真切记述与诗意描绘,在融入浓郁个人情感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光华绚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2024年06期 v.56;No.26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民族记忆与审美共同体的互生构建——以安达组合改编《孤勇者》《平凡之路》为切入点

    鄢冬;崔向阳;

    安达组合在综艺节目中改编了歌曲《孤勇者》《平凡之路》,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惊艳四座,破圈传播。安达组合把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以一种世界性、时尚性的音乐语言和表现理念糅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道路。安达组合破圈之基在于,通过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符号与受众进行多频互动,进而形成了“审美共同体”。同时,其音乐语用符号指向各民族共享的记忆资源,勾连起具备“凝聚性结构”特质的文化审美方式。民族记忆与审美共同体互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也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众文化中的有效融入。

    2024年06期 v.56;No.26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岩画的记忆阐释与艺术想象

    孙恒存;

    岩画在本体论上的艺术确证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证明岩石通达艺术命题,说清楚岩石为何艺术及岩石何以艺术。岩画的记忆阐释在岩画科学基础上开辟了岩石通达艺术的新路径。岩画作为记忆,它以动态形象及其流动情感、差异形象及其多重意义、形象认同及其风景标记为岩石上的人为痕迹提供了人文阐释的可能与空间。这为岩画的艺术想象奠定了学理依据。

    2024年06期 v.56;No.26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诗哲之争”与“古今之争”中的荷马史诗

    杨剑;

    “诗哲之争”与“古今之争”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中围绕荷马史诗展开的有关理性与感性孰优孰劣、复古与创新孰是孰非的争论。前者的本质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主张的哲学思维、理性思维对以荷马为代表的“诗性思维”、感性思维的挑战,后者则是以贬低荷马与捍卫荷马为表象的近代新科学与古典知识的矛盾对立。在这些争论中,荷马史诗始终处于争议的中心,一方面显示了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源头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强大的思想启迪作用。关于荷马史诗的争论奠定了诗学研究的基础,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并不断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思考的养分。

    2024年06期 v.56;No.26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语言学研究

  • 国内外话语建构研究综述(2003—2023年)

    郑海翠;于潇凡;

    话语在建构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影响公众观点及维持权力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话语来建构、维持或颠覆特定的现实、权力关系及信念和观点。近20年来,话语建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非常丰富。话语建构研究大多聚焦社会问题和身份建构,语料来源广泛,话语类型多为政治话语和媒体话语,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这些研究展示了话语强大的建构功能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研究视角和方法跨学科性明显,分析深入且批判性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24年06期 v.56;No.265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近年来国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乌日噶;巴达玛敖德斯尔;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8—2023年期间在CSSCI语言学期刊上刊载的493篇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近年来国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聚焦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接触、语言生活、语言景观、华语传承等多方面;从研究趋势来看,语言政策与语言治理、语言接触与变异、语言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前景广阔。

    2024年06期 v.56;No.265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编辑出版研究

  • 如何利用参考文献甄别社科类学术论文的优劣

    齐昆;杨雪梅;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引用文献,可以提高论文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权威性,是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隐含了大量学术信息。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编辑知识和审读鉴赏能力,还要具备利用参考文献甄别论文优劣的研判能力,即能够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著录和顺序与文中标注是否对应等方面判断论文是否规范,从引文内容是否准确和完整来判定论文是否具有科学性、继承性和连续性,从参考文献数量是否合适、文献选择是否新颖、引用范围是否恰当等方面判断引用是否有效,进而甄别论文的优劣。

    2024年06期 v.56;No.265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编辑工作的启示

    马毓;

    学术期刊编辑承担着传承历史人文基因、传播科学知识、发扬刻苦钻研精神的责任,一丝不苟和求真求实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编辑,既指工作,也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作为工作的一种,编辑工作要求细致无误、尽善尽美;作为工作人员,编辑要求态度认真、方法多样。《论语·子罕》所说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编辑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因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就是要做到“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2024年06期 v.56;No.265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出版物审读探赜

    谢琼;李婧;侯富英;

    进入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出版物审读作为国家加强出版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迎来了诸多新挑战、新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语境,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把握出版业意识形态导向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认同三个维度,对出版物审读的意识形态属性加以分析。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带来的审读难度升级、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型出版产品审读能力不足、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审读人才需求不足等问题,使得提升出版物审读质量须从构建多级出版物审读工作机制、推进出版物审读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加大出版物审读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协同施策。

    2024年06期 v.56;No.26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