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702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意蕴

    方杲;杨欣宇;

    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飞跃至自由王国,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极具社会历史性的过程。远大理想的成真离不开阶段性理想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体系全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三重意蕴,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55;No.257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的扬弃

    郑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独特性,对资本的扬弃便是其中之一。不同于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管制资本的苏联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党的全面领导应对资本的渗透性、以共同富裕原则制约资本的增殖性、以独立自主方式管控资本的流动性等方式,改造资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通过对资本的扬弃,中国式现代化向受困于资本带来的现代化问题的世界各国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

    2023年04期 v.55;No.257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重意蕴

    张建荣;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开辟的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人民意蕴和世界意蕴。从理论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样态。从人民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致力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世界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社会主义新篇章,彰显实现现代化新可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多重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价值。

    2023年04期 v.55;No.257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论历史辩证法中的生态意涵——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王悦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始终贯穿在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建构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辩证法是“人类史”和“自然史”内在统一的辩证法,它以生态中的“人”为历史的逻辑起点,以唯物主义为根本原则,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维度中,搭建了历时性、空间性、结构性的三重发展向度,最终指向对整个生态世界的解放期待。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将辩证法推向成为“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辩证法,在生态的向度下,呈现出了“大历史”的叙述形态。

    2023年04期 v.55;No.257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技术下人的解放问题论析

    武豹;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母题”。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人的解放面临新的时代境遇。近年来,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以悲观论调宣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使绝大多数人沦为毫无价值的“无用阶级”,继而造成新的阶级分化。这一断想一度给人的解放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事实上,“无用阶级”断想夸大了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一矛盾根源,因而并非一种科学预测。梳理从“机器资本化”到“智能资本化”的演化图景,特别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考察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合理运用,可以明确,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人,而且会进一步成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3年04期 v.55;No.257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论《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史上的意义

    李德锋;甄达真;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关注不够。从语言文字、记载史实、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来看,《蒙古秘史》的成书是对蒙古族史学的系统总结,标志着蒙古族史学的正式创立,并对其后的蒙古族史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3年04期 v.55;No.257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能否“以国为名”看秦汉治理理念之异

    张楠;

    秦代推行“更名”政策,禁止臣民以国名“秦”为自己的名字。汉代则风行“以国为名”,从西汉中期到汉末三国,各个社会阶层中都存在大量以国名“汉”为名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禁止臣民以“秦”为名,体现出了“独尊秦”的特点;汉则没有那么强的排他性,臣民在认同国家后广泛地以“汉”为名,体现出了“广宣汉”的特点。这种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汉两个王朝在治理理念上的差异。

    2023年04期 v.55;No.25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禥提请张栻从祀孔庙探析

    陶然;

    赵禥于景定二年提请张栻从祀孔庙,宋理宗允准。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对理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赵禥提出这一请求,除受到自身教育背景和当时社会氛围的双重影响外,更有迎合理宗并拉拢理学人士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太子之位的政治目的。宋理宗基于对理学的推崇和在蒙古军南下背景下安抚人心的需求,同意了赵禥的请求,使张栻得以从祀孔庙。这一事件反映出的理学人士—当权者—皇位继承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南宋晚期理学地位提高和张栻得以从祀孔庙的深层原因。

    2023年04期 v.55;No.257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936年中国共产党书信统战工作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张春海;

    1936年,在党内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步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书信统战工作。通过书信统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改善了国共关系,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书信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表现于必须坚决维护中共中央的权威,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必须坚持推进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

    2023年04期 v.55;No.257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修昔底德的不朽遗产——论古代晚期的拜占庭史家对修昔底德编史方法的继承与借鉴

    吕丹彤;

    修昔底德的历史著作在希腊—罗马时代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到了古代晚期,由于拜占庭帝国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修昔底德的作品并没有湮没不闻,而是继续成为文化精英所阅读与仿效的典范。拜占庭的仿古史家是修昔底德“不朽遗产”的直接继承者,他们既延续了修昔底德以所在时代政治军事为主题的历史写作传统,又在固定词句、典型事件、人物形象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上对修昔底德的文本加以模仿。在编年史家、教会史家当中也出现了重视记载军政事务、借鉴修昔底德文本的情况。史家们对修昔底德的继承与借鉴说明,古代晚期的史学体裁既各自演化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联与交汇。

    2023年04期 v.55;No.257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张黎明;

    《博物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数量可观的来自丝绸之路的舶来品,如葡萄、苜蓿、大宛马、火浣布等,可以与史载相互印证;而胡桃、大蒜、胡荽、食谱食方等,则可以补史之缺。二是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传说,这是丝绸之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也为后人审视丝绸之路提供了民间视角,如张骞成为传说中的箭垛式人物。

    2023年04期 v.55;No.25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敦煌歌辞中的声音景观书写

    许柳泓;

    敦煌歌辞中的声音景观书写丰富多彩,其声各异,其情不一。莺啼燕语之声与调琴捣衣之音多为传递女性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与唐代征兵制度是分不开的。征战时的马嘶声、刀枪声与胜利后的欢歌声展现了纷乱时代的悲壮豪情;止戈为武之时的大殿欢舞之声与寻常人家的酒宴笙歌之音则尽显愉悦柔意。当边地军民作为欣赏者走进歌辞中的声音景观时,愈发能与其中的听觉主体产生共鸣,声音景观的空间性也就从文本内部延伸至欣赏者的感受空间,欣赏者也赋予歌辞以情感上的认同。歌辞中的佛家音声景观以其“清”之特点独树一帜,含蓄地传达着佛教空义,呈现出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碰撞、交融。

    2023年04期 v.55;No.25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人物形象变异研究

    敖著名;

    哈斯宝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节译成四十回,称其为《新译〈红楼梦〉》,并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及四十篇回批。他在翻译《红楼梦》时对故事情节作了某些变异。在十二金钗形象、以宝玉为代表的男性贵族形象及下层人物形象的变异处理中,哈斯宝有意择取了原著中符合自己人物观的情节,通过改写原著中的情节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2023年04期 v.55;No.257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基于双因素理论对社会工作机构招聘困境的研究——以H市Y社会工作机构为例

    李娟;刘明轩;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南强北弱”局面。以双因素理论为指导,根据H市Y社会工作机构近两年招聘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导致社会工作机构招聘困难的因素有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及其他因素。建立健全试用制度、尝试搭建行业内的员工推荐机制、建立合理的奖励与晋升机制、注重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获得感提升、鼓励高层人才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员工培训体系等措施促进解决社会工作机构的招聘难题,为社会工作更好的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

    2023年04期 v.55;No.257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