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703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的时代意蕴与构建路径

    云莉;

    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其实质就是实现多元治理、共同治理与合作治理。当前,百年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联合国秩序受到严重挑战,全球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全球治理赤字不断加重。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有利于广泛凝聚全球价值共识,汇聚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要坚定维护联合国秩序,以共同规则来协调国际关系;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让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全球化红利;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姿态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深化拓展多边合作的治理方式,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23年02期 v.55;No.25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人民立场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问题

    谢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的本质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从人民立场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四个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人民命运、极大提升人民地位,这是她为什么能居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她为什么能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理由;中国共产党善于汇聚人民力量、牢牢植根于民,这是她为什么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之所在;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革新自我、带领人民敢于斗争,这是她为什么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缘由。

    2023年02期 v.55;No.25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亲民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研究

    黄雪英;

    党的形象不仅关系党的命运,而且关系国家的、人民的和民族的命运。新时代党的形象面临着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塑造并优化党的亲民形象是现阶段的重要现实课题。塑造党的亲民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意识、作风、话语、宣传、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坚持党章要求,树立亲民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培养亲民作风;坚持人民立场,采用亲民话语;坚持正确导向,加强亲民宣传;坚持依规治党,完善亲民制度。这五个方面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优化党的亲民形象。

    2023年02期 v.55;No.255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学习、批判、传承、交流: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探析

    宋希永;

    文化自信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也离不开主体之于客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建构过程。主体的文化自信必须经由文化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过程来实现。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作为客体的文化的认知手段,也是涵养、坚定、守护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路径。中华民族正是在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中不断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2023年02期 v.55;No.25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理论遵循与实践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道与术——兼论列宁文化理论的新时代启示

    王亚军;

    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实践经验,也要俯视新时代剖面、回应时代之问。列宁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列宁文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文化现象,结合新时代特点与矛盾,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底色,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必然,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

    2023年02期 v.55;No.25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杨兰;李紫婷;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是列宁晚年阐述开展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思想: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守战斗唯物主义立场;开展唯物主义宣传,结成唯物主义联盟;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讲究科学的方法;等等。这些思想对我们当前开展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现实启发意义。

    2023年02期 v.55;No.255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

    丛志杰;关鑫宇;王璐;

    自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多项政策。这虽然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通过构建“政策工具—价值链”分析框架,对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进行研究,揭示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内在的规律及偏好。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政策工具使用不均、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且依赖政府程度较高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应加快转变供需理念,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

    2023年02期 v.55;No.255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监督体系研究:差异化审查标准的设置——以机构能力为视角

    沈亚平;徐双;

    目前,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监督体系已经具备多元共治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审查要求不可及、审查标准同质化等制度缺陷的存在,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人大“备而不审”、法院规避审查、行政内部审查虚置等制度失灵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对机构能力有限性和差异性的忽视。因此,可根据主体权力分工和职能特点的差别,在合法性审查的共性要求之下,设置差异化的审查标准和监督重点,形成多元主体审查职责的合理分工,为衔接机制的建构和功能性整合的实现提供前提性的制度支持。

    2023年02期 v.55;No.25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避责问题研究:核心关切与方法运用

    丁美文;彭宗超;

    既有国内外避责研究围绕行政改革、危机与风险管理展开了多元化讨论,但欠缺对不同政治制度背景下官员避责的统一维度的对比分析。基于比较研究视野,梳理对比国内外研究在避责的动机、策略、条件与结果上的异同后发现,国内外研究均将避责动机视作官员支配性动机之一,但二者源起显著不同;在避责策略上,二者均涵盖静态类型学与动态过程性划分方式;在避责条件上,二者主要基于特定制度安排下的“权—责”关系展开讨论;在避责的结果上,国外研究侧重社会影响,国内研究区分政府内部和社会影响两方面的后果。从方法运用来看,国外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国内研究多为典型案例研究。这为未来深入理解我国官员避责行为发生的因果机制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经验基础。

    2023年02期 v.55;No.255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促进科技强市的研究

    贾东超;梁杰;袁晓满;王琳;

    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等院校肩负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等院校可凭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四个方面的优势,助力科技强市的实现。

    2023年02期 v.55;No.25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权力、资本与惯习——家族小说研究嬗变

    任少凡;

    场域的动态运转牵引着我国家族小说研究的发展走向。受权力场、资本及惯习的影响,家族小说研究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方面,研究对象高度集中在20世纪部分家族小说作品,而21世纪家族小说作品鲜有人问津;另一方面,研究方法及视角具有局限性,主要集中于外部研究,且研究者往往将家族文学作品视为史诗、寓言。

    2023年02期 v.55;No.255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节嬗变、主旨偏移与时代烙印:《祝福》戏剧改编论析

    苏冉;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023年02期 v.55;No.25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父亲的月亮》雌柔特色解析

    程洁;

    澳大利亚20世纪负有盛名的女性作家伊丽莎白·乔利晚年成名,其文学作品独具匠心,主题深刻。乔利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女性,塑造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主张男女两性的身份平等,而且还倡议现代人应该超越性别歧视,追求性意识的平等。老子作为先秦道家的创始人,他的贵柔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人民的安身立命和统治者治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子的“贵柔”思想不仅适用于战乱纷繁的时代,其弱道哲学对当今社会中人的修身养性、调节人际关系、解决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皆有重要作用。从老子的尚柔重雌角度解读《我父亲的月亮》,分析其作品中的性别主题,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关系中多元文化共生所蕴含的后现代文化属性的普遍含义。

    2023年02期 v.55;No.25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基于IEO模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马富萍;张博涵;陶世佳;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分析变量对结果的线性影响,难以系统分析各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的复杂机制。以内蒙古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组态思维和fsQCA方法,基于IEO模型探讨输入层面和环境层面的6个条件变量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果复杂机制,结果显示:高创新能力的驱动机制分为2条路径,即输入—环境型驱动机制和输入型驱动机制;较之于输入—环境型驱动机制,输入型驱动机制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输入型驱动机制的2条路径所涉及的环境三要素在解释创新能力时存在替代作用。

    2023年02期 v.55;No.255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技能工资差距、房价上涨与城镇居民消费——基于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丽娟;

    通过对31个省及直辖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技能工资差距和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技能工资差距和住房收入比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即房价上涨对技能工资差距扩大的消费抑制作用有正向调节的效应。这说明房价上涨会削弱技能工资差距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即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会减弱工资分配改善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所以,提升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缩小技能工资差距,有利于拉动城镇居民消费。同时,控制房价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形成,不仅可以提升消费,也可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改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使收入分配改善与扩大内需保持同步。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良性互动。

    2023年02期 v.55;No.255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证据分类及其特点

    赵云龙;

    古代雅典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法庭上的证据主要分为五类:法律和法令、私人档案、证人、证据性拷问、誓言。与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证据不同,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证据服务于法庭演说,无须由专门机构提前查验证据的真实性,证人身份的可信性比证词重要。因此,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证据是法庭演说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增强法庭演说的说服力,赢得陪审团的支持。

    2023年02期 v.55;No.25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元明清蒙古族汉诗研究的力作——评《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多洛肯;姚丽娟;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2023年02期 v.55;No.25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