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腾原;高培真;
“社会熵”和“中介力量”可以用来把握以“制度”为对象的既有研究,是理解传统治理制度的两个联结概念,并为其提供学理依据。“社会熵”是盖尔纳解释“民族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这一论题时使用的理论概念,“中介力量”是孔飞力探讨“现代国家在中国之起源”这一论题时使用的理论概念。前者指明,制度是响应社会熵的行动集,制度由此具有抗熵性;后者显示,制度的实效取决于对中介力量的安置状况。中介力量在任何形态的社会中都必然存在,它们的互动趋向于造成社会熵之增态,真实世界中的制度总要谋求对中介力量的妥当安置。借助这两个概念,一方面,可以整合制度研究的两种既有思路,“中介力量→社会熵→制度”表达的是以制度为因变量的解释思路,“制度→中介力量→社会熵”表达的是以制度为自变量的解释思路;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一个基于泉州史的“边疆行政化”之研究,讨论这两个概念对理解传统治理制度所提供的启发。
2022年06期 v.54;No.253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候绪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基层治理面临着现代化的艰难转型,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冲突与危机。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国家能力的性质、范围、强弱直接关系基层治理的效能。从国家能力理论出发,思考国家能力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应当构建强大的基础性国家能力,同时限制专断性国家能力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将国家能力与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制度设计相结合,探索如何以国家能力构建的思路引导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2年06期 v.54;No.25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端木燕萍;章荣君;
作为一系列抽象价值理念的具象标识,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成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尚未完成,存在三个层面的困境:单一符号“元符号性”升级受阻,多元符号之间缺乏链接机制,符号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面临梗阻。政治仪式叙事形式、展演机制和传播方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与中华民族三重记忆整合、情感表达联觉和价值理念融合形成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在新媒体技术及其多元化媒介终端规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政治仪式形塑中华民族记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是建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较为重要的现实进路,对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54;No.25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宇;杨轶涵;靳晓雯;
鉴于传统的土地资源安全观未能充分考虑土地与人类社会其他要素间的联系,故需要构建一种土地安全的系统观,以辨识造成土地安全问题的各种要素,并解释土地安全问题与其他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基于土地安全的系统结构(四个要素: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者、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和系统内容(四个层次: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能够建立一种土地安全的系统观分析框架。将该框架用于剖析内蒙古土地安全问题,能够检验其有效性。研究表明,这种系统性的视角可以为理解和审视土地安全提供新的思路,也能为后续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制度提供依据。
2022年06期 v.54;No.253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盛楠;
治理结构、政策、目标和技术工具(信息资源)的“碎片化”,是制约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方法,为破解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碎片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推进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结构,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整合供给政策,实现政策的配套联动;整合治理目标,确保价值理念的协同一致;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壁垒,促进信息共建共享。
2022年06期 v.54;No.25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