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蒙古民族团结内在机制探析

    何生海;

    在革命战争年代,内蒙古各民族把历史上民族互动的自然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民族团结。究其原因,各族人民为实现自身解放与自由是民族团结的历史必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维护国家利益至上是民族团结的核心,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是民族团结的主线。这几个因素的相互促进成为民族团结的内在机制,也为今天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事实和历史经验。

    2022年06期 v.54;No.253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同构进路解读

    李洋;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统一、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当前民族工作主线的伟大判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是延续民族平等理念的根本要求;为民族关系塑造了情感内里、构筑了共通共生的时空场域,是厚植文化积淀、联结民族关系的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于实践理性,紧抓民族团结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思想基础,统一行动方向,凝聚强大合力,完成历史使命。这三重层层递进的进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022年06期 v.54;No.25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思想的多维诠释及其思维启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

    汝倩倩;

    恩格斯晚年基于理论捍卫和革命实践的双重需要,集中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相关问题,严厉驳斥了资产阶级理论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滥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他同马克思的早期意识形态思想,创造性地从认识论、功能论、中介论和合力论四个维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阐释,不仅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且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思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典范,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对当下我们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及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2022年06期 v.54;No.25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共同富裕的内涵解读与实践思考——基于《巴黎手稿》研究

    张建荣;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基于《巴黎手稿》,共同富裕可以解读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富裕,“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的公平富裕,“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富裕,“富有的人和人的丰富的需要”的最高富裕,以及“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全球富裕。针对理论解读的不同方面,把握发展关键,提供制度保障,解决社会矛盾,根植人民需要,着眼世界大局的实践思考,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现实实践和实现共同富裕阶段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2年06期 v.54;No.25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基本意蕴及实践进路

    贾俊超;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命题,它的生成是理论基础、文化基因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从基本意蕴而言,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以高远历史使命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科学谋划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刚健自强及不惧艰难的斗争精神。在新赶考之路上继承和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要加强党的建设、筑牢政治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价值共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厚植历史根基。

    2022年06期 v.54;No.253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演进、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吕明洋;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具有的宝贵特质与精神禀赋。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生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并在新时代释放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磅礴力量。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史为鉴的求是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高瞻远瞩的预见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统一战线相统一、尊重规律与尊重人民相统一、理论创新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审时度势与乘势而上相统一、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统一。

    2022年06期 v.54;No.253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社会熵”和“中介力量”:理解传统治理制度的联结概念

    杨腾原;高培真;

    “社会熵”和“中介力量”可以用来把握以“制度”为对象的既有研究,是理解传统治理制度的两个联结概念,并为其提供学理依据。“社会熵”是盖尔纳解释“民族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这一论题时使用的理论概念,“中介力量”是孔飞力探讨“现代国家在中国之起源”这一论题时使用的理论概念。前者指明,制度是响应社会熵的行动集,制度由此具有抗熵性;后者显示,制度的实效取决于对中介力量的安置状况。中介力量在任何形态的社会中都必然存在,它们的互动趋向于造成社会熵之增态,真实世界中的制度总要谋求对中介力量的妥当安置。借助这两个概念,一方面,可以整合制度研究的两种既有思路,“中介力量→社会熵→制度”表达的是以制度为因变量的解释思路,“制度→中介力量→社会熵”表达的是以制度为自变量的解释思路;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一个基于泉州史的“边疆行政化”之研究,讨论这两个概念对理解传统治理制度所提供的启发。

    2022年06期 v.54;No.253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定位与构建

    候绪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基层治理面临着现代化的艰难转型,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冲突与危机。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国家能力的性质、范围、强弱直接关系基层治理的效能。从国家能力理论出发,思考国家能力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应当构建强大的基础性国家能力,同时限制专断性国家能力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将国家能力与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制度设计相结合,探索如何以国家能力构建的思路引导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2年06期 v.54;No.25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政治仪式建构

    端木燕萍;章荣君;

    作为一系列抽象价值理念的具象标识,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成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尚未完成,存在三个层面的困境:单一符号“元符号性”升级受阻,多元符号之间缺乏链接机制,符号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面临梗阻。政治仪式叙事形式、展演机制和传播方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与中华民族三重记忆整合、情感表达联觉和价值理念融合形成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在新媒体技术及其多元化媒介终端规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政治仪式形塑中华民族记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是建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较为重要的现实进路,对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54;No.25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土地安全的系统观

    张宇;杨轶涵;靳晓雯;

    鉴于传统的土地资源安全观未能充分考虑土地与人类社会其他要素间的联系,故需要构建一种土地安全的系统观,以辨识造成土地安全问题的各种要素,并解释土地安全问题与其他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基于土地安全的系统结构(四个要素: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者、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和系统内容(四个层次: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能够建立一种土地安全的系统观分析框架。将该框架用于剖析内蒙古土地安全问题,能够检验其有效性。研究表明,这种系统性的视角可以为理解和审视土地安全提供新的思路,也能为后续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制度提供依据。

    2022年06期 v.54;No.253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视域

    叶盛楠;

    治理结构、政策、目标和技术工具(信息资源)的“碎片化”,是制约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方法,为破解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碎片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推进内蒙古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结构,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整合供给政策,实现政策的配套联动;整合治理目标,确保价值理念的协同一致;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壁垒,促进信息共建共享。

    2022年06期 v.54;No.25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汤显祖的“摹情诉梦”观念及其戏剧实践——以《汤显祖批评花间集》和《牡丹亭》为中心的探讨

    罗燕萍;

    《汤显祖批评花间集》中体现出的“摹情诉梦”词学观念,与汤氏《牡丹亭》的创作有诸多内在关联;《牡丹亭》人物形象塑造、文学空间构造、主题精神凝练、叙事艺术发展等方面,也与《汤显祖批评花间集》“摹情诉梦”的理论与实践追求相一致。从《汤显祖批评花间集》的序、跋、评点及明清文献的记载来看,遽然论定其为伪书尚缺乏足够的依据。即便该集为伪书,伪作者的意图也是努力接近汤显祖的词学观的,其观点本身也有价值及影响力。在直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从《汤显祖批评花间集》的核心观念入手探讨其与汤氏创作理念的关系或是一条可以期待的路径。

    2022年06期 v.54;No.253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民国新旧两派词学对谭献的接受

    刘红红;

    谭献是晚清著名的词学家,他的词学及词作在民国词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民国词学界对谭献呈现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旧派词学肯定谭献的词论,认为谭献对清词的评语成为后世词史、词学史评价清词的圭臬。新派词学批驳谭献的词论,认为其词缺乏自然与真实,否定谭献标举的词人之词。这些不同观点反映了民国时期新旧两派词学观点的分歧。

    2022年06期 v.54;No.253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工业革命与近代英国景观变迁

    赵文媛;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景观经历了深刻变迁。在制造业地区,规模庞大的工厂和设施齐全的工厂社区拔地而起,是英国工业兴盛的突出表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修筑运河和铁路不仅带来港口、火车站和工厂社区等新景观,也极大改变了英国城镇的面貌。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城市,工厂主纷纷兴建华丽宅邸和城市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彰显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和地位。景观是透视社会变迁的一个独特的窗口,考察工业革命时期的景观变迁对深入理解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变革有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54;No.25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