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9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三重意蕴——基于自我革命的概念生成和发展

    张舒瑜;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概念生成于马克思主义语境,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历史基础和实践价值,阐释出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三重意蕴。从理论维度上看,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蕴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把握。从历史维度上看,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推动社会革命进程及自身的革新与超越。从实践维度上看,系统推进自我革命是引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治党强党的必要之举。通过强化伟大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的社会革命的联动,提升国家治理和管党治党效能。

    2022年04期 v.54;No.25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8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领会“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逻辑

    高清宇;苏振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五个必由之路”所关切的历史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复兴之路迈上新台阶。如何进一步筑牢团结奋斗的社会基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在复杂世情国情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是“五个必由之路”所要回应的时代课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这一结构对称、逻辑严密的思想整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2022年04期 v.54;No.25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涵·维度·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探析

    梁晨晨;杨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探讨美好生活的出场逻辑与理论内涵,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前提。美好生活的主体向度是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照,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是美好生活的内驱动力,人的劳动是美好生活的实现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当前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基础物质条件、公平正义环境、繁荣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氛围、良好生态环境的多重保障。

    2022年04期 v.54;No.251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党的领导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建——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

    熊瑞涛;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身,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运作的一项过渡性代议制度,它的构建离不开党的领导。面对时空脉络带来的框架性制约,党从观念形塑和组织渗透两大路径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合与调适,以使其在借鉴苏维埃制度、参议会制度的原则和安排的同时,能够充分回应和匹配当时的治理情境。对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对于构建代议制度的重要作用,对当下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2年04期 v.54;No.251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刘银喜;赵淼;

    数字政府是政府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数字政府治理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政府治理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而价值取向则是关乎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数字政府实践的蓬勃发展赋予数字政府治理丰富的理论内涵,然而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却尚未得到完整、系统的表述。合理把握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对推动数字政府治理进程、完善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公共行政的理论渊源和数字政府治理的现实图景,可以将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概括为政治、经济、社会及网络空间等维度,各维度价值取向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取向体系,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

    2022年04期 v.54;No.25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02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三生”融合中的特色小镇文脉传承与发展

    费广胜;

    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留住人,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此,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满足居民就业需要,而生产的核心是产业,要做到“特而强”。其次是建设具有吸引力的社区生活。特色小镇不仅是生产场所,还应是生活场所,是社区,要做到“聚而合”。最后是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特色小镇不仅需要有人居住,更要适合人居住,实现“精而美”。“三生”融合,生产是基础,生活是内容,生态是条件,三者相互支撑、互为条件。在此过程中,文化是融合剂。小镇产业因文化底蕴而能与城市产业错位发展,从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社区生活因文化而更具“人情味”和“温度感”;生态环境因文化底蕴而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和依依不舍的乡愁。

    2022年04期 v.54;No.251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驱动政府模式变革: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耿亚东;

    传统的管理型政府作为工业化时代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历来强调通过管控的方式去实施社会治理,因此常常陷入治理危机的怪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管理型政府通过信息、公共政策工具、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控制去实施社会治理的方式难以为继,并引发了一系列政府失灵现象。在此情况下,转变治理思路,实现政府模式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服务型政府是以引导和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其弹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它不仅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突发性、随机性、多变性的特征,还能充分利用该时代所带来的资源与契机。作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中的一元,服务型政府将主动与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开展合作。

    2022年04期 v.54;No.251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公域可以分割吗?

    朱剑;

    全球公域可以进行分割吗?尽管从实践上来看,分割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旦深究“全球公域”这一概念的内涵,上述事实便悄然隐去。全球公域的开放似乎才是理所当然的。在一开始,全球公域处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但随着人类的逐渐介入,主权引入全球公域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全球公域不再难以占有和控制,资源非竞争性的特征也终究难以为继,且来自全球公域的威胁逐渐成为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主权原则可以、必须且应当介入全球公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全球公域“划国而治”,尤其是从全球公域空间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公域的开放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类交往至关重要。所以,多数国家不会拒斥全球公域的开放,但其前提是能够确保国家的安全。

    2022年04期 v.54;No.251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从金谷园会到兰亭雅集:文人集团的政治转向与性质之辨——兼论兰亭文人的玄言诗创作

    李林昊;

    司马越府隽异转向司马睿府,成为司马睿建立东晋的重要僚佐;睿府故旧及其子孙又转向睿子司马昱府,是遏制桓温篡权的主要力量,显示出政治联盟的继承性特点。贾谧“二十四友”属于政治集团,他们依附于贾谧,是其政治上的高参和僚佐而非简单的文学侍从;兰亭文人虽为文学集团,但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是司马昱的支持者。桓温遣子参加兰亭雅集,可能意在与士族、司马昱集团缓和关系,以确保一年后出师北伐后方无虞。兰亭文人是创作玄言诗的主体,其诗歌或直接敷陈玄理,或借山水以体悟玄理,语言风格上崇尚简约,受到清谈和玄学风气的影响。

    2022年04期 v.54;No.251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离散与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生发

    覃才;董迎春;

    20世纪70年代末,到异地求学构成的地理空间位移的离散,生成了少数民族女性“结识”现代汉语诗歌的历史契机,催生了她们进行现代汉语诗歌书写的本体欲望和观念。经过对(异地或者说是现代城市漂泊)的家园、身份及文化离散经历的强化,少数民族女性形成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女性精神的现代诗歌认知与追求,她们的诗歌写作上升到当代女性诗歌和现代汉语诗歌的主流维度。在离散和返乡的想象与书写拉锯当中,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建构了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本体性审美话语,使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具有空间诗学和当代诗歌史的重要价值。

    2022年04期 v.54;No.251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语义发散——20世纪90年代诗歌表意方式之一

    范云晶;

    语义发散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重要表意方式之一。词与物的固定联结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性和临时性关系;词与物的非固定性特征给20世纪90年代诗歌带来了无限敞开性,这主要通过诸多修辞手段,戏剧性、对话、场景的引入及现代汉语诗歌特有的分析性来实现。语义发散使得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意义不断变化,从而走向多元,而上述一切主要与叙事性/叙述性特征密切相关。

    2022年04期 v.54;No.25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的废保建政工作

    庆格勒图;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政村级人民民主政权和城市居民的闾组组织,使人民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04期 v.54;No.25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尔忒弥斯崇拜在成年礼仪式中的作用——以斯巴达为中心的考察

    武文君;李天宇;

    阿尔忒弥斯是古希腊的自然女神,不仅是狩猎女神和动物的保护神,还充当过渡时期的女神,在男性和女性的成年礼仪式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斯巴达地区的阿尔忒弥斯·奥尔提亚女神(Artemis Orthia)崇拜是该职能的重要体现。阿尔忒弥斯作为过渡女神的作用不只体现在斯巴达,在希腊阿提卡的布劳伦及小亚细亚的以弗所等地区都有体现。

    2022年04期 v.54;No.251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论检察机关在监察调查阶段的提前介入

    李佳威;

    在侦查阶段提前介入是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一制度在设立之初带有明显的“重打击轻保护”色彩,逐渐形成指导、建议和监督三个保障诉讼公正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机关的协作提高了诉讼效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检察机关的侦查职能发生分化,职务犯罪侦查权被分离,转化为监察机关的职务犯罪调查权。权力的剥离进一步增强了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色彩,也为其提前介入职务犯罪调查阶段提供了空间。但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再度落入重配合轻制约的桎梏,间接加剧了对被调查人的权利限制。因此,在技术进路方面,有必要完善制约机制,保障提前介入的有效性。同时,细化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增强提前介入的保障性,并最终实现两法的顺畅衔接。

    2022年04期 v.54;No.251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