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文学研究

  • 汉鼓吹曲《战城南》的结构及其文学传统论析

    冯文开;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蕴含着多种不同而又互为关联的二元对立的关系,其叙事的深层内涵通过这些对立关系呈现出来。它对阵亡者哀悼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的《国殇》,但二者有所不同。汉乐府民歌《战城南》对战斗场景的俭省则与《诗经》中的战争诗一脉相承,与中国诗人重礼扬文、崇尚德义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形成与欧洲英雄史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2022年03期 v.54;No.250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道尔吉《水浒传》的程式句法分析

    白存良;

    程式作为一个准备就绪的结构单元,对演述者快速创编诗行、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吴道尔吉在现场演述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的过程中,依靠着程式化表达,但他并没有视程式为一个僵死的解决方案,而是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己的情绪状态等因素,通过扩展和压缩等变化,灵活地使用程式,将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创编成为蒙古族民众易于欣赏和接受的文本。

    2022年03期 v.54;No.25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崇敬、仰慕与反思——彼得·海斯勒与迈克尔·麦尔笔下的悠久中国

    孔令宇;

    美国来华游历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纪实书写是近些年备受瞩目的现象。彼得·海斯勒与迈克尔·麦尔是国内外较受关注的两位美国来华游历作家。两位作家以对文化多样性包容的态度切身体会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带入自己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反观自己的文化。通过考察两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来华的经历有助于两位作家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站在更能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

    2022年03期 v.54;No.25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论“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先进性——人民主体地位视角

    张喜英;

    区分实践活动与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是深化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关键。唯物史观创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理论阐释是对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是分离的,尤其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被遮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超越,其先进性在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确立并趋于真正落实。

    2022年03期 v.54;No.25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史敬文;

    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面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改革瓶颈、疫情冲击等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了多元治理主体、多层治理领域、多维治理体系的健康治理结构;提出了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大卫生、大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健康治理理念;做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医疗改革、健全法律体系,借助新媒体技术、抓住有效平台,参与全球治理、勇挑大国担当的实践探索。新时代健康治理理论与实践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03期 v.54;No.250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数字中国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基于央地“十四五”规划

    高进;刘聪;

    数字中国建设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方略。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的助力。然而,政策工具组合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协调性、融通性,严重制约了数字中国建设的进程,因而亟须厘清各地方政府数字中国建设中“政策工具箱”的现状,深入剖析数字中国建设政策工具组合存在的问题,打通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堵点、痛点。为此,需要统筹使用政策工具,促进外部结构合理化和内部组合的优化,合理布局政策工具的发展方向,深化政策工具与数字中国建设作用倾向的融通性,从而推进中国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成效。

    2022年03期 v.54;No.250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3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信息对称、单元有效与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主体理性”的分析框架

    方帅;

    相对于技术理性而言,在突出以人为本的新时代背景下,主体理性在现代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主体理性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考察发现,信息与单元是现代公共危机治理的关键变量。其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透明度直接关系公众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的行为选择,治理单元的设置则影响政府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成效。一般而言,信息愈对称且单元愈适度,则公共危机治理愈有成效;反之,信息不对称且单元未确定或单元设置不合理,则公共危机治理易陷入低效或无效的状态。基于此,研究建议,在现代公共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可以从公众与政府的主体理性出发,注重信息的对称性与单元的有效性,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有效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2022年03期 v.54;No.25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成吉思汗葬地的习惯法思考

    周宝峰;

    研究成吉思汗葬地问题,仅仅依靠对史料的分析及语音学勘同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法学的视角,运用民族习惯法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基于古代蒙古习惯法的祖茔地葬俗、秘葬葬俗、薄葬葬俗及遥祭习俗,“成吉思汗葬地祖茔地说”符合有关古代蒙古葬俗的习惯法,也即成吉思汗葬地必然位于古代蒙古读音为起辇谷即古连勒古的某个地区。该区域位于漠北不儿罕山之阳的某个辽阔高地,是成吉思汗家族祖茔地之所在,在当时曾被称作“大禁地”。当然,基于古代蒙古秘葬和薄葬的葬俗,找到成吉思汗的精确葬地如同钻火得冰。但基于遥祭的习惯法,这并不影响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对其进行缅怀和祭祀。

    2022年03期 v.54;No.250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全国抗战时期傅作义部队的政治工作——兼论中国共产党部队政治工作对傅作义部的影响

    程丽;李玉伟;

    遵从国民党中央政令、整肃军容军纪和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全国抗战时期傅作义部队开展政治工作的背景。傅作义部在各级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颁行了细致周密的工作守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政治工作表现出可实施性、自主性和受中国共产党影响至深等特点。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到来,傅作义部的政治工作因其落后的本质属性,并受到国民党中央的破坏和干扰,最终走向消沉。

    2022年03期 v.54;No.25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初政治博弈视阈下沈万三家族衰落原因探析

    赵长贵;赵翀;

    明初,沈万三家族竭力欲和新政权搞好关系,但成效有限,依然不断遭到明廷打压,灾祸频仍,日趋没落。究其原因,这与明廷重农抑商、打击豪强、穷治党狱,以及沈家生活奢靡、个别亲属行为不端,甚至卷入政治斗争等因素息息相关。沈氏家族的盛衰是元末明初社会巨变和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其家族悲剧既是明初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又带有鲜明的咎由自取色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2022年03期 v.54;No.25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的语义分布及引申路径

    安俊丽;张凌云;

    现代汉语中“比”的主要用法是在差比句式中作比较标记,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的语义却纷繁复杂,新旧语义共同存在于这一时期,语义发展态势各有不同:有的语义在这一时期逐渐衰落,有的则出现在多种句式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有生命力的语义又呈现出“比”从本义演变为比较标记的趋势。

    2022年03期 v.54;No.25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新闻语篇复杂结构中的套叠结构

    娄开阳;

    新闻语篇复杂结构指消息中存在着多套结构。若多套结构中的部分结构要素共用,则为复杂结构中的套叠结构。根据套叠位置的不同,可将套叠结构细分为三大类七小类:枣核形套叠(导语型枣核/主体型枣核/通体型枣核)、人字形套叠(短人字形/长人字形)和丫字形套叠(短丫字形/长丫字形),其外部构成方式包括粘合、绞合两类,其分述的两个核心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共轭、类比、因果、顺承等四种。对新闻语篇复杂结构中套叠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对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及新闻报道机器写作系统的研发提供一些借鉴。

    2022年03期 v.54;No.250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深耕细作与推陈出新——《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评析

    王绍东;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2022年03期 v.54;No.25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澄怀探道 涤故求新——周秉高先生《屈原研究》及其学术创新的启示

    王晓俊;杨雪梅;李泠波;

    创新是学术研究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生命活力,是学者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潜质能力,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屈原研究》承继周秉高先生一贯坚守的创新精神,讲究援典持据,敢于质疑问难,重视涤故更新,在攻关楚辞研究诸多未解难题的过程中多有建树。周先生持续创新的治学追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当下学术创新的社会议题启示颇多。

    2022年03期 v.54;No.25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编辑学研究

  • 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前审读常见问题及解决路径

    齐昆;

    社科类学术期刊竞争的焦点集中在质量上,设立审读制度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政治性问题、引文引用错误、参考文献著录错误及不规范,是目前社科类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出版的要求和规范,社科类学术期刊才能体现其学术价值。提升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重塑编辑的角色担当和主体作用、重视审读结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有效的审读机制,可以体现审读的内在价值,实现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最大化。

    2022年03期 v.54;No.250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素养提升

    马毓;

    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阵地,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转变办刊理念、升级工作方式、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沟通能力,并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推动学报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发展。

    2022年03期 v.54;No.250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