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7

蒙古学研究

  • 论萨都剌尚“清”诗风

    赵延花;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其诗风尚"清"。萨都剌诗风的形成,与蒙古族尚"白"的民族文化传统关系密切,与诗人的人格追求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其多民族师友尚"清"诗风的影响。萨都剌诗风,是中华多民族文学交融的结晶。

    2021年04期 v.53;No.24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叙述语境中的故乡写实——论蒙古族汉语散文创作的审美真实

    白叶茹;

    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均遵循"说真实、写实物、叙事实、抒真情"的散文传统。蒙古族汉语散文的创作在恪守散文文体"非虚构性"的限定法则的同时,在其故乡写实中尝试着另一种散文叙述方式,以创作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意味的真实增强了其散文审美的厚度。

    2021年04期 v.53;No.245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解读

    严松;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核,马克思所说的"人本"即"人民本位",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两个基本特征。在目的性上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规律性上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者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实质是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层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遵循马克思关于"人民本位"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每一层面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内涵,可明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倡导"重要思想的"人本"指向,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21年04期 v.53;No.24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三维析论

    谢丽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就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形成了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明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和魂""文化基因"等历史定位,总结了对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理论方法,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发展的问题。三重维度具有各自的形成逻辑与显著特征,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体系。

    2021年04期 v.53;No.245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8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能动、价值与原则——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问题

    岳晓峰;

    在马克思正义问题的争论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及建立在对前两个问题理解基础上的正义原则,是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重要问题。根据马克思文本,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主体能动性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客观发展的生产力和主体能动性对正义问题的解决同样重要;异化与剥削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并非只有事实判断这一维度,二者内在地隐含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评判;不同于当代自由主义对平等与自由间张力的争论,在马克思理解的真正的共同体内部,自由与平等是相互支撑且不存在根本冲突的价值原则。只有从这三个问题全面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才能为解决当今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提供可行思路。

    2021年04期 v.53;No.245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扬弃与建构: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思想探析

    张密生;闫添;

    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提出经历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论》这三部著作的理论建构过程。建构的第一步是批判与扬弃:批判杜林给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思想提供了契机,扬弃黑格尔使恩格斯厘清了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建构的第二步是理论奠基:确立了新的自然观并界定"运动"概念的内涵。建构的第三步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及思维中推导出辩证法三大规律并阐述其内在联系。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4期 v.53;No.245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承续与嬗变: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百年探索

    吕瑶;

    作为一项下行上知、上传下达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制度规定,也是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全体党员必须遵循和贯彻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政党治理的丰富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且赋予其中国特色,并将这一理论成果转化为党内请示报告制度,提升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高度。这个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创立巩固、恢复完善、趋于成熟四个阶段。在新时代,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全面回答了"什么是请示报告、向谁请示报告、请示报告什么、怎么请示报告"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制度和实践维度具有内在价值意蕴。

    2021年04期 v.53;No.245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统合”“互嵌”与“共强”:乡村治安治理范式研究

    李砚忠;张文礼;

    治安治理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下,我国的乡村治安治理范式的演变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式:在"国家统合社会"关系中,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互嵌"关系中,民主政治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共强"关系中,合作治理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我国乡村治安须从"硬管理"到"软治理"转型,逐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下乡村治安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2021年04期 v.53;No.245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特色小镇“三治融合”中的文脉传承与发展

    费广胜;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节点。其城乡融合的特点,使得自治是特色小镇的特质、法治是特色小镇的行动方向、德治是特色小镇的底色,三者融为一体。"三治融合"的特色小镇治理,文化既是治理的重要保障,又是治理的主要对象,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是特色小镇治理肩负的重要任务。借助自治、法治、德治行动,确保特色小镇传统文化记忆得以保留,气质得以延续,文脉得以传承,特色小镇因此而经久不衰。

    2021年04期 v.53;No.24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因何难以实现——一个基于行政割据分析框架的解释

    陈思羽;

    城市群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基本格局的核心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作为城市群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公共服务一体化仍面临重重阻碍。从行政割据的分析框架出发,理解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困境的核心就是要把握行政割据现象,研究总结出其具有三重属性:一是普遍性,来源于城市群概念不明和空间范畴盲目扩大;二是破坏性,来源于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三是复杂性,来源于职能性割据、地域性割据和层级性割据等多种行政割据现象的共现和相互加强。为了降低和消除行政割据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构建城市群准入与扩容机制,构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及促成地方政府良性竞合关系的形成。

    2021年04期 v.53;No.24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场域视角下网络突发事件网民群体及其行为属性研究

    张颖霞;

    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群体因诱发事件的刺激而聚集到网络场域中,为了寻找事件相关真相而展开言论与行为,因此他们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网络突发事件的不同参与群体。研究发现在网络突发事件场域中网民群体具有场吸纳性、场适应性、场依存性等特征;网民群体具有信息依赖性、利益驱使性、诉求表达性、时间压迫性、目标诱导性和强变迁性等行为属性。

    2021年04期 v.53;No.24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策扩散理论国外研究述评:态势、关注与展望

    鲍伟慧;

    政策扩散理论研究的兴起,为学术界理解政府政策制定与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政策扩散经典理论与前沿成果存在如下特点与关联:概念界定一致性、研究方法创新性、特征规律权变性、动力因素多元化、扩散机制与扩散模式传承性。掌握国外政策扩散热点话题和前沿动态,并探索未来发展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厘清政策扩散研究的理论进路,另一方面有助于国内学术界更好掌握政策扩散理论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为我国因地制宜构建适用于中国特色实践进路的理论体系提供助益。

    2021年04期 v.53;No.245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4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查尔斯·泰勒与认识论问题——从反思笛卡尔哲学谈起

    王兴旺;

    查尔斯·泰勒对当代主流认识论的批判,本质上是以反思笛卡尔哲学的认知模式而展开的。泰勒认为,虽然笛卡尔思想已被抛弃,但其核心特征"I/O结构"却以某种"隐秘"的方式保存在当代主流认识论中。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泰勒受梅洛-庞蒂现象学思路的启发,重新剖析人类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互动性关联,提出了"关联理论"。然而,泰勒在这里似乎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上帝,作为笛卡尔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如何在关联理论中得到重新理解与阐释,对泰勒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挑战。

    2021年04期 v.53;No.24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康德伦理学中空洞性问题与当代康德式的辩护

    郭宇航;

    康德伦理学核心是定言命令式。黑格尔批评定言命令式为形式空洞,作为道德法则,缺乏有效性。当代学者区分强弱空洞性问题并发展辩护,或基于普遍法则公式的理性普遍性建构道德原则,或挖掘人性公式做出目的论解释。然而,前者不能免于弱批判,后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他律。相较这两种,基于道德共识的解释接近于为康德伦理学成功辩护,它体现康德道德法则的有效性和丰富性,即基于理性普遍性,对道德感、道德动机、道德信念等道德因素的复杂考虑。

    2021年04期 v.53;No.245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工资差异

    王晨;张龙;

    基于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关税数据,通过构造倍差法模型实证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间的工资差异。这一结论在变更不同的工资离散度计算指标后依然成立。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可知,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降低生产率离散度来缩小工资差异,而利润渠道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不同分位点的工资和生产率的分析亦得出一致结论。通过对制造业行业生产率进行分解后可知,在位企业由于更多地使用进口中间品而忽略了高技能工人的引入及研发投入,进而降低了自身生产率,因此行业生产率亦随之下降。

    2021年04期 v.53;No.245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