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杰;张灵林;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核心概念,其指向一种人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从社会权力的渊源看,黑格尔法哲学视域下的"权力"概念无疑为唯物史观中社会权力概念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正是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马克思说明了理性建构实现自由平等的不可能性,揭示了理性形而上学的乌托邦性质,进而在感性活动的领域中说明了权力的起源、运行与消亡。由此,马克思将"权力"概念推演到"社会权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且在生活世界——感性活动领域中为其找寻到了现实根基。
2021年03期 v.53;No.244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乌兰哈斯;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逻辑上的设想,也不再是在实践中徘徊的"幽灵",而是在现实发展中与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并不断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自建立到发展的进程中,其传承性、创新性、民族性及世界性的历史承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以其不断彰显的多方面显著优势论证着马克思关于历史必然性的判断,从而也必然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崇高理想的自觉选择。
2021年03期 v.53;No.244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婧;李玉贵;
解释中国发展的相关问题,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者都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国道路是中国全方位发展过程中理论、制度、实践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成果,并最终抽象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因此,对中国道路的文化构件进行分析,便成为中国道路话语构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内容。具体分析,中国道路的文化构件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外来文化要素的交流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革命性文化与建设性文化的衔接相续。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要素,使其具有明显而独特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其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广阔的世界意义两个层面。
2021年03期 v.53;No.24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非;孙虹;
美好生活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从其出场的复合性逻辑来看,它立论于全球两种社会形态博弈阵地和中国历史发展坐标发生转移;从其出场的逻辑溯源来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美好生活理论的继承与拓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美好生活观核心理念的吸纳与超越,更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好生活观的赓续与传承。故而,其实践逻辑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树立"四个统一"意识和坚持"三维合一"的方法论,以期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夯实劳动实践的价值旨趣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遵循和强大动能。
2021年03期 v.53;No.244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4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生海;
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看,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非常明确的目标。"大一统"思想是文化整合的思想基础,共生互补的经济结构是文化整合的经济基础,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是文化整合的地缘关系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整合目标。文化整合的手段就是正确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2021年03期 v.53;No.244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琳琳;
基于2002—2018年内蒙古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分析内蒙古教育公平程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内蒙古2002—2018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逐年升高,教育基尼系数持续下降,总体教育公平程度越来越高,且处于比较公平的阶段。城与城(乡与乡)之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缩小,城乡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有所增大,城乡教育差异贡献率有所上升,城乡教育差异已成为制约内蒙古教育公平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将在此后的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带动城市和农村教育整体共同发展,是教育领域应对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弊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内蒙古教育公平发展的根本路径。
2021年03期 v.53;No.244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3K] [下载次数:7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国伟;
在信息社会中,大数据、算法等具有影响、支配他人行为与控制人们认知的力量。政府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治理过程冲击了原本的政府权力结构,信息技术在多元主体间进行着赋权与去权的双重震动,引发了形式权力与实际权力的双层失调,重塑着政府内部及其与社会的权力关系。近年来,政府部门技术治理的路径依赖倾向日趋显现,关于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技术治理带来风险还是机遇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当前政府部门技术治理的方式招致了多领域的风险,但隐藏在这风险背后的机遇,也促使我们要辩证地探讨在信息社会中的政府权力结构变迁这把双刃剑。
2021年03期 v.53;No.244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玉祥;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历经多年实践,是自由主义演化的新形态。它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在带来一定繁荣的同时,它对全球各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造成了严重挑战。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综合采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举措来积极应对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所带来的挑战,逐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治理保障。
2021年03期 v.53;No.244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梦时;郭御龙;
行政审批是一个与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全面把握国内行政审批领域的研究现状,对CSSCI数据收集的1998—2020年期间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既有文献从演变趋势上可划分为"萌芽""兴起"和"成熟"阶段,主要围绕着"行政审批的产生背景与概念""行政审批的功能与效应"和"行政审批面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等三个主题展开。从总体变迁趋势上看,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理论基础欠缺、理论研究落后于实务界发展等问题。在现实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审批制度理论体系应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2021年03期 v.53;No.24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4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董迎春;覃才;
80后满族青年女性诗人安然是北方人,南下求学之后,就一直生活于南方。这种从北到南的地理空间位移,生成了她个人关于民族文化、关于异乡生存的离散性审美。因为少数民族的族性身份、身居现代城市当中的离散体验,以及本身的女性身份和哲学专业背景,安然青年阶段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较强的超出年龄阶段的成熟意味与文化性叙事特征。安然作为近年来中国诗坛青年诗人群体非常活跃的代表之一,探讨她的诗歌创作背景、影响因素及其所呈现的持续性诗歌创作特征,既可以总结出构成当代青年诗歌创作的一些决定力量,也可以窥见当代青年诗歌发展的一些可能。
2021年03期 v.53;No.24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立武;
"现实主义重构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理论潮流,最早诞生于《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重构论讨论专辑"。"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文学》《人民文学》所推介的带有"新义"的创作潮流。一个代表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讨论的主要理论潮流,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倾向。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上的对照和分析对于重新审视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争鸣文章和主要作品是重新认识和反思现实主义的主要考察材料。这些材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的现实主义在理论阐释和文本实践两个层面上存在着错位。
2021年03期 v.53;No.24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薇;
崇高美主要体现在具有崇高精神的内涵表达和令人产生崇高感的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我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追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文艺创作形式与内容上的娱乐化倾向,使得文艺创作中的崇高美黯然缺失。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崇高美的建构应该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民族精神的崇高美;扎根人民服务群众,体现民族情感的崇高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再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崇高美。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文艺工作者要从创作题材、创作内容、创作方式、艺术形式等多方面传承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2021年03期 v.53;No.24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兴;
"二月二"节日产生于唐代,但在北方地区,其节俗活动及文化内涵于元明时期却发生了变化,并演化为"龙抬头"节。其节俗活动主要包括"引龙""打灰囷""饮食节俗""禁忌节俗"等,共同承载了"祈愿富贵""崇龙祀土""驱虫避害"等节俗文化主旨。这些节俗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多种表达形式。这种文化变迁是该文化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人群心理的适应性、归属性、审美性的需要进行的重新调适。
2021年03期 v.53;No.24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云龙;
志愿公诉制度是古代雅典司法制度的特色,也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之一。该制度设立原因有二:其一是帮助弱者,抑制贵族权势,调节城邦内部贫富矛盾;其二是维护城邦利益,让每个人成为"城邦管理者"。志愿公诉制度起源于梭伦改革,成长于克里斯提尼改革,完成于厄菲阿尔特改革。得益于雅典帝国的扩张,诉讼案件的增多成为志愿公诉制度成熟的重要外部因素。志愿讼诉涉及诉讼范围较大,主要的志愿诉讼类型为离任审查(euthunai)、告发(eisangelia)和非法法令指控(graphe paranomon)。但是,随着志愿公诉制度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明显:诉讼之风盛行,讼师日渐增多,冤假错案频发。
2021年03期 v.53;No.24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悦;
利奥六世为了获得男性继承人,缔结过四次婚姻,违反了教会法关于婚姻次数的规定。教会虽有反对的声音,但最终对此表示理解并做出有条件的让步。利奥六世的"第四次婚姻案"是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例,对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期间,术语"生于紫色寝宫的"与继承权联系了起来。与之联系的公共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成为皇位继承制度的配套保障。这一案例反映出拜占庭帝国中期皇位继承制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2021年03期 v.53;No.244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