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文学研究

  • “丝绸之路”与唐人的疆域观念及文化胸怀

    高建新;

    唐朝"丝绸之路"的再次贯通与繁盛,不仅改变了唐人的疆域观念,也成就了唐人阔大的文化胸怀,使国家变得更加开放、富裕和强大,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从唐诗的记述与描写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贯通与延伸让唐人由内转外,目光远大,胸怀天下,极大地促进了唐王朝的开放,增强了其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2021年01期 v.53;No.24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辨正

    周宝峰;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并非指死的意义,而是指对死的态度。"重于泰山"的精确原义应是把死看得很难,不轻易赴死;"轻于鸿毛"的精确原义则是把死看得很容易,欣然赴死。"重于泰山"并非说的是死,而是说的"不去赴死";"轻于鸿毛"所指才是"赴死",并且是"视死如归"。作为对古代散文名篇的文学欣赏,笔者认为,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使用应当回归司马迁的原义。

    2021年01期 v.53;No.24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桐城派名家张裕钊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于广杰;

    晚清桐城派北传直隶,形成了以张裕钊、吴汝纶为核心的莲池书院文人群体。这一群体深刻影响了晚期桐城派的发展,推动了新文化思潮的兴起。张裕钊作为畿辅桐城派文宗,诗学思想兼取唐宋、熔铸众体,将古文的义法通于诗法,主张"因声求气",奇崛中见出平易淡远,合乎自然之妙。他蒿目时艰,诗歌多写感慨家国巨变和身世漂泊的孤怀,形成了沉郁峭拔、萧疏清肃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清末正直的文人传承斯文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担当。张裕钊的诗学与创作对直隶诗坛影响较大,尤以王树楠、范当世、李刚己受其沾溉最深,成为晚清诗坛卓有成就的大家。

    2021年01期 v.53;No.242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的首次基层普选

    庆格勒图;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基层普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实践。内蒙古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普选作了精心准备。在各族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基础上,经过选民登记、资格审查、代表候选人提名和召开选举大会等环节,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普选运动。通过这次普选,加强了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各族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民主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了基层干部,促进了男女平等。

    2021年01期 v.53;No.242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前期(1636—1720)涉藏敕书语种及其演变述略

    苏都必力格;

    现已出版发行的有关清前期档案史料集所录涉藏敕书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清廷的涉藏事务中,因局势的变化,其敕书语种也多有变化。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自皇太极到顺治朝末年的敕书语种为蒙古文;第二,由康熙朝初年至"驱准保藏"为止的语种为"满蒙二体合璧";第三,清廷乘"驱准保藏"将敕书语种厘定为"满蒙藏三体合璧"。三体合璧一直延续至清末。清前期敕书语种的这一演变,实际上伴随了清廷将西部边疆地区逐渐纳入管辖并实现经略藏地的历史进程。

    2021年01期 v.53;No.242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衣钵:明代中后期内阁辅臣新型关系考论

    张鑫;

    随着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制渐趋成熟,内阁辅臣为争夺这一要职发生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也牵动了朝野各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当申时行接任首辅后,通过政策调整和个人风格影响,使得内阁辅臣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即以"传衣钵"的方式塑造了前后首辅之间的政治继承关系,极大地稳定了当时的中枢政局。但随着时局的变迁,尤其是朝野政治对立的进一步加剧,"传衣钵"式的阁辅关系也发生了异化,成为垄断权力、排除异己的"护身符"。

    2021年01期 v.53;No.24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雅各布·布克哈特到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研究新突破

    崔瑾;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长期以来笼罩在神学阴影下的欧洲带来了文明的曙光。作为这场运动的首发地和重镇的意大利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奇迹,故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是文艺复兴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和英国学者彼得·伯克无疑是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分别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彼得·伯克加深了学界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史学的理解,弥补了布克哈特有关文艺复兴文化史研究的不足,从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

    2021年01期 v.53;No.24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生态消费模式的价值蕴含及建构路径

    蒋玲;

    生态消费模式成为解决生态危机、寻求人类美好生活图景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成为生态消费模式的理想愿景。它是对消费主义的生态批判,是对过度型消费、炫耀型消费、符号异化型消费的扬弃与超越,倡导以"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为价值原则。生态消费模式建构是以培育绿色消费意识为理念先导,以全民践履绿色生活方式为行动自觉,以推行绿色生产与销售为供给基础,以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为制度保障的系统性工程。

    2021年01期 v.53;No.242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党在大革命时期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研究

    吴承强;赵宇;

    少数民族干部是国家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能动意识的"人",在价值选择中是一定的价值判断、物质刺激、情感共鸣、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制度构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囿于阶级斗争、联邦制的话语体系及其对民族问题的认知路线(地理空间),未能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干部群体的具体表征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干部的内在逻辑,为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提供经验。

    2021年01期 v.53;No.242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假问题”:公共政策学的一个概念

    杨腾原;代佳朋;

    公共政策学认为准确认定问题比准确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用"政策问题"这个概念来表达"准确认定问题"的意思。"假问题"是"政策问题"的反概念。既有讨论把假问题等同于"第三类错误",即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但这种理解容易让人认为,只有响应假现象的情况才能算作假问题。其实,立在"现象之真假"与"问题之真假"之间的是政策议程,响应真现象的政策议程也可能造成假问题。通过聚拢相关讨论,可以从逻辑上梳理出"假问题"的三种情形:政策议程以假为真,政策议程以真为假,政策议程力不能及。这种梳理的学术意义在于,借"假问题"这个术语的表意将研究的注意力聚焦于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才是发生假问题的"场所",防范假问题亦要从调控政策议程切入。

    2021年01期 v.53;No.242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9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群组与传统组织形式对公共冲突的影响差异研究

    付丽媛;

    不同于某些社会泄愤类群体性事件,以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受损利益的冲突性事件呈现出组织化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各类网络社群的壮大,各类冲突性事件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组织形式,而是开始借助不断成熟的网络群组进行利益群体的联合和抗争。由于成员交流机制、组织运作、传递信息方式等存在极大的差异,两类不同的组织化状况对公共冲突的进展有明显的差异性影响。但目前政府的管理手段仍然停留在对传统组织形式的管理中,不仅不能有效转化冲突,甚至会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所以,以网络群组为组织基础而形成的公共冲突事件,对政府冲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及时回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2021年01期 v.53;No.242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治理的革命性与颠覆性:趋势、挑战与对策——以政府治理为研究视域

    王慧娟;

    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技术治理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政治活动和公共治理领域,已成为当下我国政府治理的一种必然趋势。这势必会给政府治理带来革命性影响,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等颠覆性新技术能够在助力智慧政务建设、保障政府数据安全、推进政府信任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是,技术治理也对政府监管、信息安全、法律伦理和治理水平提升等形成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新形势下政府应当从治理理念、安全建设、法治规范、制度设计等方面应时而动,推动政府技术治理的创新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1年01期 v.53;No.242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中华竹文化的多元象征及其当代意义

    丁艳;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元象征意义,这种多元性,融合渗透在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民间习俗及文学等各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色彩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文化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仍有裨益。

    2021年01期 v.53;No.24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9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从语法学史看松下汉文法中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征

    王娟;曲志强;

    日本著名的国语语法学家松下大三郎于1927年出版了《标准汉文法》。该论著的知名度虽然远远不如他关于日本国语语法的其他论著,也未被汉语语法研究学者所重视,但该论著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特点,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1933)十分相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言观点上都肯定、强调普遍语言学理论的存在;其次,研究内容上相较语义都更重视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第三,研究方法上都采用了共时、直接成分分析法和比较法等典型方法。从年代来看,松下汉文法的这些理论特点甚至早于小林英夫和朱德熙等结构主义代表学者的著作,在语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01期 v.53;No.24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中国稀土上市企业升级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

    马富萍;李利娇;杨柳;张倩霓;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以2015—2017年32家中国稀土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可以对企业升级效率进行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析及投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稀土上市企业综合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偏低;大部分中国稀土上市企业未实现有效升级的根本因素是规模或技术上的投入、产出不相匹配。据此,应提高中国稀土上市企业的升级效率。

    2021年01期 v.53;No.242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论区域行政立法协同的合宪性

    杨杰;

    区域行政立法协同使传统的行政立法由"独立立法"迈向"合作立法",因而必须关注其合宪性。目前关于区域行政立法协同的合宪性,存在否定说、暗含说和解释说,但这些学说都有不周延之处。在证成区域行政立法协同合理性与可行性之基础上,通过解释国家指导思想和国家根本任务的新内涵,得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我国宪法中的重要理念,而区域行政立法协同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显然,区域行政立法协同具备合宪性。

    2021年01期 v.53;No.242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