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1

蒙古学研究

  • 元代汪古史事钩沉

    温旭;

    学界对汪古部的研究成果丰硕。在现存历史文献中,尚有一部分前人未能充分利用的汪古部史料。研究这部分史料有助于深入探究元代汪古人的历史。经研究发现,信仰罗马天主教的高唐王阔里吉思发钧旨护持道教和佛教,赵王王傅横科扰民,汪元昌拥有司徒名爵,《中堂事记》中的马月忽乃就是汪古人月合乃,(黑旦)公在金代是女真人。

    2019年01期 v.51;No.23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年班馆舍到蒙货中心:清代至民国北京外馆的职能变迁

    高福美;

    外馆设于清初,最初为外蒙王公进京年班的接待馆舍。晚清年班制度废止,外馆成为北京地区的蒙货贸易中心。民国初年大量商铺在外馆设立总庄,并在外蒙库伦等地设立分庄,由此构建了一条北京与外蒙地区的双向贸易通道。外蒙独立之后,外馆商号所从事的旅蒙贸易逐渐衰落。

    2019年01期 v.51;No.23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空间批判维度

    李维意;赵英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从空间批判的维度揭示了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的建设性和破坏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取代世界历史的经济必然性。在空间探索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拓展了物理—地理空间、重组了社会—经济空间、变迁了文化—心理空间;在空间意蕴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空间化本质是资本全球化,空间化形塑则表现为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即全球空间同质化和异质化的过程,空间化特征则表现为资本全球空间断裂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在空间批判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夺落后国家空间、进行生态殖民主义的丑恶行径,揭露了虚拟资本恶性膨胀和全球经济风险问题,表达了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历史最终将被共产主义所主导的人类历史所代替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理想。

    2019年01期 v.51;No.23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王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惩治和预防贪污腐败、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及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等角度出发,对加强党内监督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新主张。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内监督思想是一个由党内监督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基本宗旨、实践路径等构成的逻辑体系。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内监督思想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党内监督,要不断扩大党内民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建设。

    2019年01期 v.51;No.230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尊严意蕴

    左路平;

    共享发展是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社会正义的价值目标。尊严自古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追寻,内含于社会正义的价值要求之中。共享发展与人的尊严的维护双向互动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人的尊严的实现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义和重要价值目标,人的尊严的实现又为共享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民主体支撑。在新时代中国,要在全面推进共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尊严,就要以能力为基础,让社会成员在共同参与中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共享发展为支点,为社会成员获得有尊严的生活创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依归,把实现人的尊严纳入共享发展的全过程。

    2019年01期 v.51;No.230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

    李慧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立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入分析其内含的世界历史观、唯物史观、共同体思想和自然观,可以具体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理论依据。

    2019年01期 v.51;No.230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4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战国至西汉中期“豪杰”指代流变考

    杜晓;

    "豪杰"一词出现于战国,"有能力的人才"是其指代对象,涵盖文武,强调人内在的素质。自秦以降,"豪杰"一词的指代对象又引申出"有势力的人"。此用法渐居主流,强调个人势力等外在属性,且往往带有与国家相对的民间性色彩。西汉中期,"豪杰"又出现了带有贬斥色彩的用法。这些变化与秦汉之际至西汉中期的国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19年01期 v.51;No.23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真实与虚幻:“他者”视域下的清代长随群体

    王美珏;

    在清代,长随是官员雇佣的私人仆役,主要负责行政事务上的跑腿、打杂。作为活跃于官场的小人物,长随在史料中留有多样且极具反差的历史面相。对于其所引发的诸多弊病,清帝虽认知全面,却囿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相对单一的处置模式——要求官员自行约束长随。清代长随长期存在且其弊病始终得不到真正解决的根源,就在于清代官员与长随所形成的控制与反制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长随的正当与非正当权力。可以说,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虚幻权力,俨然成为清代长随的长存之道。

    2019年01期 v.51;No.230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慈善与救济:民国时期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白中阳;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疾病等诸多原因,社会上有大量残疾人存在,当时的政府和社会曾给予过残疾人群体必要的慈善救助,使得该时期残疾人慈善事业相比晚清时期而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国人救残、助残慈善观念的大为提高,更体现出了政府在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转变。尽管该时期残疾人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还不尽完善,但整体的发展状况却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残疾人慈善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并产生了特定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9年01期 v.51;No.230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历史》中灾害异象描写的分析

    徐一卯;

    "助祭"利奥的作品《历史》是关于拜占庭帝国10世纪下半叶扩张时代历史的重要原始史料。书中提及的地震、洪水、彗星、日食等灾异,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意涵。其中天文奇观具有预兆警示作用,自然灾害则是上帝惩戒人类的手段,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利奥对灾害异象的关注与解读既是出于对基督复临等宗教观念的笃信,也是对古典时期命定论的部分继承与改造,更是对帝国上层惨烈政争的不满与批判。基督教观念、古典传统、社会现实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利奥进行历史书写的主要原因。

    2019年01期 v.51;No.23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与托克维尔——基于1848年法国革命的比较分析

    罗涛涛;

    在马克思看来,1848年法国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由此引发的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关于1848年法国革命的分析,是其资本主义批判逻辑的展开。随着对革命认识的深化,也促使他进一步完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以来的法国社会处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转变。长期缺乏政治生活的传统,令法国社会陷入了"革命—专制政权建立—再革命—专制政权再次建立"的历史怪圈。1848年法国革命便是其中环节之一,其最终结果也是专制政权的建立。相较而言,马克思的分析是一种基于长时段的社会分析,而托克维尔的分析是一种基于短时段的政治分析,两者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历史的独特视角。

    2019年01期 v.51;No.23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哲学研究

  • 自由主义的两条道路——论霍布斯、洛克“自然状态”学说的差异及影响

    姚啸宇;

    霍布斯和洛克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两大源头,他们都将"自然状态"学说作为自己政治理论的根基。但是,两人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性的理解差异巨大,这使得他们在对国家和政府进行设计时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霍布斯主张建立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利维坦"国家,洛克则是"有限政府"的倡导者。现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接受了洛克的政治原则,但霍布斯的思想遗产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仍然在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体现。

    2019年01期 v.51;No.23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权力的“空间化”与解构——基于福柯的微观视角

    苏日嘎拉图;刘和;

    权力是福柯反抗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历时性叙述,利用话语机制,将权力、规训、身体纳入社会空间的场域体系中进行批判,反思现代社会被构建的主体命运,试图推翻现有权力结构。在福柯眼中,权力不再是一种关于国家、统治阶层、暴力争斗的宏大叙事,而是需要被重新审视的改变个人的微观力量。它被现代化的进程包裹着,借助于空间的场域,一方面创造了新式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个体人性的压制。

    2019年01期 v.51;No.23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罗尔斯自尊及其社会基础

    兰超;

    基本社会善是罗尔斯正义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原初状态中的各方正是借助基本社会善来选择两条正义原则,用以调节社会基本结构的。基本社会善主要包括权利、自由、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社会基础。目前对前几种基本社会善的探究已经比较完备了,但是对自尊的社会基础却关注不足。自尊虽然在罗尔斯的体系中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成为一种基本社会善,而作为基本社会善的是自尊的社会基础;探究自尊的社会基础包含的内容及自尊的社会基础与其他几种基本社会善之间的关系,能够对作为基本社会善的自尊的社会基础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2019年01期 v.51;No.230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元代山水田园散曲的闲适图景和文化心理探析

    刘育;

    山水田园是诗歌发展过程中一个常见且恒久的写作素材,因此当散曲这种新的体式出现以后,山水田园也自然而然进入了其歌咏和表现的范围。与前代常常将离愁别绪、忆古思今的感伤色彩附着于山水田园描写中的诗词作品相比,很多元散曲的创作者都自觉将愉悦闲适之情寄于山水之间,其作品普遍包含有声、动、事和世俗化的特色。此外,在宏观时代背景下考察元王朝的异族统治、文人群体的复杂构成及时人的心态等多方面特点,既有助于发现存在于这种闲适图景背后的独特文化心理,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元代文人和文学面貌开拓了新的视角。

    2019年01期 v.51;No.230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肯著作中的疑似“仓央嘉措诗歌”

    荣立宇;崔凯;

    仓央嘉措诗歌流布、传播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历史,在21世纪的汉语文化圈中掀起了一股热潮。真诗、藏族民歌、汉族诗人仿作构成仓央嘉措诗歌在当下的存在生态,有些仿作的知名度甚至超越了真品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尽管如此,这些也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仓央嘉措诗歌"的全部,事实上,还有一部分诗歌作品处于鲜为人知的状态。这些作品来自20世纪中期美国人类学家邓肯的田野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仓央嘉措诗歌的规模,值得学界瞩目,有益一般读者赏析。

    2019年01期 v.51;No.230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资本主体性的分化与歧变逻辑——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

    韩宗生;

    风险社会是对当代社会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前的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分析与探讨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相比之下,客观理性分析风险社会生成机制的研究显得不足。应以探索风险社会生成的制度根源为目标,从资本的主体化逻辑来梳理和呈现资本这一因素在风险社会生成中的作用机理。资本的主体化逻辑可区分为总体性逻辑、扩张性逻辑与矛盾性逻辑三个维度,通过层层分析来建构资本主体化逻辑与风险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理论思考。

    2019年01期 v.51;No.23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者风范

    <正>刘银喜,男,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内蒙古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刘银喜教授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后进入

    2019年01期 v.51;No.23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蒙古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投稿途径请登录内蒙古大学学报网站http://ndxbskb.imu.edu.cn/点击"在线注册",进入作者投稿系统。

    2019年01期 v.51;No.23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