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9

蒙古学研究

  • 蒙汉文学交融中的元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创作研究

    多洛肯;孟静;

    元代蒙古族诗人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取得了较好的文学创作成就,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诗文创作景观。我国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极深研幾之功实不可没。元代蒙古族诗人创作的汉文诗歌在蒙汉文学交融的大背景下熠熠生辉,于质于量都堪称上乘。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有写景记游诗、即事感怀诗、社会讽喻诗、酬唱赠答诗等;在艺术特色上,善于语言混用、风格豪迈雄浑又兼魏晋唐宋的清丽闲婉、幽丽蕴藉。元代蒙古族诗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诗文创作,与元代政治地位需求下形成的重视儒学及儒家人才、重视学校教育的政策及蒙汉两族人民相互交流形成的文化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2018年06期 v.50;No.229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治理共同体: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向选择——以碎片化治理为视角

    费广胜;

    我国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仍面临着棘手的碎片化难题。理念滞后是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源头,也是碎片化困境难以根治的深层次原因。独享治权的政府看似服务民众"零距离",实则越俎代庖。政府越管越多,分工越分越细,而治理碎片化却挥之不去。不发达的公民社会,既是政府不得不越俎代庖的原因,也是产生城市社会治理碎片化的根源。支离破碎的治理框架,不足以形成治理共同体,而各自为政的结果,必然使城市社会治理陷入碎片化的汪洋之中。创新城市社会治理,需要构筑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8年06期 v.50;No.22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33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区域治理与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现实困境与调整策略

    米鹏举;

    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治理成为必然的要求。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是区域治理的主要载体,并对区域治理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府际间竞争无序和合作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上官员晋升竞争下的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偏好,以及客观上政府本身的不足、协调机制不畅及相关监督法律机制缺失。由于我们在现有的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框架下无法解决区域治理的问题,就需要转变合作思维,构建良好的横向协调机制,辅助以完善的监督激励体系,并将社会组织纳入区域治理框架,扩展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产生区域治理的良好效果。

    2018年06期 v.50;No.229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1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郭世英;刘银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和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进入全方位发展、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为现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指导,同时也开拓了国家治理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018年06期 v.50;No.22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对思辨哲学方法的分析与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

    滕藤;

    在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方法的持续且深刻的批判为切入点是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例,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不仅前置了批判黑格尔国家观、法哲学原则的理论基础,而且彰显了其哲学实践范式转向的现代哲学特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在理解黑格尔思辨哲学特点及马克思对思辨哲学方法的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可以将方法批判分解为针对思辨哲学构思方法、解释方法的批判,以此为始基简要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向的基本理路。

    2018年06期 v.50;No.22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贫困与贱民”困境

    张当;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贫困-贱民"难题构成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困境,并且成为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难以突破的瓶颈。面对此困境,黑格尔不得不依靠国家理论来寻求解答,虽然他未能从所有制的根基上解决问题,但是却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济贫路线,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由此来看,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不仅构成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且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政治转向。

    2018年06期 v.50;No.22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优先何以可能——罗尔斯在“优先问题”上对直觉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

    张亮;

    价值冲突发生时往往通过诉诸优先问题予以解决。直觉主义具有不可解释性和无优先性的特点,因此不能成功解决优先问题。罗尔斯提倡的"词典式的序列"的方法试图克服直觉主义的局限性。它对解决优先问题的启示是:完全依靠直觉和完全排斥直觉都是不可取的,要最大限度考虑人类价值体系的丰富性。

    2018年06期 v.50;No.229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元末明初名士邾经考述

    周雪根;熊秀梅;

    邾经是元末明初颇有成就的杂剧作家、散曲作家。然除曲家身份外,其亦善诗文、词,有《观梦集》《玩斋稿》,且其交游者多为元末明初名流。惜乎学界对其生平、著述的记载或查考不详,或因循旧记。元曲研究之著作仅载其戏曲创作、与元末曲坛名流交往,而不及诗歌创作。诗文研究者不知其为著名遗民词人,更不知其乃曲坛才俊。更有甚者,对其字号、里贯等的记载也存在舛误。通过对其生平、交游、创作的考察与钩稽,发现其既工曲亦善诗文,名重一时,还有谪滇的经历。这对明初云南流寓文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2018年06期 v.50;No.229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鹏运研究述论

    张鹏;

    王鹏运为晚清一代词宗,学界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是王鹏运研究的发轫期,此期涉及对王鹏运词风格、渊源及地位的简评,多流于印象,缺乏系统性,但往往一语中的,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是王鹏运研究的发展期,其词作的思想内容为此期研究重点,对风格特色有所忽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王鹏运研究的繁荣期,研究涉及王鹏运的词集版本、词学活动、词作词论及词籍校勘等各个层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王鹏运的早期词学思想、词风转变及其与同代词人的比较仍有待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2018年06期 v.50;No.22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寅恪对古诗的笺证与释证方法研究

    陈松;

    陈寅恪对古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两书当中。前一书主要运用"笺证"的方法,后一书主要运用"释证"的方法。"笺证"偏于对古典与今典的考证,"释证"则偏于对诗歌深层情感和内容的阐释与开掘。"笺证"是"释证"的前提和基础,"释证"则是在"笺证"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和解读。前者使得对诗歌的解读有史可据,后者利用考证内容为更加明晰地阐发诗歌的深层意蕴而服务。在对诗歌"释证"的过程中,诗歌与历史互相证明与阐发,诗歌贯串起一幅情韵生动的历史画面,诗情与史实达到融合无间的境界。方法上的不同,使得著述体例各异。如果说前者对每首诗歌的笺证可以单独成文,后者对诗歌的释证则为还原历史人物形象与发掘人物性情服务,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陈寅恪的"心史"别裁。

    2018年06期 v.50;No.229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近十年国内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吴诗尧;

    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对十月革命的相关研究,其视野更加开阔、对象更为丰富、分析探究越发深入。由此,十月革命的历史细节和事件全貌更加清晰,十月革命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更为明确,十月革命之于人类命运和文明进程的意义进一步展现。

    2018年06期 v.50;No.229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四次十字军时期拜占庭地方贵族投敌原因——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例

    孙思萌;

    13世纪初,拜占庭人统治下的伯罗奔尼撒半岛遭到第四次十字军入侵。当地贵族普遍放弃军事抵抗,而是选择投靠和依附十字军,故导致半岛疆土沦陷、统治权易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皇权的缺位是地方贵族投敌的重要原因,十字军入侵者的诱降手段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但究其根本,当地贵族的叛国投敌是自12世纪末起,拜占庭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社会贵族统治深化的结果。

    2018年06期 v.50;No.229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185年诺曼人入侵塞萨洛尼基原因探析

    丁寒冰;

    诺曼人是兴起于北欧的海盗民族,经过数个世纪的持续扩张,其势力到12世纪已经渗透至地中海北部区域。在进一步将海外拓殖的步伐延伸到巴尔干地区后,诺曼人将主要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并于1185年强势攻陷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诺曼人入侵塞萨洛尼基固然有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步入穷途末路和塞萨洛尼基的城市地位等因素,但根本因素则在于其崛起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取代拜占庭帝国和在地中海世界谋求霸业的扩张企图。

    2018年06期 v.50;No.229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笔下皇后塞奥多拉的形象及影响力探析

    刘榕榕;

    作为查士丁尼一世的伴侣,六世纪拜占庭皇后塞奥多拉受到了普罗柯比等拜占庭史家的关注。在公开的记载中,塞奥多拉虔诚而慈善,拥有良好的声誉。然而,在普罗柯比当时未公开的《秘史》一书中,塞奥多拉不仅私德败坏,而且频繁插手政事。究其原因,普罗柯比在《秘史》中对塞奥多拉干政等活动的负面描述反映了作者男性文人学者的视角,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逐渐下行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事实上,塞奥多拉的政治影响力完全来自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帝地位。塞奥多拉或在查士丁尼一世的授意下,或在揣摩查士丁尼一世心思的情况下进行了诸多的干政活动。

    2018年06期 v.50;No.229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4条的整合与完善

    张玉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4条是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撤销、变动的程序依据和民主保障条款,其关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基。但该条文在规范层面、实践层面及法律体系层面均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可能危及宪法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修改、整合与完善。

    2018年06期 v.50;No.22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广播媒体转型研究新视角:广播媒体社群系统建构

    吴梅红;

    传统的广播媒体组织协作系统存在许多弊端,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革命性变革,应建构一种全新的系统模型——广播媒体社群系统。构建广播媒体社群系统的方法和路径是:以创新为组织战略进行广播媒体组织变革,构建环境资源内聚与耦合的管道和平台,打造以主持人IP为中心的用户强关系,以及用服务体系赢得维护广播媒体社群系统的能力。

    2018年06期 v.50;No.22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