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8

蒙古学研究

  • “七介山”地望辨——拓跋史札记之二

    莫久愚;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中的北魏"并、肆、恒、朔等州"分幅图中的"七介山"注记位置,值得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研判的"七介山"方位也有疏漏。根据对拓跋珪幼时避难南奔、托庇于独孤部时的驻地及柔然侵逼平城路线的具体分析,《魏书》中的"七介山"应为今岱海盆地西南蛮汗山至马头山之间的山体。

    2017年01期 v.49;No.21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新解

    高建新;

    《使至塞上》为王维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无穷的赞美,但对于此诗的解读仍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通过对全诗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漠"具体指巴丹吉林沙漠;二是"孤烟"指烽烟,即平安火;三是"长河"指川流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弱水,即今额济纳河;四是王维写作此诗的具体地点是在居延塞上,既非途中,亦非初至凉州。

    2017年01期 v.49;No.218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代诗注家多蜀士考论

    谭杰丹;

    宋代盛行诗歌笺注,号称"千家注杜""百家注苏"。别具意味的现象是,宋代的诗注家有许多蜀人,尤其是著名的诗注家,如赵次公、师尹、赵夔、任渊、史容、史季温、李壁等,皆为蜀地人士。这一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蜀人好慕文学的历史传统与宋代蜀地政治、经济、文化特殊情境遇合的结果,与宋诗及诗学阐释的特点相关,更受到注家与诗人因缘际会的触发。宋代诗注家多蜀人的现象,历时来看,是蜀地文学传统延续的表现;共时来看,这是宋代蜀学的成就之一,是蜀人的骄傲。

    2017年01期 v.49;No.21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安置“思想”?——论韦勒克文学观中的关键问题

    龙卓婷;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实际上是韦勒克文学观中的关键问题,或者说如何安置"思想"透射了当时盛行的思想流派譬如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及英美新批评派的崛起的思想史背景和本质特征——文学批评的"客观化走向"。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一反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批评传统,坚持文学本体论,将"思想"作为文学的外部因素排除在文学的本质特征之外;因此,文学研究也应反对哲学式研究方法,需构造一个融合诗学、批评、研究和文学史为一体的内部研究体系。在韦勒克的理论体系中,文学与思想的特殊关系,恰恰体现了韦勒克反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坚持文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融合文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缜密思辨。韦勒克意图探究的是,思想是怎样进入文学的或思想是如何成为文学式的,其着眼点仍然是文学的独特性与纯粹性。

    2017年01期 v.49;No.21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归化”“异化”在西方语境中的嬗变

    赵玉珍;

    韦努蒂关于"归化""异化"的思想源自施莱尔马赫,并吸收了贝尔曼的翻译伦理思想。"归化""异化"这对术语在西方语境中经历了从被视为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到被视为翻译伦理的过程。二者的关系也从一开始被认为是完全对立的,到后来被认为二者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厘清韦努蒂关于"归化"和"异化"思想的转变,有助于了解这对关键术语在西方语境中的嬗变过程。

    2017年01期 v.49;No.21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环境保护——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视角

    李孟真;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提出势必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贸合作的背景下多方利益纠葛,矛盾不可避免。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合作,避免资本扩张引起的生态冲突,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同时,实现"绿色丝绸之路"。

    2017年01期 v.49;No.21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论十大关系》到“五大发展理念”

    邓新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起点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心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

    2017年01期 v.49;No.21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正式制度视域中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及动力系统探析

    顾文兵;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问题。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对发展动力的生成造成了巨大压力,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带来发展创新动力不足,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安排影响内外源动力聚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不协调延缓动力系统建构等。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影响,努力实现外源动力的内化效应、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政治资源,强化内源动力的增长、以确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内外源动力的聚合等途径完成。

    2017年01期 v.49;No.218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应急管理不同阶段的危机领导力

    关铮;佘廉;魏凌;

    危机领导力是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应急管理理论,危机领导力十大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要素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时序关系、层次关系和二维关系。危机领导力要素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应急管理不同阶段领导力的内涵,对危机领导者的选择和培养有重大意义。

    2017年01期 v.49;No.21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8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理性、智慧碰撞下的自由民主危机——美国政治学成长的芝加哥时刻

    郑荃文;杨晖;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治科学领域显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行为主义兴起和古典政治哲学复兴之间的紧张关系,即学科来源的智慧渊源与学科实际的理性实用之争。最初的价值导向与理性化发展趋势之间的张力,转化成政治学发展的两股相反的牵引力:"往回看"与"向前走"。前者指责后者忽视问题的本质,浅薄错位且缺乏智慧;后者认为前者空乏无力,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这一智慧和理性的碰撞、传统洞见与现代民主的激荡在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研究中,酣畅淋漓地展现出全貌,合力把美国政治学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堪称美国政治学的"芝加哥时刻"。回顾这一时刻的代表性人物伊斯顿和施特劳斯的共识与分歧,既能把握政治科学领域变迁的线索,又能展现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在相互诘问中引发的自由与民主的微妙张力。

    2017年01期 v.49;No.21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周初“天命观”的理论范式及其深化——从“命定秩序”到“人文主体”

    李双芬;

    周初的"天命观"由武王时期强调天命的绝对权威和"天命"的变易发展到周公以道德为核心的成熟"天命观",说明作为周政权主导观念的"天命观"具有应时而变和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这同时也体现了周初政权对"天命"命定秩序的敬畏和依赖。"天命观"的发展始终适应时代要求,成康之后,为巩固政权和塑造政权的合法性,"天命观"又进一步发展出居天下之中而得天下的"受命观"。伴随着大一统华夏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华夏"观念的发展,周代"天命观"也与之相结合并获得了进一步的拓宽和创新,进而形成了四海为一统的"天下观",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人文基石。

    2017年01期 v.49;No.21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沿袭三千年之久的“早朝”究竟“朝”什么?

    阿尔丁夫;

    沿袭三千年之久的"早朝"究竟"朝"什么?回答不尽相同,见仁见智。正确的回答是,朝拜正在露出地面(海面)并冉冉升出的太阳。为避免错过朝拜这一光芒四射、光辉灿烂的朝日或旭日,国君同臣子们须于日出之前便等候在宗庙或"大室"之中。这是由日崇拜和基于日崇拜而形成的"朝朝日"习俗决定的。这可以以人类学、民族学和中原民族甲骨文中的证据加以证明。"早朝"在我国后来形成制度,这种制度为《周易·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作了绝佳的注脚。

    2017年01期 v.49;No.218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琉善生平看地中海区域文化人对古典文化的认同

    倪滕达;

    琉善是罗马帝国的一位重要学者,生活在罗马历史上最强大的安敦尼王朝。琉善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转折:从手工业学徒逐渐成长为各种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者,以及将这些现象融入自己文字中的讽刺文学家。从琉善的家乡、人生经历及任职情况来看,其足迹不仅跨越地中海区域,而且明显地反映出了地中海区域文化人对古典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2017年01期 v.49;No.218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索格底亚那人与斯基泰人关系考

    齐小艳;

    索格底亚那人是古代伊朗民族的一支,这一民族素以擅长经商而著称,国内外学者称其为"粟特商人"。索格底亚那人对自身历史的记载甚少,加之古波斯铭文和古典文献均反映了古波斯和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索格底亚那的政治军事征服活动,因此很难界定索格底亚那人的自身形象。在贝希斯敦浮雕和国内出土的一些墓葬中,他们的形象有时与戴尖顶帽的斯基泰人联系在一起。希罗多德的《历史》和古波斯铭文的比较研究不仅为梳理公元前6世纪索格底亚那历史提供了政治历史框架,也为探究索格底亚那人与斯基泰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2017年01期 v.49;No.218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内在特征及其逻辑转向——以《巴黎手稿》为中心

    张雯;

    马克思的现代性虽不肇始于《巴黎手稿》,但正是《巴黎手稿》开启了他现代性批判范式的重大转折。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角度从之前的"政治异化"("副本"批判)转入"劳动异化"("原本"批判),在对资本、抽象劳动及异化三者的内在本质及相互关系的揭示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根本性的剖析和解答。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反思和市民社会的深层梳理,马克思确立了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的批判方式,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整体性视域;而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切入现代性批判,也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形成一种整体视域下的双重结构(即对资本及其背后的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二者彼此支撑拱卫,共同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基本支柱。《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纲领性文本,也是马克思对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的新的逻辑起点,因此可以视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真正诞生地。

    2017年01期 v.49;No.218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哲学对契约论的解构

    郭伟峰;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在解释国家权力之起源方面,契约论是大多数政治哲学家所赞同的理论。阿甘本从生命政治视角出发,对契约论解释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构成了对契约论的严峻挑战。他选取神圣人、赤裸生命、例外状态等核心概念为基点,从对自然状态的重新诠释、对人类共同体的原初结构的揭示和对契约论者权利话语的虚假性的深层揭示三个向度出发,对契约论进行了彻底的解构。由此,阿甘本为我们展示了现代政治的另一面向。同时,也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待和理解现代政治,敞开了一个新的理论视域。

    2017年01期 v.49;No.218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信息推送技术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深度渗透

    李永凤;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量剧增,人类陷入空前的信息选择困境。信息推送技术成为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大海捞针的技术指南。信息推送服务全面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互联网运营的各个环节,引领新的互联网运营理念和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用户的网络使用数据成为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性数据,也是互联网营销的深度数据资源。作为人类创作的技术力量,网络信息推送服务以精准的信息推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同时悄然改变着人类的信息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限制着网络用户的信息接触视野,成为一种塑造用户的隐性力量。

    2017年01期 v.49;No.218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草原文化传播力的提升途径——基于扎根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和钰;

    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草原文化传播活动,可以发现"文化情境、传播动机、传播行动、公众认知"4个范畴对草原文化传播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其范畴之间及与传播主、客体、媒介等传播要素之间存在交互牵制关系,联结各关联变量构成"情境—动机—行动—认知"模型,认为文化情境构成传播主体信息符号选择与编码的外部条件;传播动机与传播行动构成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与信息转译的关键因素;公众认知构成传播客体信息接受、继续传播与信息反馈的内部条件。该模型可为草原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策略思路和建议。

    2017年01期 v.49;No.218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肩负使命 砥砺前行——稳步发展中的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正>2008年,为使学科发展得更好,并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内蒙古大学调整学科布局,将历史系、旅游管理系合并成立了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院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史哲基地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人才培养

    2017年01期 v.49;No.2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蒙古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新闻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投稿途径请登录内蒙古大学学报网站http://ndxhskb.imu.edu.cn/点击"在线注册",进入作者投稿系统。

    2017年01期 v.49;No.21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