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蒙古学研究

  • 元代诗人笔下的“诈马宴”略说

    高建新;

    "诈马宴"较为准确的含义应该是蒙古贵族们穿着一色的"质孙服",骑着盛装的"诈马",集体参加由皇帝主持的连续三天的盛大宴会。从周伯琦及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诈马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宴会开始时要举行庄严的仪式,宣读成吉思汗"礼撒";二是参加人数众多;三是赴宴者每天要穿同一颜色的衣服,即"质孙服";四是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和美酒;五是在举行宴会的同时,音乐、歌舞、百戏、竞技、游戏轮番上场。元代皇帝通过每年举行的"诈马宴"赏赐大臣,加强与漠北蒙古诸王的联系,沟通感情,树立权威;同时也接待藩属及外国使节来朝,以此展示元王朝的强盛和恢弘的气度。作为百年盛典,一代名宴,"质孙宴"和"诈马宴"实际上是一宴二名,只是着眼点不同。从服饰角度看,可称"质孙宴";从骑着盛装的马赴宴的角度看,可称"诈马宴"。

    2016年02期 v.48;No.21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铁勒拔野古部研究

    王静;李青分;

    拔野古部为铁勒诸部之一,突厥文名称为Bayrqu,中文译写有拔野古、拔曳固、拔也古、拔野固、勃曳固、拔也固、杖曳固等。其部落发祥地在今蒙古高原地区,而活动足迹遍及漠北及山西、河北等广大中原地区。该部初臣属于突厥,后臣属于薛延陀。薛延陀汗国灭亡后,拔野古举部内属,唐在其地置幽陵都督府,以其首领俟利发屈利失为都督。突厥复兴后,拔野古部再次臣属于突厥。开元四年(716),拔野古部脱离突厥,杀突厥默啜可汗,部分南迁唐境,被安置于大武军北。拔野古部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与突厥、薛延陀、回纥诸北方民族交织在一起,并和唐王朝展开了长期而密切的交往。拔野古部经济以游牧业为主,射猎业为补充,同时兼营少量农业;地丰草盛,产良马、精铁,物产较为丰富。

    2016年02期 v.48;No.213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准噶尔汗国明阿特鄂托克来源与游牧地考

    特尔巴衣尔;

    准噶尔汗国明阿特鄂托克之属民,曾于17世纪初,居住在唐努山和克穆河一带,如同图瓦等,为操突厥语的蒙古部之一,与唐努乌梁海一同隶属于喀尔喀和托辉特部。后来,准噶尔部趁喀尔喀内乱之际,出兵将明阿特等部掳掠而去。值策旺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汗国为加强对明阿特等部的控制和扩充兵力,将之迁徙并使之从属部正式纳入了准噶尔汗国内部管理体制,使明阿特部成为准噶尔24鄂托克之一。这样,明阿特部就被迁到特穆尔图淖尔等地方以防守哈萨克、布鲁特,直至准噶尔灭亡。

    2016年02期 v.48;No.213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RF模型的蒙古文分词及词性标注的研究

    那日松;淑琴;齐力格尔;

    为了探讨蒙古文自动词切分及词性标注的问题,可以首先对20万词级蒙古文语料的词切分和词性标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其切分和标注错误进行二次修正,然后再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CRF),进行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分词及词性标注"统一实现"的研究。开放测试的结果表明,蒙古文自动分词准确率在98%以上,蒙古文分词和词性标注"统一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率比分词和词性标注"两步走"实验结果的准确率高出3.55%,"统一实现"实验在考虑"上下文"和特征"连写的附加成分"后所得准确率可以达到93.38%,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蒙古文分词及词性标注问题。

    2016年02期 v.48;No.21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艺术产业集聚区体系构建研究

    张淑梅;

    内蒙古艺术产业集聚区是基于地区深厚的艺术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积淀等基础,在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政府规划与市场主导等经济、政策驱动力作用下,艺术产业价值链关系不断集聚、发展,在特定区位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水平的主导产业引导下的多业共生有机综合体。其总体发展目标可以确定为:借助政府扶持,把握现实机遇,依靠内蒙古独特的比较优势,深度挖掘艺术产业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分步骤地开发产业需求能力,广泛吸纳专业多层级结构人才,积极开拓就业能力,鼓励并激发良性竞争以保证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专业化分工合作明显、市场消费多样化发展、产业联动循环立体效应显著、规模报酬递增、外部经济竞争能力显著增长,并逐步蔓延周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经济地理格局,建设中国北方艺术产业高地。

    2016年02期 v.48;No.213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气候治理的政治学问题

    唐代兴;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导致气候灾疫频发,并危及人类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为此,气候治理成为必然并孕育气候政治学诞生。气候政治学研究就是为气候治理和人类自救提供政治引导的智慧和方法。气候政治学须获得全球视野和世界胸襟,搭建解决气候治理上出现的认知冲突、伦理冲突、利益冲突、责任冲突的政治共识桥梁,并以原则政治原则、生境政治原则、责任政治原则为根本准则和价值导向,探讨气候权力规范,构建社会公正和气候资源平等分配的全球框架,为从根本上解决"气候何以得治"和"人类何以实现自救"铺平广阔的政治道路。

    2016年02期 v.48;No.213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意识构成的基本维度探析

    陈秋云;陈墀成;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意识的核心问题。从现实前提、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人类现实自然的具体有限性与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构成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系统整体性构成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共同环境;对科技进步条件下人类历史面向未来的超前性的认识和把握构成了人类的共同命运。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层认知,民众生态意识的培养最终需要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上。

    2016年02期 v.48;No.21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真理的自我表征和客观阐释——本雅明历史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蒋迪;

    本雅明认为,以往的(特别是体系哲学的)认识论都试图以认识知识的方式来掌握真理,这是对真理的误读。我们不需要也无法对真理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认识。以科学的或者数学的方式来认识真理,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问题重重的。因为这样的认识方式本身就放弃了语言意指真理的方法。而他认为,这恰恰是认识真理的真正的方法。

    2016年02期 v.48;No.21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我国第三部门参与残疾人服务供给研究——基于SWOT分析

    白维军;朱思慧;

    近年来,随着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的兴起与不断发展,第三部门供给服务的优势逐渐显现,但第三部门参与残疾人服务供给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引入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第三部门参与残疾人供给服务具有有效应对双失灵,以及正外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责任感弱和对政府依赖的劣势。我们目前既面对国家重视程度提高和残疾人对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机遇,也面临着路径依赖、法定地位不明确、公信力偏低和发展资源不足的挑战。只有加强第三部门的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完善政府提供的供给保障机制,才能使第三部门得以长效发展,适应中国现阶段的残疾人服务供给需要。

    2016年02期 v.48;No.213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领域冲突控制与化解耦合的三大机制建设

    张春颜;阎耀军;

    在公共领域冲突管理中,控制和化解是两种最基本的方式,要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从耦合的不同维度上看,可以将冲突控制与化解的耦合机制区分为相互依赖的三个方面,即: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机制、不同手段的交互转换机制和不同目标的平衡促进机制。三种机制彼此衔接、功能互补,构成了控制与化解耦合的有机体系。每种机制对于控制与化解的有效耦合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促进各种机制的平衡发展应当成为公共冲突管理制度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2016年02期 v.48;No.21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超越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网络政治的政治走向探析

    赖佩媛;

    目前网络政治的功能多定位于提供政策咨询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渠道,这实际上忽视了网络政治的价值功能。网络政治真正的变革功能是超越非制度性的政治救济,实现其变革功能,即改进代表制度,完善民意表达;改善民主形式,回归传统民主;等。政府应以网络政治的兴起为契机,推动民主进程,注重社会治理,加强网络回应,重塑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实现从管制政府转化为责任、有限政府,进一步向服务群众社会的角色转变。

    2016年02期 v.48;No.21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项目制与公共产品的参与式治理有效实现路径——基于利益、能人和信任的分析框架

    李松有;颜欣;

    参与式治理是基层民主治理的一个向度,已发展成为项目进村不可或缺的环节。现阶段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治理机制的出现,旨在克服项目治理体制的弊端,破解国家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调查发现,对参与式治理进行有效性研究,关键是要提取核心的中间变量,基于"利益—能人—信任"的分析框架,解构不同公共参与治理类型的运行逻辑,并结合具体个案比较进行实践验证,进而作为探索公共参与治理有效实现的基本依据。

    2016年02期 v.48;No.213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社会价值

    邓国军;蓝海;

    孔子以降,讫于近代,本来是"和而不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关于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的具体内涵、演变轨迹等问题,却乏人问津。其实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内涵甚为丰富,概言之:一是君子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君子的德行;二是事君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礼乐等级制下的君臣关系;三是相处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士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魏晋及以后,随着君子人格的分化、名士人格的兴起,曾为君子德行的"和而不同",逐渐演变为名士的品德,在政治领域里表现为"事君之道",在社会领域里表现为"相处之道"。其中事君、相处之道应用于政治和文化领域,推动了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的发展和学术、艺术文化的进步。

    2016年02期 v.48;No.213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农民节”的渊源与创建

    李小东;

    民国时期,中国创建了诸多新的节日,农民节即为其一。20世纪30年代,乡村基督教会首先提出并举办"农民节",为乡村基督教徒的节日盛会,未定统一日期,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和民众性。1941年,全国农林会议决议通过2月5日(立春日)为"农民节",自1942年开始举办"农民节"纪念大会。"农民节"官方化后,更多地呈现为农政推广和政治宣传的一种仪式,成为战时"政治表达"的可资利用的重要工具和形式。但"农民节"自创建之始就已经脱离农民,它的创建缺乏充足论证,亦缺乏农民的参与。

    2016年02期 v.48;No.213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苏轼词《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编年及写作对象再商榷

    罗燕萍;翟红霞;

    从"明日黄花""戏马台""红粉"的运用,以及苏轼历次重阳词的怀念对象和苏轼谪黄的心境,可以推断其《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写作对象极有可能是王巩,并非是徐君猷,也不是王适。此词回忆当年徐州之盛会,"黄花"之意象,尤重王巩,"红粉"二字,兼及徐君猷,"不必看茱萸"两句,象征兄弟朋友分散、失落之情,末句却又振起慰藉。全词可谓重阳感慨,应有徐君猷在场,兼怀王巩及往昔岁月,应编为壬戌元丰五年重九。

    2016年02期 v.48;No.213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愈学官与文人角色对其文学观的影响

    黄霞;徐晖;

    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韩愈就是唐代文人多重角色的代表。韩愈的学官角色属于规定性角色,韩愈任职学官,要在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中做事;而韩愈作为文人,属于开放性角色,有自由驰骋的余地。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他的文学观显示出多样性。学官角色要求他把振兴儒家道统看做是根本,倡导"文以明道"的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作为文学家,他强调不因袭古人,提出"自树立"的文学观。

    2016年02期 v.48;No.21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你”类话语标记

    潘先军;

    汉语中含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话语标记可以概括为"你"类标记。这类标记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与后续话语有三种关系,分别是后续话语指向听者、指向言者、指向其他,它们主观性的排列等级为:指向其他<指向说话人<指向听话人。汉语的"你"类标记在英语中是不对应的,但却有很强的相似性,两者在表达主观性的等级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普遍性。

    2016年02期 v.48;No.21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简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于立昌;

    "简直"最早的连接使用为形容词短语,语气副词"简直"是在方式副词"简直"的基础上语法化而来的;而方式副词"简直"则为形容词"简"与方式副词"直"词汇化的结果,为"直接""径直"义,这一用法至今还保留在部分北方方言中。在表结论性的语境中,"简直"由方式副词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

    2016年02期 v.48;No.21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