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木德道尔吉;
通过对《满文原档》天聪六年四月至六月的"地字档"和"满附二"之记录的解读,以及与《清太宗实录》相应记载的比较,试图厘清清太宗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占领库库和屯以及经略其周边地区,威胁明边的史实,进而探索《清太宗实录》与《满文原档》之间的史源关系,揭示《清太宗实录》对这段史实的修改、删减的事实。
2014年04期 v.46;No.203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和谈;
辽金之时,契丹文人的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以北。通过查考宋金两方的文献,可知契丹文学家耶律履曾经使宋至杭州。此事在耶律履生平中至关重要,成为其晚年得志、集两朝皇帝宠信于一身的重大转折点。《金史》本传未载此事,从而出现缺漏。耶律履被派使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朝任职时间长,自身素质高;二是世宗准备重用和提拔耶律履;三是耶律履精于绘画,此次使宋可能另有任务。修撰《耶律履年谱》或"耶律履小传"时应补入其使宋之事,以求史实完整。
2014年04期 v.46;No.20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米彦青;赵延花;
柏葰是道咸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志意高迈、文名卓著的蒙古族诗人。有清一代,他是因科场案被杀的官职最高者。柏葰诗作主要保存在他的《薜菻吟馆钞存》中,留存有七百多首。其习唐而成的沉雄文风影响后代。对柏葰及孙崇彝现存诗作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蒙古族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风貌。
2014年04期 v.46;No.20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樊运景;王旭;
金元易代及女真、蒙古相继入主中原的特殊历史时期,北方士人一改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消极思想,到达漠北西域觐见蒙古可汗,甚至奉职汗庭。其境遇与心态各异,创作记述了蒙古高原、西域中亚奇特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富有深厚的情感、通达的民族观念,将蒙古王朝纳入华夏帝王谱系予以认同。可以说,当时士人的北上及西行,具有重要现实及理论意义。
2014年04期 v.46;No.203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学林;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2014年04期 v.46;No.20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广杰;
曾巩"尚意"的诗学思想根底于"六经",以表现其醇儒的人格胸次和修养践行境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种冥搜狂思的观物致思方式。曾巩从儒者心性和人格意趣的表达出发,重意不废文而尚自然畅达,是北宋"尚意"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冥搜博取,追求理致,因意的高古和人格的傲兀而表现出高古莽苍、磊嵬雄放的诗境;其清幽闲旷处,亦有清健平实之风。其诗学思想为宋调的形成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2014年04期 v.46;No.20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涛;
晚明文学社群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兴盛特别是对文坛文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崇祯二年复社联盟吸纳竟陵派加盟其中,崇祯四年至崇祯五年几社文人编选《几社壬申合稿》,以及崇祯六年社盟诸子评点谭元春作品成为此期文坛向复古醇雅文风转变的重要契机。复社联盟此次群体文学活动,少不了社友间的声气之援。但这仅为一种表象。即使复社联盟文人群体评点谭氏作品是为竟陵派鼓吹,但也并非出于社盟诸子真心,而是借此宣扬复社联盟的复古思想。
2014年04期 v.46;No.203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和文;李媛;
清代科举考试以制义为主,试律诗也拥有一席之地。法式善的《同馆试律汇抄》所收试律诗就是翰林士子的乡试、会试、朝考、召试及馆课之作。考察该书,可以了解清代科举考课、清人试律诗所表现的雅正诗学观和试律诗在清代兴盛的原因。
2014年04期 v.46;No.20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学东;
贾公彦广泛征引唐制疏释《周礼》之经注,范围涉及赋役、科举、刑狱、市政,吏制、宫室、天文等诸方面。赋役方面,周、汉两代每季度上报一次"四时薄",唐时变为每年一次。周时每三年一次大比,主要是对户口及财物进行统计;汉时每年一次,主要统计户口之数;唐代造籍,又改回周制的每三年一次。不仅统计户口、财物,地宅也在造籍范围之内。刑狱方面,对于过失杀、伤人之畜产,周时由调人协调解决;唐时则有成文法可依据。对于盗贼的惩罚,周时是没收盗贼家财;汉法与唐律规定更细致,有主之赃物要还归失主,官家之物或无主者没入官府。市政方面,唐代对物价的评估更严格,次数由汉代的每月一次变为每月三次。
2014年04期 v.46;No.20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莹波;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2014年04期 v.46;No.20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郜耿豪;
"兵站"一词源于日语,是日本军事后勤近代化的产物。日本在引进近代欧洲后勤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陆军战时后勤体制——兵站体制,这一体制在袁世凯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传入中国,并在"民国"军队中得以继承,在概念及相应的职能上打上日本兵站的烙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了兵站,并结合自身需要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交通运输保障组织。现代以来,中外兵站的职能趋于一致,均重视平战结合、综合保障和联勤保障。
2014年04期 v.46;No.20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樊江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西方新史学重要代表的年鉴学派成为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随之丰富。相对而言,年鉴学派的国际影响问题并不为研究者所重视,既有研究往往停留在笼统叙述年鉴学派在世界范围得到积极反响这一层面,不免有令人误解之嫌。欧洲、美国、苏联史学界对年鉴学派的消极回应甚至刻意抵触,说明年鉴学派走向世界的历程并非一路坦途,政治意识形态、学术文化传统等因素极大制约着年鉴学派国际影响的拓展与效果。
2014年04期 v.46;No.203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