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2670

蒙古学研究

  • 敖伦苏木古城的若干问题

    周清澍;

    本文是2012年11月在包头召开的"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不是纯学术性论文,是根据我30年前研究有关问题的体会,提供建议以供敖伦苏木古城文物调查和历史考古工作参考。内容除介绍以往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外,也提到自己亲历亲闻涉及此问题的前辈事迹,由于他们的探索,才得以积累今日丰富的成果。

    2014年03期 v.46;No.20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若干问题

    明·额尔敦巴特尔;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2014年03期 v.46;No.20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地谱

    徐鑫;

    地谱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特殊租金。地谱与户口地相伴而生,继而在耕地和空地基的永租交易中广泛存在。地谱具有标示蒙地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具有收租权利和作为债权抵押获利的经济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地谱的经济价值因可以稳定获得货币收入或抵押出卖而更加受到重视。

    2014年03期 v.46;No.202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元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创作研究谫论

    冯文开;李青林;王旭;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2014年03期 v.46;No.20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丘处机西游途中文学活动系年考略

    金传道;

    丘处机西觐成吉思汗,开启了蒙汉文化交流互渗的大幕。丘处机不仅将道教传播到了西域,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活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他在往来西域途中,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既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给道教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在河中府,他与耶律楚材、王君玉等人唱和诗歌,营造出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2014年03期 v.46;No.202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唐诗有关居延的书写

    高建新;

    历史上的居延一直处于农业与游牧两大势力的争夺之中。居延出现在唐诗中,从一开始就与边塞立功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紧密关联。由于与内地相距遥远,归路难寻,所以在唐诗中,居延往往用来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情。居延地处北方绝漠,地域辽阔,自然形态丰富,风光壮美,豁人心胸。唐诗有关居延丰富的书写,体现了唐人辽阔的边疆视野、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刚健骨气的推举,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构成,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4年03期 v.46;No.20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元诗中的李陵台

    赵延花;米彦青;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思念故乡,便筑台登高遥望中原方向,后人称为李陵"望乡台"。李陵台位于元上都附近,是承载元代多民族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元代诗人借咏李陵台,表现李陵的乡关之思,表达自己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李陵、司马迁遭遇的同情,也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2014年03期 v.46;No.202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古代论诗诗的体制及其流变

    于东新;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2014年03期 v.46;No.202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朓咏物诗略论

    赵红菊;

    在南齐,谢朓的咏物诗不仅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对于创作技巧的磨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咏物诗不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亦代表了从山水诗到宫体诗的过渡,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2014年03期 v.46;No.20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新形势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刘涛;闰彩霞;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要求。探讨转型时期我国公民参与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及保障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合法性、秩序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3期 v.46;No.20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研究

    李翌萱;蒋美华;

    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管理创新极具意义,而网络也正日渐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场域之一,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培育公民意识是规范网络管理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双效之举。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具体可从完善以网络公德文明为基础的认知机制、健全以明晰网络权责为核心的规范机制、构建以网络民主参与为趋向的导向机制、推进以网络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制约机制四个领域入手,以期形成合力。

    2014年03期 v.46;No.20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康德启蒙观念中的知性与理性

    侯振武;黄亚明;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2014年03期 v.46;No.20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哈贝马斯理想的言语情境理论:阐释与批判

    刘志丹;

    理想的言语情境是哈贝马斯确保交往行为者之间能够达成理性共识的基本装置,在哈贝马斯早期语言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理想的言语情境产生的缘由在于破解理性共识论证过程中的无限循环链条,进而引出有关理想的言语情境基本内容的阐释。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交往行为排除来自现实世界的外在阻碍;二是为交往行为排除来自交往结构自身的内在强制。界定它的性质的立足点在于它的三个显著特点:介于先验性和经验性之间,介于调节性和构成性之间,介于形式性和内容性之间。对理想的言语情境的批判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必要性的批判,对可能性的批判,对明晰性的批判。

    2014年03期 v.46;No.20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子“三言”内涵及其对解读《庄子》文本的意义

    尹凤芝;张亮;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2014年03期 v.46;No.20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溪山琴况》中的“和”与“淡”对二胡演奏的启示

    宋姗姗;

    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不仅提出一套古琴演奏技法的要求,同时阐明了琴乐的审美原则和所应达到的思想意境,具有独到的美学价值。"二十四况"中尤以"和"、"淡"最为关键。在器乐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将技巧和心态、心境的培养有机结合以来,方能达到习琴的最高境界。

    2014年03期 v.46;No.20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马可波罗未到过亦集乃城考论

    石坚军;张晓非;

    马可波罗在甘州与额里折兀之间插叙了亦集乃城、哈剌和林、巴尔忽平原诸地,以致国内外学者在其来华途中是否路经亦集乃城、哈剌和林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仔细分析研究《马可波罗寰宇记》主要版本对亦集乃城记载内容,在考狄埃、伯希和等前人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论证马可波罗事实上并没有到过亦集乃城。马可波罗对亦集乃城的记载,应均为道听途说之辞。

    2014年03期 v.46;No.20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外朝的再现:论汉代内郡都尉佐官和属吏的设置

    张新超;

    内郡都尉是指除边郡、京畿地区以外的郡都尉。丞在内郡都尉的僚属中地位最高,秩六百石,由中央任命。内郡都尉的属吏由其自行任命,按中央内外朝的模式分为两大系统:其一,内廷门下系统,有门下掾等,秩百石。其下属则有干、书佐等,秩佐史。与都尉关系较为紧密,相当于中央的内朝。其二,外廷诸曹系统,有功曹、议曹祭酒、主簿等,秩百石。其下有属,秩为斗食。再下则有书佐、用算佐、干、小史等,秩佐史。相当于外朝。内郡都尉的僚属与边郡、京畿都尉有很大不同,他们在整个都尉系统的僚属中占有多数和主导地位,对国家的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2014年03期 v.46;No.20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定位

    尤绪超;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提高到"决定性",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色。

    2014年03期 v.46;No.202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基于逻辑模型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齐晓娟;

    财政支出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水平、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支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型地区转型,进而促进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借鉴逻辑模型的基本思想即因果关系分析方法,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形成机理的分析,梳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过程中各活动的因果关系,找出影响其绩效的关键因素,能够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构建全面的、系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14年03期 v.46;No.20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