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清澍;
本文是2012年11月在包头召开的"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不是纯学术性论文,是根据我30年前研究有关问题的体会,提供建议以供敖伦苏木古城文物调查和历史考古工作参考。内容除介绍以往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外,也提到自己亲历亲闻涉及此问题的前辈事迹,由于他们的探索,才得以积累今日丰富的成果。
2014年03期 v.46;No.20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明·额尔敦巴特尔;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2014年03期 v.46;No.20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鑫;
地谱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特殊租金。地谱与户口地相伴而生,继而在耕地和空地基的永租交易中广泛存在。地谱具有标示蒙地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具有收租权利和作为债权抵押获利的经济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地谱的经济价值因可以稳定获得货币收入或抵押出卖而更加受到重视。
2014年03期 v.46;No.202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冯文开;李青林;王旭;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2014年03期 v.46;No.20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金传道;
丘处机西觐成吉思汗,开启了蒙汉文化交流互渗的大幕。丘处机不仅将道教传播到了西域,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活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他在往来西域途中,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既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给道教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在河中府,他与耶律楚材、王君玉等人唱和诗歌,营造出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2014年03期 v.46;No.202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建新;
历史上的居延一直处于农业与游牧两大势力的争夺之中。居延出现在唐诗中,从一开始就与边塞立功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紧密关联。由于与内地相距遥远,归路难寻,所以在唐诗中,居延往往用来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情。居延地处北方绝漠,地域辽阔,自然形态丰富,风光壮美,豁人心胸。唐诗有关居延丰富的书写,体现了唐人辽阔的边疆视野、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刚健骨气的推举,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构成,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4年03期 v.46;No.20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延花;米彦青;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思念故乡,便筑台登高遥望中原方向,后人称为李陵"望乡台"。李陵台位于元上都附近,是承载元代多民族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元代诗人借咏李陵台,表现李陵的乡关之思,表达自己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李陵、司马迁遭遇的同情,也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2014年03期 v.46;No.202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东新;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2014年03期 v.46;No.202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红菊;
在南齐,谢朓的咏物诗不仅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对于创作技巧的磨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咏物诗不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亦代表了从山水诗到宫体诗的过渡,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2014年03期 v.46;No.20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侯振武;黄亚明;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2014年03期 v.46;No.20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志丹;
理想的言语情境是哈贝马斯确保交往行为者之间能够达成理性共识的基本装置,在哈贝马斯早期语言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理想的言语情境产生的缘由在于破解理性共识论证过程中的无限循环链条,进而引出有关理想的言语情境基本内容的阐释。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交往行为排除来自现实世界的外在阻碍;二是为交往行为排除来自交往结构自身的内在强制。界定它的性质的立足点在于它的三个显著特点:介于先验性和经验性之间,介于调节性和构成性之间,介于形式性和内容性之间。对理想的言语情境的批判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必要性的批判,对可能性的批判,对明晰性的批判。
2014年03期 v.46;No.20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凤芝;张亮;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2014年03期 v.46;No.20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姗姗;
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不仅提出一套古琴演奏技法的要求,同时阐明了琴乐的审美原则和所应达到的思想意境,具有独到的美学价值。"二十四况"中尤以"和"、"淡"最为关键。在器乐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将技巧和心态、心境的培养有机结合以来,方能达到习琴的最高境界。
2014年03期 v.46;No.20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