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703

蒙古学研究

  • 论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王绍东;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农耕民族的历史贡献多有阐述,但是对游牧民族的历史贡献则研究不足,重视不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类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发展和丰富了军事战术与技术,增强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保留了一片绿色生态环境,促进了祖国的大一统步伐。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认识与评价。

    2014年01期 v.46;No.20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蒙元时期的“守宫”与今日成吉思汗陵的渊源关系——兼论成吉思汗陵的性质

    奇·斯钦;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其四大斡耳朵由后妃们依次继承。元朝建立后,元廷封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兼领四大斡耳朵,史称"守宫"。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从财产的继承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却没有触及它的本质问题,即用途问题。翻检《史集》和《元史》,不难看出,保留是为了祭祀之用。新近的考古发掘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事实。成吉思汗四斡耳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八白室和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性质相同,均为成吉思汗灵庙,是蒙元时期遗留下的守宫制度的产物。

    2014年01期 v.46;No.20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核心价值和根本制度——基于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的理性分析

    郭强;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它虽然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但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也要回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颠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真正落实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市场经济准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作为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的"人民主权"的否定,从参与的广泛性层面诠释了"真正民主"的现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承认权力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构起民选机关支配执行机关的权力运行机制,超越了西方"三权鼎立"和多党竞争下的议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制度。

    2014年01期 v.46;No.200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隐含的内在逻辑——论近代哲学人类学的构筑要素与延异路径

    高斯扬;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4年01期 v.46;No.20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寻求人类解放的新出路——卢卡奇《民主化进程》对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探索

    孟偲;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而如何令社会主义体制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脚步协调一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课题。卢卡奇曾在《民主化进程》一书中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出发,对20世纪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民主严重失调的原因,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化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而实现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他的理论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4年01期 v.46;No.20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语》“学”的伦理思考

    杨永利;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2014年01期 v.46;No.20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地方政府的作用、困境与调适

    成为杰;

    地方政府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战略推动、战略落实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地方层面推进的困难主要在于以功能区而不是行政区为政策载体、利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开发秩序落实困难三个方面。需要从行政区政策差别化、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与规范、利益补偿机制、过渡性政策等方面进一步调适。

    2014年01期 v.46;No.200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俏;张大为;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地方治理运动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地方治理理论取得了很多成果。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代地方治理研究一直围绕着如何实现对地方良好有序的治理,实现地方层面的良治而进行。以分权化为制度基础的改革,作为首要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的重组和多中心治理主体构建的参与式网络,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治理运行路径的研究焦点。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地方治理研究起步较晚,如何规范、弥补研究中的不完善之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未来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要在概念明晰化的基础上,扩展研究的客体和场域,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地方治理理论更具解释力。

    2014年01期 v.46;No.20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83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内蒙古国税重点税源与税负分析

    廉桂萍;王翼飞;王晓东;

    税收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调节器,重点税源是保证这一调节器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2012年,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的影响,虽然内蒙古国税税收收入增长率为4.07%,但同比却下降了28.23个百分点。作为重点税源的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四类行业也出现了明显的疲软,增幅放缓。为此,要通过加强重点税源审核、减少税收流失、培养新型税源等措施,合法合规增加各项税收收入。

    2014年01期 v.46;No.20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制度变迁模型及供求研究

    杨建国;白永秀;赵海东;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制度变迁具有其他传统要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转型制度变迁的模型表现出各异的内容。转型制度变迁的供求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二者的均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应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所采取的制度变迁模型组合存在差异,强制性制度供给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将对制度均衡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014年01期 v.46;No.20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匹配研究

    薛继亮;

    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输出的刺激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较好的经济绩效并没有取得与资源的丰裕水平相一致的水平。通过对我国重要资源输出地——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匹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995-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正经历着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处于快速转型的行业主要是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匹配的协调性并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快于劳动市场匹配。因此,要想提升内蒙古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和劳动匹配效果,还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化和完善社会保障。

    2014年01期 v.46;No.200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汝劼;特木钦;周潜;

    当今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准备金率及其调整频率一般很低,部分国家甚至完全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而我国不仅准备金率较高而且调整频繁,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制度地位和作用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其调控目标和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的不同。短期来看,准备金率依然是我国央行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但长期来看,弱化其使用是必然趋势,而弱化的主要条件是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明显好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利率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

    2014年01期 v.46;No.200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陶渊明和梭罗的诗学走向

    米彦青;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2014年01期 v.46;No.200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夔书法与诗法的融通观照

    杨万里;

    姜夔以"精神"、"风神"论书和以"气象"、"韵度"论诗,在根本上都是主体神采风貌的体现。诗书可观人之精神性情,创作者的涵养直接决定诗书的意格。作诗须含美刺义理,书写须依点画施设情理,诗书虽形式变化多端而义理法度不可乱。同时,他又主张不被重形式之今法所缚,精思悟入以自成一家。书论中笔法的萧散洒落、"尽字之真态"和诗论中的"天籁自鸣"、"无见乎诗",均通向了"自然高妙"的审美旨趣。在反对雕刻、"剥落文采"之后,最终形成了中和平淡的美学风格。

    2014年01期 v.46;No.20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影响与焦虑:明清小说观念生成路径考

    袁宪泼;

    明清小说史中攀援经典的手法是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话语建构现象,是在对传统推源溯流法的继承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小说观念生成路径。即通过对史书、经书、佛道、诗文的攀援取法,形成了明清小说关于叙事、义旨、笔法以及文采的认识。同样,也形成了真与实、通俗与教诲、补史与稗官的小说观念。

    2014年01期 v.46;No.20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因应

    田山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等改革设想,为构建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导向。这成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之一。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点决定的。根据这一战略,各省级区域应加快推进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统筹、建立高效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以及制定科学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等工作。

    2014年01期 v.46;No.20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教育创新政策的特点及启示

    檀慧玲;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创新,把教育创新作为提高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位置;以政府为主导,将教育创新政策体系作为教育创新的根本保障,强力推进教育创新;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建立推动教育创新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教育创新,尤其是大学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其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政策和经验对于我国科学地制定并推行教育创新政策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014年01期 v.46;No.200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成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巴西的S-系统

    侯翠环;屈书杰;

    巴西的S-系统是整个拉丁美洲最大的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它由一系列葡萄牙语名称的首字母为S的机构组成。S-系统目前几乎覆盖巴西所有的经济领域,为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劳动者提供各种职业培训。S-系统的职业培训具有独特的资金渠道以及灵活多样的课程和方法,为巴西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者,是巴西成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2014年01期 v.46;No.20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