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蒙古学研究

  • 《蒙古秘史》中的“夏之首月十六”果真是“孟夏月十六”么?

    阿尔丁夫;

    从明初汉字音译本《蒙古秘史》开始一直到今天,学界无不把其中第81节的"夏之首月十六"视作阴历四月十六,也就是"孟夏月十六日"。其实,从帖木真能够长时间地躺在斡难河水里,羊毛不仅已经剪完,而且已晒干装车储存来看,"夏之首月十六日"绝不可能是指河冰刚刚融化的"孟夏月十六日",而是13世纪之前蒙古人使用的以草青为一年的物候历的新年,相当于阴历正月初一,可称之为物候历的"春之首月首日"。至于物候历的"夏之首月首日",指的只能是三个月后的孟秋月十六,也就是阴历七月十六。将"夏之首月十六"视作"孟秋月十六日",也就是阴历七月十六,一切疑难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2013年05期 v.45;No.19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那珂通世译注《成吉思汗实录》所涉各种文献史料考

    希都日古;

    那珂通世对《元朝秘史》进行日文译注,翻阅和研读了大量汉文和外文文献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及其他类文献,另外还广泛参阅并吸收了清人研究元史及西北史地的研究成果,以及《元史国语解》和古代字典辞典、诗文集、西文书籍。那珂通世译注《成吉思汗实录》所用文献史料的丰富多样、所作注释的详备缜密、学识的独到渊博等,都表明这部书是日本蒙古学的奠基之作。

    2013年05期 v.45;No.198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基本内容及其实现逻辑

    任维德;乔德中;

    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可以区分为现实目标、根本目标和功能目标;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完善民族地区政治权力结构、促进民族政治文化世俗化、提升民族地区自治机关能力、推动大众政治参与发展、推进基层政治一体化进程与提高政治整合度;而民族政治发展的实现逻辑则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集分平衡"的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地区和谐政治文化体系、完善和扩大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渠道、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政治素质的民族干部,等等。

    2013年05期 v.45;No.198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研究

    任金秋;刘娜;

    近年来,急速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化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中来,为挽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以及非政府组织自身尚有不足之处,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加强与政府合作,拓展生存空间;其次,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人才机制;再次,加强自身建设与宣传,强化外部监督与控制。

    2013年05期 v.45;No.19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发展的时代内涵研究

    周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实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以尊重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和平发展是以和平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共赢性为基本特征的发展。

    2013年05期 v.45;No.19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背景下忠诚的当代意蕴

    赵文铎;员智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传统忠诚美德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市场功利意识的冲击、大众文化的腐蚀排挤、敌对势力的歪曲利用等。时下重申忠诚美德,需要不断开显忠诚的时代意蕴。鉴于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生态的总体状况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以及西方思潮之间日益深入的交融、互补与弥合,忠诚当代意蕴的开显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忠诚观、中国忠诚思想传统、当代西方忠诚思想三位一体的现实建构过程。

    2013年05期 v.45;No.198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诸要素的方法论研究

    袁海军;刘婧婧;

    从宏观角度论证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诸因素的研究是目前对于该问题探讨的主要方法。我们认为,除已有的宏观研究之外还需要微观的、经验的人类学研究来进行补充完善,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经验研究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以何种方式进行,国内目前并没有可参考的先例。沙伦·特拉维克、布鲁诺·拉图尔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创新问题的微观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价值。

    2013年05期 v.45;No.198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视角——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

    任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保障,四者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史、论、著和方法"四位一体"的全新视角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2013年05期 v.45;No.19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后果——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探析的一个维度

    余建军;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试图阐述一种正统马克思主义,他自己也努力想成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结果却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在于他主张的总体性辩证法否定自然辩证法。而否定自然辩证法主要会导致三个后果:一是致使他的总体性辩证法失去物质基础,成为"空中楼阁";二是在认识论上批判反映论,反映论因此成为他批判的"靶子";三是他宣称通过总体性辩证法要实现的"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成为幻影,对于他而言,改变世界只是"神话"。

    2013年05期 v.45;No.19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状况及成因分析——基于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

    钱贵霞;郝永红;吴迪;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却不平衡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急需缓解并最终消除。基于2011年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从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对这些贫困旗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其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化程度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低;卫生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耕地机械动力投入不足;人均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不足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2013年05期 v.45;No.19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两级供应链博弈分析

    李友东;赵道致;谢鑫鹏;

    消费者是供应链的最终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所有成员的行为。基于此建立的供应链中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表明不同决策机制下制造商的单位碳排放减少量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的不同影响。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会影响不同决策模式下的供应链的绩效,即两种决策机制下的碳减排水平相同,但集中决策下的收益和产量均高于分散决策情形;消费者低碳偏好增加或者减排成本影响因子下降,都将使得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减排。

    2013年05期 v.45;No.19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88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元代南人北游述论

    黄二宁;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因缘,蒙元一代士人的游宦、游学、游历蔚然成风,其中的南人北游特别值得关注。南人北游水陆兼行,可分为干谒之游、朝圣之游、治学之游、山水之游等四大类型。作为蒙元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方面体现了江南儒士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超越、对儒家理想信念的坚守以及对士人游的传统的自觉继承,另一方面又具有蒙元的时代特征,带有文化寻根的意味。南人北游也推动了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的转变,促进了南北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2013年05期 v.45;No.198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传承——以晚明文学家王庭譔及其诗文为中心的考察

    高璐;

    有明一代的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学习呈现出了不绝如缕、代有人出的景象,这种情况显然并未出现在同时期明疆域内的其他地区。其原因不仅在于杜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也在于明代关中学养与杜诗思想的契合度较高、明代关中文士所崇尚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杜诗的推毂、明代关中文学家族中已经形成了学杜的文学传统等原因。同时,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浸淫深刻影响到他们写诗时的措辞、架构、用韵,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他们在文章写作中对语句的采用。

    2013年05期 v.45;No.19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桐城派与汉宋之争

    霍省瑞;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坛的一椿要案,桐城派与之有着不解之缘。乾隆年间,姚鼐与戴震公开对抗,嘉道年间,方东树与江藩再起波澜,桐城派始终是汉宋之争中宋学派的主要阵营。这既是门户之见使然,更是桐城派尊崇程朱而重治"术"与汉学家尊奉汉学而重治"学"的学术分歧导致的必然结果。嘉道时期的桐城派主张汉宋兼采,表现出开明的学术态度。但是,用汉学之"学"补宋学之"术",汉学为宋学服务,才是他们的最终意图。

    2013年05期 v.45;No.198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悲剧和革命寓言:20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

    肖琼;

    20世纪的中国正值最苦痛最富悲剧意识也是最革命最具艰难抉择的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拯救和思想启蒙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将理论的焦点凝结在悲剧的身上。在面临着自己的现代性悲剧困境的情形下,他们迅速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拍,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并在文学表达上寻找着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悲剧性体验和反应。

    2013年05期 v.45;No.198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法思考

    丁鹏;

    作为当前民族法律制度核心部分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兼有调整国家与自治地方民族关系和国家与自治地方关系两方面的内容。从宪政理论的视角而言,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宪政建设必须要与国家的宪政结构相匹配,受国家宪政体制的制约,不能逾越国家宪政体制设定的边际。另一方面,其宪政设计的根本目标应当是在尊重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既能满足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又要做到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以此满足多民族国家统一建设的要求。

    2013年05期 v.45;No.19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政府经营土地问题的法学分析

    胡小杰;

    中国政府经营土地的理论基础是土地公有制,其经营土地获得利益的根本目的应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一致的。但政府经营土地的社会主义理想与当前中国的现实却出现巨大的差距,反映出政府经营土地过程中存在着角色冲突。因此,应以"公共利益"为界限约束政府经营土地的行为,并采取措施对政府经营土地的行为加以完善。

    2013年05期 v.45;No.198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的确定

    米娜;

    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仅关注人身与财产等民事权益,而忽视对环境本身所遭受损害的研究,且传统侵权法无法解决环境损害的赔偿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确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是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理论上分析,可将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分为三类:环境行政机关、公民个人和环保团体。模式构造可以参照《欧盟环境责任白皮书》的建议,将环境行政机关作为首要赔偿权利人,公民个人或环保团体作为补充在立法中加以确立。

    2013年05期 v.45;No.19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玉”族词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模式探究

    丁艳;

    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在语言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汉语中以"玉"构成的词语极其丰富,且大多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涵义。大量具有比喻义的"玉"族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汉民族某种意象化的思维倾向和认知概念系统,在语言的隐喻结构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2013年05期 v.45;No.198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炎武《音学五书》中的谐声观

    曹志国;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05期 v.45;No.198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