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1

文学研究

  • 舞马与唐王朝的盛衰

    高建新;

    舞马,指马之能舞者。每到"千秋节",必有舞马祝寿,玄宗用以招待贵戚、王侯、各国使节。舞马文化是中原娱乐文化发展到高潮的畸形显示。一方面,"舞马堪称西域文化渗入中原娱乐文化的艺术化石";另一方面,舞马又确实是歌舞升平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朝是怎样奢靡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2013年04期 v.45;No.19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易》理与苏轼文艺观

    杨万里;

    苏轼尚理的文艺观源于其《易》理思想。苏轼文艺观中的理在本质上与《易》理相通,而与理学家之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将探究《易》理所用的观察、积学和类比推测等方法引入文艺创作,用来穷创作对象之理;他还沿着《易》理会通致用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习艺技法,从而达到游于艺的境界;《周易》中"顺性命之理"的原则和他在《易传》中对常理的推崇,形成了他文艺创作中尚理的审美追求。

    2013年04期 v.45;No.19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姬归汉”故事主题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

    余莉;

    "文姬归汉"是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承载该故事的艺术形式主要有诗、文、绘画、杂剧及传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姬归汉"的故事主题也不断发生变化,它由汉代史料中的一个私人行为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基调的民族文化行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民族观及其文化心理的差异,还是不同的社会意识下主流妇女观的一个缩影。

    2013年04期 v.45;No.19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入计制度与入计诗文的系年考订——以袁宏道作品系年订讹为中心的实际案例

    李军;

    明制,每逢辰、戌、丑、未之年,外官提前到京朝贺当年正朔,随后接受考核,即所谓"朝觐考察"或"外察",明人习称"入计"、"入觐"等,围绕入计,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送行、纪行诗文的"入计诗文"。这是客观存在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以袁宏道关键作品的系年研究为例,借助入计制度的时限规定,可以有效地进行考订与校误。这对明代其他入计诗文的系年也有着同样的方法论的意义。

    2013年04期 v.45;No.197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羡憎中的自我言说——尹湛纳希小说中的异国形象

    黄肖嘉;

    尹湛纳希小说《泣红亭》中提到的"洋商"朱英的形象体现出作家对异国的看法。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个案表述,是清末中国人"羡憎情结"的产物。作家在注视并言说此类形象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言说,言说注视者的自我意识。小说的这一细节所占篇幅虽然不大,却代表着那个时代对异国文化的固定表达。

    2013年04期 v.45;No.19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述评

    全福;

    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而国内研究从1955年起步,"文革"之后进入高峰期。胡仁乌力格尔是蒙汉文化关系史上罕见的、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是蒙汉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研究它可以揭示蒙汉文化相互影响的特点,可以勾勒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认同的历史轨迹,这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正确描述蒙汉文化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推动祖国56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富有借鉴意义。八十余年的胡仁乌力格尔研究,从一般的介绍性、资料性、单一性研究逐渐发展为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进而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2013年04期 v.45;No.19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胡仁乌力格尔发展过程探析蒙古“故事本子”的含义

    斯琴托雅;

    研究胡仁乌力格尔的发展变化,蒙古"故事本子"是其必然要提到的独特文化概念。蒙古"故事本子"主要指明清时传入内蒙古东部区,经过蒙译的汉族历史故事和演义故事的抄本,其在演变过程上,起初为"故事本子",随后出现"本子故事",并逐渐发展为现在意义上的胡仁乌力格尔。对它从命名到内容、传播方式、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理清"故事本子"在胡仁乌力格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013年04期 v.45;No.19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论黄金货币属性及黄金再货币化

    邱济洲;孔祥梅;

    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舞台曾叱咤风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黄金退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舞台。这种退出不是由于黄金本身的原因,是货币制度所致。而且这种黄金非货币化也不是解决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的有效途径。相反,国际货币体系的无序状态和美元危机,凸显出黄金具有其他信用货币无可比拟的优势。黄金再货币化应该是克服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2013年04期 v.45;No.19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管社会资本对资源获取影响的研究——高管持股的调节作用

    马富萍;

    以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高管社会资本对资源获取的影响以及高管持股在两者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政治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与资金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知识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商业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与知识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资金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公共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获取与资金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管持股对高管社会资本与资源获取的关系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2013年04期 v.45;No.197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形成动因与路径

    宋继承;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动态过程,边缘地区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直接结果,边缘地区的最主要经济特征表现为经济的边缘化。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边缘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带动区域内甚至是区域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提升边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边缘地区产业系统的转型升级。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主要动因有市场需求能力、政策制度驱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技术创新等几个因素。形成的路径主要有基于产品市场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基于区域轮动产业轮动背景下的产业承接和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三种路径,边缘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分工协作情况、区域产业政策、产业机构升级要求进行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不同路径的主导产业形成。

    2013年04期 v.45;No.19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因可靠性分析在煤矿生产中的改进与应用

    王丹;刘琳;贺宏博;

    随着设备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煤矿事故中的严重程度日益凸显,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 CREAM通过量化任务环境,考虑了班组协作人员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这和煤矿生产安全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同时整合灰色关联理论对CREAM方法中的控制模式进行量化,进而运用生长理论曲线的相关原理,建立人因失误概率与灰色关联度关系函数模型。

    2013年04期 v.45;No.197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利益论视域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研究

    何华征;

    只有在利益理论指导下,对造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做盘根究底的探讨,才可能直达问题的关键。权力滥用与制度缺陷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而大部分收入的隐性化增长,则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已经持续了多年,效果并不明显。只有科学划分利益集团,重视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危害,并赋予制度改革以"人民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013年04期 v.45;No.19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中国与朝韩两国睦邻外交中安全困境的战略破解

    高宏强;

    历史与现实显示,中国与朝鲜半岛,或者说中国与朝韩两国以及朝韩两国之间的睦邻外交中存在着种种困扰相关各方的安全两难问题,而破解这种因漫长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两难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它的成因及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一要强化与朝鲜半岛两个国家的战略互信及睦邻友好关系;二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凝聚中朝韩文化的核心价值;三要积极努力地构建以中朝韩为核心的睦邻安全共同体;四要在原"六方会谈"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框架的辅助下,组建包括中朝韩相关国家在内的"东北亚合作组织"。

    2013年04期 v.45;No.19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政府与政党: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思考

    程波辉;

    政治认同是维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政治认同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一,认同型政治文化是引领政治认同建设的根本导向;其二,政府公信力是推动政治认同建设的核心动力;其三,执政党合法性是促进政治认同建设的关键因素。

    2013年04期 v.45;No.197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明末归化城商贸地位的形成及其发展

    牛淑贞;

    明万历末年,归化城转口贸易的发展,初步沟通了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交通和贸易网络,确立了它在明蒙转口贸易中的地位。崇祯年间,归化城所具有的对明贸易的地缘优势及其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引起了同样对明贸易倚重的蒙古其他部落和后金的争夺,归化城的转口贸易随之也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最终成为清对明和其他蒙古部政治较量中的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商贸据点。

    2013年04期 v.45;No.19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嘉庆朝开禁京控与吏治治理

    常冰霞;

    为了打破和珅专擅引发的官场疲玩懈怠,嘉庆帝在处置和珅后便采取了广开言路、开禁京控等举措,借以掌控帝国动态、调控官场。京控呈报和审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将全部京控案件完全纳入皇帝视野,而且还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信息。虽然京控开禁在信息控制、调控官场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功效,却很难实现皇帝借此治理吏治的期望。皇帝在派员委审与交由督抚之间的踌躇与转换,不仅是对官僚体制的估量不足,更是其所面临之两难境地的直接反映。此种举措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或消弭制度漏洞所引发的危机,而非治本之策。

    2013年04期 v.45;No.197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至正条格》文书解读研究

    宫海峰;

    《至正条格》中解读较难的有吏员公牍体句式,SOV句式和引语句式。吏员公牍体句式具有半文言半白话的特点,而且有四字、六字的独特节拍,还有些固定的句型。SOV(硬译体)句式中主要成分的顺序与蒙古语一致,蒙古语中的格及一些附加成分也被硬译成汉字。引语句式不仅有蒙古语的特点,有时还兼有蒙汉句式混用的情况。

    2013年04期 v.45;No.197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周易》“井”卦政治思想发微

    高旭;

    《周易》"井"卦蕴含丰富的政治思想,对商周时期的政治经验与教训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为君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君民观"是"井"卦"为君之道"的重要内容,它从政治伦理与政治实践两个方面对统治者提出了现实要求,强调君主之"明"与"养而不穷"、"劳民相劝"的政治理念的重要性,试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君、民政治模式。"井"卦的"为君之道"彰显出西周初期"重民"、"民本"的政治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政治命题,其"养民不穷"、"勿幕"的思想也充分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的开阔而宏远的理论胸怀,极大地充实与丰富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内涵。

    2013年04期 v.45;No.197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当代科学论视域下的逻辑

    臧艳雨;白雪松;

    当代科学论在反思科学的进程中,重建逻辑的观念:反对实在论观点,又尽力避免走向反实在论的立场,以实践的观点试图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这种旨趣经过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修正与变化,呼应了逻辑学发展中一种重要的取向:复归论证。

    2013年04期 v.45;No.197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