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9

经济学研究

  • 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的思考

    董树君;雷立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大中华经济圈作为区域经济体出现。遵循"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需要在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单一货币。借鉴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和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经验,在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华元的构建需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港币、澳门元的统一;实现人民币、港币、澳门元三者的统一;两岸四地实现单一货币;东盟流通华元,大中华经济圈建立单一货币。

    2012年01期 v.44;No.18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鄂尔多斯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发展

    李相合;

    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经济高速增长,引人瞩目,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失业率上升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公平分配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公共事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主观认识、政策制定与实施以及自然禀赋差异有关。要解决不协调问题,地方政府必须采取提高认识、扩大就业、改革分配政策、完善保障体系、形成经济成果共享机制等措施。

    2012年01期 v.44;No.188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物业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及优化设计

    樊慧霞;

    科学合理的物业税税收优惠政策,既可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可以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策导向。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对物业税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对国家和政府公务用房地产、社会公益事业用房地产免税;对农业用地和农民自用住房暂免征税;对城镇居民住宅设立免税面积。

    2012年01期 v.44;No.188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蒙古学研究

  • 论蒙元时期蒙古社会的土地产权关系

    乌日陶克套胡;

    蒙元时期蒙古社会进入了封建领主制,掌握国家政权的以成吉思汗为首的黄金家族拥有土地(草场)所有权,各领主拥有土地(草场)占有权,广大牧民只有土地(草场)的使用权。蒙古封建领主制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领主即牧主与牧奴之间的矛盾。

    2012年01期 v.44;No.188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板升的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

    许慧君;

    板升就是明代后期前往塞外发展的汉人集居而成的农耕聚落,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板升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积淀对农牧文化最终共融于中华文明有着隽永的意义。板升具有促进边疆繁荣和蒙汉交融两个方面的社会效应和历史影响。

    2012年01期 v.44;No.18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清代绥远城房地租银的支出——以绥远城房租奏销档案为核心

    李艳洁;周红格;

    清代绥远城的房地租银支出体现在公费银、红白事赏银、充饷银、补立驼马倒毙银、修理军械银等几个方面。乾隆中期是对房地租银支出使用、调整的重要时期。房地租银作为绥远城八旗内部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补充了绥远城的财政支出,其支出的变化也体现了绥远城整个财政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映射了清末绥远城财政的崩溃。

    2012年01期 v.44;No.18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蒙古族文学研究热点与主要进展

    乌日斯嘎拉;

    2009年共有来自58家机构的233位作者在45家期刊发表了有关蒙古族文学研究的论文346篇,现当代作家作品、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蒙古民歌、异域因素成为当年蒙古族文学的研究热点。在回顾总结、文学思潮、报刊文学、作家研究、诗歌小说、地域文学、叙事民歌、民间艺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史料挖掘、理论探索、汉语创作以及学术批评等研究领域亟须深化和扩展。

    2012年01期 v.44;No.188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

  • 弹性化控制:中国转型期纵向政府关系调适

    鲁敏;

    政府间纵向关系的调适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弹性化控制是通过对现阶段政府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的调整,不断增加纵向关系中的弹性因素,形成更加具有回应性、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纵向政府关系。增强纵向政府关系中的弹性因素关键在于适时调整地方政府的权责配置和运行模式,使地方政府成为权责配置和运行的中心,形成权责配置的"小回路"格局,实现地方政府由"非独立化人格"向"独立化人格"的转换。

    2012年01期 v.44;No.188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对理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基于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理论

    唐慧玲;

    消极公民与积极公民的区分分别对应着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思想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公民理论承认政治参与的工具意义,而否认其对参与者具有内在价值,主张"弱参与";共和主义的积极公民理论则极力提升政治参与对于公民生活的内在价值,主张"强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中更为合适的做法是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理性公民政治参与。理性公民的政治参与首先应是适度的,其次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最后还应具备相应的政治道德品质。

    2012年01期 v.44;No.18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2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单一正犯体系的类型化考察

    江溯;

    单一正犯体系是与区分制共犯体系相对的犯罪参与体系,可以分为形式的单一正犯体系与功能性单一正犯体系,这两种类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立法论上看,功能性单一正犯体系在构成要件层面区分不同的犯罪参与形态,从而更有利于保障法治国家的明确性,因此是值得采用的体系。

    2012年01期 v.44;No.188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42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从行政组织法的视角看我国非政府组织之法律规制

    王新时;

    我国非政府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在政治经济发展、政府决策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成为行政组织法研究的焦点。作为行政组织法的一个全新规制领域,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制推动了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同时,行政组织法对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权责、运转、法律责任等环节的系统规制,是我国非政府组织顺利发展和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2012年01期 v.44;No.18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

  • 铁弗大夏国政治制度研究

    胡玉春;

    铁弗大夏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是以中原传统官制为模式构建起来的,职官机构设置较完备。从中枢官制来看,无论是皇帝名位制度,还是中枢、军事职官的设置,大夏政权呈现出与中原政治制度明显趋同化的共性特征。仅就政治制度的构建而言,铁弗大夏国已经很难看到胡族政权的影子。

    2012年01期 v.44;No.18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考古学视野看北魏初期离散部落政策

    吴松岩;

    拓跋鲜卑联盟时期与北魏初期的考古遗存有着巨大差异,其原因应该与北魏初期离散部落政策有直接关系。离散部落是指改变游牧部落的游牧习俗而定于农耕或半农半耕,同时剥夺其君长大人的特权同于编户齐民。这是北魏初期实现政权稳固,加强封建专权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2012年01期 v.44;No.18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早期拓跋鲜卑研究回顾

    梁云;

    拓跋鲜卑是鲜卑的重要一部,因建立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承上启下之功。早期拓跋鲜卑历史中,史学界对嘎仙洞石室祝文及发祥地、拓跋鲜卑族名来源、族源、早期迁徙、早期社会等内容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考古学研究成果为早期拓跋鲜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支撑。

    2012年01期 v.44;No.188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地理学视域下旅游地意象感知的时空特性分析

    乌铁红;闫立杰;王汉祥;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内容和主题,理解旅游者如何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建真实世界的形象,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基于地理学的区域分异、目的地生命周期、地方感以及空间认知等理论对旅游地意象时空特性的解读可见,旅游地的区位、地理空间界限、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的大小、空间的等级层次规律、区域分异等等空间的属性必然要被旅游者感知到,使旅游地意象具有了空间属性。旅游地意象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在旅游地不同的演化阶段,旅游地意象随之演化。地方感是旅游地意象策划的基础,并与旅游地意象相互影响。

    2012年01期 v.44;No.18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呼包鄂区域旅游要素集聚特点与发展趋势——基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识别与分析

    王亚峰;

    呼包鄂区域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态势使区域旅游呈现1核、2极的格局,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主中心,包头为副中心,鄂尔多斯为辅助中心的发展格局;区域内构成一个以交通体系为依托、以中心旅游城市为节点、空间结构趋于合理的旅游区域网络体系,延伸辐射周边地区;区域带状和专业化细分市场不断完善,旅游要素等级不断提高,边境地区经济型酒店等项目短期呈现空缺。

    2012年01期 v.44;No.188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文化边界对民族交往心理的影响——基于青海省民和县南庄子村的人类学考察

    闪兰靖;韦玉成;

    文化是维系民族边界的基础,文化又通过一系列符号(symbol)来标界民族边界,使之具体而又形象化。民族文化边界的构筑与民族心理边界的内隐和外显必然会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对界线两边的民族群体带来影响。

    2012年01期 v.44;No.18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传播学视阈下的抗战朗诵诗

    刘慧珍;

    抗战朗诵诗是抗战时期大众化诗歌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传媒不仅为抗战朗诵诗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朗诵诗的观念、语言、流派、体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形成。可以说,现代传媒不仅对抗战朗诵诗有抚育之功,而且对其创作还有开拓、型塑之功。

    2012年01期 v.44;No.18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刍议清诗选本视域中的“江左三大家”

    王兵;

    清初诗坛名家众多,既有前代之遗民、贰臣,亦有本朝之新秀、中坚,其中尤以"江左三大家"最为卓著。在这些名家经典化的过程中,清诗选本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清诗选家利用选本之载体,选录大量名家之诗作,加速了清初作家作品的传播,进而成就了清初作家的经典化;与此同时,清诗选本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照名家名作的视角,即通过清诗选本的考察,来探究清初作家在其时或其后诗坛中经典地位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声名地位的变化演进轨迹。

    2012年01期 v.44;No.188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学书与学诗的角度考察赵孟頫的五言古诗

    徐拥军;

    明人谢榛谓"学诗者当如临字之法",指出了学书与学诗的内在关联。而之前,赵孟頫的五言古诗是这种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实例。钱钟书先生指出赵孟頫的诗歌摹拟痕迹太浓,其失在形;戴表元说他的古诗"沉涵鲍谢",其得在似。赵孟頫五言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书之法学习前人古体诗的做法,实现了从形似向神似的超越,形成了"沉涵鲍谢"美学特征,体现了其书学与诗学相互融通的特点。

    2012年01期 v.44;No.188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存在论解析

    高利民;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根本之处在于对价值及其形式的理解。正是特定的社会劳动关系使抽象劳动成为价值的来源,在商品交换中使价值采取了交换价值的形式。从存在论上说,这种劳动社会关系把工人的具体劳动、感性生命转换成了没有任何人格特征的抽象劳动,并把它们投射到劳动产品或物上。一方面,商品或物获得人格性的存在,成为主体;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感性生命变成抽象劳动,成为客体。而这便是价值形成的过程,也是价值的本质。

    2012年01期 v.44;No.188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人居聚落发展的“适度分散”趋势

    计彤;

    城市化困境迫使聚落主体由高度的集中走向"适度分散"。城市化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为聚落主体选择"适度分散"聚落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聚落主体是自然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城市化发展在极大满足聚落主体的"经济人"需要的同时,抹杀了聚落主体的自然人需要。所以,聚落主体会自发地建构"适度分散"来缓解自然人需要的缺失。因此,人居聚落逐渐地形成了"适度分散"的趋势。事实上,人居聚落由"集中"到"高度集中"再到"适度分散"是一个不断反复的多元化过程。这预示着后城市化时代的来临。

    2012年01期 v.44;No.188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