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玉春;
铁弗大夏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是以中原传统官制为模式构建起来的,职官机构设置较完备。从中枢官制来看,无论是皇帝名位制度,还是中枢、军事职官的设置,大夏政权呈现出与中原政治制度明显趋同化的共性特征。仅就政治制度的构建而言,铁弗大夏国已经很难看到胡族政权的影子。
2012年01期 v.44;No.18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松岩;
拓跋鲜卑联盟时期与北魏初期的考古遗存有着巨大差异,其原因应该与北魏初期离散部落政策有直接关系。离散部落是指改变游牧部落的游牧习俗而定于农耕或半农半耕,同时剥夺其君长大人的特权同于编户齐民。这是北魏初期实现政权稳固,加强封建专权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2012年01期 v.44;No.18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梁云;
拓跋鲜卑是鲜卑的重要一部,因建立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承上启下之功。早期拓跋鲜卑历史中,史学界对嘎仙洞石室祝文及发祥地、拓跋鲜卑族名来源、族源、早期迁徙、早期社会等内容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考古学研究成果为早期拓跋鲜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支撑。
2012年01期 v.44;No.188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乌铁红;闫立杰;王汉祥;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内容和主题,理解旅游者如何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建真实世界的形象,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基于地理学的区域分异、目的地生命周期、地方感以及空间认知等理论对旅游地意象时空特性的解读可见,旅游地的区位、地理空间界限、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的大小、空间的等级层次规律、区域分异等等空间的属性必然要被旅游者感知到,使旅游地意象具有了空间属性。旅游地意象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在旅游地不同的演化阶段,旅游地意象随之演化。地方感是旅游地意象策划的基础,并与旅游地意象相互影响。
2012年01期 v.44;No.18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峰;
呼包鄂区域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态势使区域旅游呈现1核、2极的格局,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主中心,包头为副中心,鄂尔多斯为辅助中心的发展格局;区域内构成一个以交通体系为依托、以中心旅游城市为节点、空间结构趋于合理的旅游区域网络体系,延伸辐射周边地区;区域带状和专业化细分市场不断完善,旅游要素等级不断提高,边境地区经济型酒店等项目短期呈现空缺。
2012年01期 v.44;No.188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闪兰靖;韦玉成;
文化是维系民族边界的基础,文化又通过一系列符号(symbol)来标界民族边界,使之具体而又形象化。民族文化边界的构筑与民族心理边界的内隐和外显必然会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对界线两边的民族群体带来影响。
2012年01期 v.44;No.18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慧珍;
抗战朗诵诗是抗战时期大众化诗歌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传媒不仅为抗战朗诵诗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朗诵诗的观念、语言、流派、体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形成。可以说,现代传媒不仅对抗战朗诵诗有抚育之功,而且对其创作还有开拓、型塑之功。
2012年01期 v.44;No.18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兵;
清初诗坛名家众多,既有前代之遗民、贰臣,亦有本朝之新秀、中坚,其中尤以"江左三大家"最为卓著。在这些名家经典化的过程中,清诗选本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清诗选家利用选本之载体,选录大量名家之诗作,加速了清初作家作品的传播,进而成就了清初作家的经典化;与此同时,清诗选本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照名家名作的视角,即通过清诗选本的考察,来探究清初作家在其时或其后诗坛中经典地位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声名地位的变化演进轨迹。
2012年01期 v.44;No.188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拥军;
明人谢榛谓"学诗者当如临字之法",指出了学书与学诗的内在关联。而之前,赵孟頫的五言古诗是这种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实例。钱钟书先生指出赵孟頫的诗歌摹拟痕迹太浓,其失在形;戴表元说他的古诗"沉涵鲍谢",其得在似。赵孟頫五言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书之法学习前人古体诗的做法,实现了从形似向神似的超越,形成了"沉涵鲍谢"美学特征,体现了其书学与诗学相互融通的特点。
2012年01期 v.44;No.188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