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198

蒙古学研究

  • 内蒙古牧区消费模式变迁及其原因

    那顺巴依尔;

    对于了解内蒙古牧区社会的变迁,研究其消费形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等领域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消费在这里既是物质文化的体现,也是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通过分析内蒙古牧区社会的消费形式变迁,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历史过程。

    2009年04期 v.41;No.173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研究

    包红霞;恩和;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009年04期 v.41;No.17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蒙古文生态小说(长篇)简论

    全福;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作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从作家的责任心出发,写出了诸多反映生态问题的小说,向读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进而深入探讨了生态失衡的各种原因。"人"是破坏生态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坚持和谐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2009年04期 v.41;No.17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政治 法律

  • 宪政视野中的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研究

    周宝峰;

    宪政意义上的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系指作为程序基本权的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其重要性在于在刑事诉讼领域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和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根据宪政的精神,应当明确申明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作为刑事被告人宪法权利的价值定位,并保证在刑事诉讼的关键阶段刑事被告人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

    2009年04期 v.41;No.17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和平外交之路的回顾与反思

    刘爱华;

    中国和平外交的两个30年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动力,妥善处理边界问题是建立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是维护国家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制度保障。上述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经验弥足珍贵。

    2009年04期 v.41;No.17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群地方政府府际关系研究

    任维德;

    "府际关系",通常指一个国家内各层次或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政府之间的管理收益关系——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若干城市群区域。城市群的出现,使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群府际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行政因素。我们认为,既然利益关系是府际关系的真谛和本质所在,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府际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建立以利益协调为核心的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04期 v.41;No.17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18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张云武;杨宇麟;

    当前居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但是意见表达政治参与的程度强于利益表达政治参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于居民的意见表达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政治参与均具有较大影响;工作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以及个人满意度均对意见表达政治参与具有正向影响,家庭满意度对于利益表达政治参与具有正向影响,而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满意度却对其不具有显著影响。在当前提高居民的政治参与的程度,需要提高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加强城市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2009年04期 v.41;No.173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5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增长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杜凤莲;刘丽莎;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却在扩大。按阶段把东西部相对人均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化、东西部城乡间差距和东西部城乡内部差距三个部分,结果发现:18年来内蒙古东西部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东西部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和城市化速度是导致东西部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2009年04期 v.41;No.173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的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研究——以赤峰市巴林右旗为例

    恩和;

    循环经济理论是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已经进入理论雏形逐步形成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渗透,并逐步形成了多种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巴林右旗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旗县,建立"畜牧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

    2009年04期 v.41;No.17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企业间网络:一种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王建军;

    企业间网络是一种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循环经济的特有内涵决定了企业间网络是一种发展循环经济非常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和企业(产业)集群两种企业间网络的具体组织形式更适宜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04期 v.41;No.17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

    茶娜;

    生态工业园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技术支撑体系的薄弱和市场机制的缺乏,使得生态工业园的运行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而基于这些问题,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实践还需要从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程度及相应的制度上做进一步调整。

    2009年04期 v.41;No.173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政策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钟霞;钟怀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并已逐渐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发现,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有效的模式是:利用市场机制,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政策调节和制度安排,建立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链。这样可以达到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从而实现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04期 v.41;No.17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对全球史观及相关问题的一些认识

    甄修钰;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2009年04期 v.41;No.17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俄皇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与“专制化”

    杜立克;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进行的改革,是俄国从东方文明转入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一次社会大变革。然而,彼得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却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不断地落后于西方。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与"专制化"是诸多矛盾现象的重要根源。

    2009年04期 v.41;No.173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03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闻匈奴中乐”看秦汉时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

    王绍东;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2009年04期 v.41;No.17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综述

    李笑春;曹叶军;叶立国;

    生态系统管理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对生态系统管理的产生及研究历程和现状的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界提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及主要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以及具体行动步骤进行综述。生态系统管理是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2009年04期 v.41;No.173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40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邶风·燕燕》“错简说”考辨

    郎宝如;

    在古籍研究中,对是否存在错简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不仅因其对正确解读文本关系重大,且求证极难。《燕燕》的前三章并不能独立成诗,它与末章是一脉贯通、前呼后应、不容分割的艺术生命体,合则神完意足,离则彼此俱残。根本不存在"误合"、"错简"的问题。

    2009年04期 v.41;No.173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围绕王安石《明妃曲》的争论及其价值

    马冀;

    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写下两首《明妃曲》,当时引起轰动,名家纷纷唱和。但后代聚讼纷纭,至今争论不休。围绕王安石诗的争论,决不仅仅是两首小诗的解读和评价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历史、文学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王诗在思想上高人一筹,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具有独特价值:从为毛延寿翻案入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帝王;寄托人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大胆举起"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旗帜,揭示了昭君独立的人格;表现出对人间真挚感情的炽烈追求。既尊重历史,又大胆创新,这才是王诗成功的关键。

    2009年04期 v.41;No.17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说凤:王熙凤—孔子—曹寅——兼解“一从二令三人木”

    林方直;

    王熙凤册子画与词中的凤、冰山、末世、金陵、从、令、休等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中的系统质。楚狂的凤歌:"凤兮凤兮……今之从政者殆而",王熙凤形象假借了"凤歌"的文化因子。她这只"凤"是家政的"从政"者。她威重令行,颇有令名;后贾母亡故,元妃大梦归,靠山冰消,君令抄贾府,家败于金陵,半世性命休矣。这是她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凤是象征,是共名,王熙凤称凤,孔夫子被称凤,曹寅也是凤。"王熙凤",喻指康熙王朝之凤,即曹寅。其先辈"从龙入关"、"扈从入关",曹寅父子三代从政于江宁(金陵)织造六十年,后期又兼从两淮盐政,与康熙王朝相终始。康熙寿终则靠山冰消。康雍易代,康熙"政尚宽仁",雍正政尚"严刻"。在这两种政令下,先被"爱之加诸膝",后被"恶之坠诸渊",革职抄家,万事"休"矣;这是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义。

    2009年04期 v.41;No.17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自然审美意识比较

    王芳;何永艳;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度,所处年代也相差千年,但他们都充满了自然之爱。前者代表和象征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后者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在自然诗中,前者抒发物我齐一的超脱闲情,率真自然,达到了"无我之境";后者在与自然的激情互动中洋溢着纯真的爱的气息,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了中西方自然诗中自然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2009年04期 v.41;No.173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张晓晖;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其作品具有"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他的作品,开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年04期 v.41;No.173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02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论“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的内在张力

    刘艳婧;高炜;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009年04期 v.41;No.17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47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从沈从文的文学发展道路看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影响

    陈煜;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的发生与存在,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沈从文的文学起步、发展、成熟、辉煌以及最后放弃写作都离不开报纸期刊。一定程度上说,报纸期刊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败。他所走过的文学道路,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纸期刊对作家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2009年04期 v.41;No.173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论人名题材熟语的文化特性

    李树新;

    人名题材熟语是指由某一个人物的特称转化为一种通指,变成了社会公共符号,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类名。汉语人名题材熟语大多有所依据,或取之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或取之于历史人物,或取之于戏曲小说人物。人名题材熟语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对人的崇尚的社会理念和重名声、重名望的文化心理,具有揭示特定文化背景和表达特定文化观念的文化特性。

    2009年04期 v.41;No.17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语义场理论在俄语词汇习得中的运用

    何雪梅;

    语义场理论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常被用于分析词汇系统的结构,是结构主义语义学家对词汇聚合系统结构分析最具有影响力的方法。处于同一个语义场内的词汇,其意义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运用语义场理论来构建词汇语义网络、扩大词汇量、促进俄语词汇的习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9年04期 v.41;No.173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