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建新;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2009年01期 v.41;No.17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栓虎;
北朝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庾信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能够自觉运用前期的创作技巧表现其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以融合南北文风的创作实践完成了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响。
2009年01期 v.41;No.17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9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沈意;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混杂在所谓的"北朝民歌"中,应从中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揭示出了他们基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尚武、质朴为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对北方刚健之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刚健之风又是唐诗繁荣的必要条件。
2009年01期 v.41;No.17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苏利海;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入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2009年01期 v.41;No.17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延花;
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等小说,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一层楼》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精神方面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泣红亭》中人物命运的设计则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模式,更多的融入了《再生缘》的内容。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艺术地批驳了弹词作家们对它的批评和非议。从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看,《再生缘》在蒙古族中或说对于尹湛纳希的影响是仅次于《红楼梦》的,在这一点上也可称得上是"南缘北梦"。
2009年01期 v.41;No.17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志强;
钟理和《故乡》系列四篇小说独立成章,却又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光复后台湾的社会写实画。其风景的冷峻、晦暗与鲁迅《故乡》有着惊人的相似,笔下的形象都是受到时代局限的与主人公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悲剧式人物。他们身上有最为淳朴的一面,也有在世事沧桑下拘泥、古怪的一面。两个故乡互文性的最核心部分,在于钟理和与鲁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2009年01期 v.41;No.17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砚芳;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2009年01期 v.41;No.17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89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乌力吉陶格套;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2009年01期 v.41;No.17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文美;
昭、卓两盟近代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内蒙古近代教育兴起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记载,昭、卓两盟在接近和了解西方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近代教育的同时,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更加合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这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01期 v.41;No.17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丁平;
1940年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进行了土地整理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清理整顿已放垦的土地和取缔包租转租土地。这一举措从当时来说,基本上反映了时代发展性和历史进步性的特点,然其运作依然是循着实物地租的轨道。从这个意义讲,抗战时期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推行和实施的土地整理运动,一方面反映出了时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由于阶级利益所导致的倒退性和落后性。
2009年01期 v.41;No.17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包庆德;
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并凸显其基础地位与时代特征。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构建认知能力与解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其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崭新阶段。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从生态哲学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度规范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背景与基础功能,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与生态和谐审视维度,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发展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生态和谐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09年01期 v.41;No.170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海星;
当前中国社会再临深刻变革,一轮"新"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正在暗波涌动。然而,由于这些批判直接秉承了先前"国民性"批判的老套,因而它仍然无关乎当前中国意识问题的本质把握,更无法准确判断和揭示整个文化价值领域良性发展的前进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新的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从而科学开辟出了一条造就既具有深厚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底蕴又极富改革创新精神之中国新"国民"的现实途径。
2009年01期 v.41;No.17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爱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梅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这一阐释定向,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厘清梅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09年01期 v.41;No.17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习根;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2009年01期 v.41;No.17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