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文学研究

  • “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

    高建新;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2009年01期 v.41;No.17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北朝环境对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吴栓虎;

    北朝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庾信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能够自觉运用前期的创作技巧表现其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以融合南北文风的创作实践完成了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响。

    2009年01期 v.41;No.17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9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简论

    沈意;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混杂在所谓的"北朝民歌"中,应从中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揭示出了他们基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尚武、质朴为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对北方刚健之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刚健之风又是唐诗繁荣的必要条件。

    2009年01期 v.41;No.17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邓廷桢词学研究

    苏利海;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入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2009年01期 v.41;No.17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及其意义

    赵延花;

    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等小说,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一层楼》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精神方面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泣红亭》中人物命运的设计则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模式,更多的融入了《再生缘》的内容。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艺术地批驳了弹词作家们对它的批评和非议。从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看,《再生缘》在蒙古族中或说对于尹湛纳希的影响是仅次于《红楼梦》的,在这一点上也可称得上是"南缘北梦"。

    2009年01期 v.41;No.17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台湾作家钟理和与鲁迅比较研究

    杨志强;

    钟理和《故乡》系列四篇小说独立成章,却又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光复后台湾的社会写实画。其风景的冷峻、晦暗与鲁迅《故乡》有着惊人的相似,笔下的形象都是受到时代局限的与主人公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悲剧式人物。他们身上有最为淳朴的一面,也有在世事沧桑下拘泥、古怪的一面。两个故乡互文性的最核心部分,在于钟理和与鲁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2009年01期 v.41;No.17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哈姆雷特情感的多重性意义

    周砚芳;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2009年01期 v.41;No.17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89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蒙古学研究

  • 清末“藩属宪政”及有关蒙古的史事考察

    乌力吉陶格套;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2009年01期 v.41;No.17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昭卓两盟近代教育的兴办及其特点

    梁文美;

    昭、卓两盟近代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内蒙古近代教育兴起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记载,昭、卓两盟在接近和了解西方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近代教育的同时,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更加合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这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01期 v.41;No.17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抗战时期绥西土地整理运动

    丁平;

    1940年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进行了土地整理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清理整顿已放垦的土地和取缔包租转租土地。这一举措从当时来说,基本上反映了时代发展性和历史进步性的特点,然其运作依然是循着实物地租的轨道。从这个意义讲,抗战时期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推行和实施的土地整理运动,一方面反映出了时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由于阶级利益所导致的倒退性和落后性。

    2009年01期 v.41;No.17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补白

哲学研究

  • 生态和谐因素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述评

    包庆德;

    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并凸显其基础地位与时代特征。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构建认知能力与解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其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崭新阶段。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从生态哲学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度规范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背景与基础功能,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与生态和谐审视维度,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发展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生态和谐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09年01期 v.41;No.170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李海星;

    当前中国社会再临深刻变革,一轮"新"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正在暗波涌动。然而,由于这些批判直接秉承了先前"国民性"批判的老套,因而它仍然无关乎当前中国意识问题的本质把握,更无法准确判断和揭示整个文化价值领域良性发展的前进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新的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从而科学开辟出了一条造就既具有深厚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底蕴又极富改革创新精神之中国新"国民"的现实途径。

    2009年01期 v.41;No.17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范式

    陈爱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梅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这一阐释定向,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厘清梅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09年01期 v.41;No.17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柏拉图辩证法新探

    刘习根;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2009年01期 v.41;No.17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政治 法律

  • PPM环境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关系问题分析

    鄂晓梅;

    由于PPM环境贸易措施和WTO规则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各国经常会按照有利于自身的原则对其进行解释,用以保护本国工业或推广本国价值观,PPM环境贸易措施也因此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新形式。有关PPM环境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关系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必须坚持单边PPM环境贸易措施不符合有关的WTO规则的立场,并积极采取措施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009年01期 v.41;No.17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连带理论视角下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思考

    叶慧娟;

    社会连带理论认为,随着有机连带关系取代机械连带关系,合作性法律将替代压制性法律。该理论与刑法谦抑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合作性法律注重鼓励法律所欲的行为,充分有效的非刑法保护应得到优先考虑。见义勇为应被视作规制见危不助的反面切入。目前我国保障、鼓励见义勇为的法制并未得到充足利用与完善。与其强调见危不助犯罪化,不如优先选择并发挥非刑事法律手段在鼓励、保障见义勇为、从反面遏制见危不助的作用。

    2009年01期 v.41;No.170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社会协商政治制度的构建——以政治制度化过程为视角

    杨弘;

    协商政治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协商民主、协商政治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作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补充,建立社会协商政治制度,使协商民主在基层发展,是丰富我国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加强民主建设力度,为民主发展提供多种制度支持的重要途径。

    2009年01期 v.41;No.17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包头稀土产业分析

    王坤;秦志宏;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全球价值链中各个价值环节在形式上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段分开的(片断化),其价值链片断的本地化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包头稀土产业集群作为基于自然资源成长的产业集群,其在区域上集聚的特征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环节(片段)本地化的一种表现。同时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通常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往往靠近产业价值链的前端。

    2009年01期 v.41;No.17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刘义胜;

    财政是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基础,按照层级政府的要求,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财政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与财力的匹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具有时序上的一致性,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同时,由于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受到制约。

    2009年01期 v.41;No.170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6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境在隐喻认知构建中的制约作用

    邢晓宇;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映射,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认知语境在隐喻认知构建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以认知主体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为基本操作单位的认知语境对隐喻的认知构建起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这是由隐喻研究的三大表征方法及隐喻的认知本质和认知基础决定的。因此,隐喻认知构建离不开认知语境,对隐喻的解读也要充分考虑认知语境因素。

    2009年01期 v.41;No.170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俄英民间童话惯用结构及民族文化意蕴

    苏娅;

    民间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惯用结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含义深邃,是民族语言艺术的源泉。对俄英两国童话惯用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民族个性的某些特点及其民族文化精髓。

    2009年01期 v.41;No.170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区别词研究述评

    刘庆伟;

    区别词是表示事物属性的词,主要语法功能是做定语。区别词的空间性和程度性几近于零,是功能最容易发生游移的一个词类,它体现了语言动态发展中存在过渡地带和交界处。要客观地从语言的流变中看待区别词。

    2009年01期 v.41;No.170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9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旅游

  •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思考

    王玉海;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总结近30年的发展历程,内蒙古旅游业大体经历了接待化的无意识发展、市场化的自发发展和规范化的自觉发展三个阶段。迄今,内蒙古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自治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对外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产业化发展程度、产品类型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才能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推动自治区旅游业走上科学化的和谐发展道路。

    2009年01期 v.41;No.170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书评